梁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300
颗粒名称: 梁山
分类号: K928.3
页数: 5
页码: 191-195
摘要: 梁山,发脉于平和南胜镇与云霄马铺乡交界处的矾山(海拔1075米)逶迤南下,经平和五寨乡与云霄火田镇交界处的大帽山(海拔107,5.5米)和大尖山(海拔1001米)、二尖山(海拔996米)、三尖山(海拔941米),至笔架山(在云霄火田镇与漳浦县盘陀镇、平和县五寨乡交界处,海拔888.9米,有电视转播台),然后转折向东,循云霄火田镇与漳浦盘陀镇交界处,至云霄东厦镇与漳浦沙西镇交界处,有一座莲花峰,海拔960米,然后脉分三支,西脉经玉女峰(海拔986米),至云霄东厦镇与云陵镇交界处的大臣山。
关键词: 漳州 名胜古迹 梁山

内容

梁山,发脉于平和南胜镇与云霄马铺乡交界处的矾山(海拔1075米)逶迤南下,经平和五寨乡与云霄火田镇交界处的大帽山(海拔107,5.5米)和大尖山(海拔1001米)、二尖山(海拔996米)、三尖山(海拔941米),至笔架山(在云霄火田镇与漳浦县盘陀镇、平和县五寨乡交界处,海拔888.9米,有电视转播台),然后转折向东,循云霄火田镇与漳浦盘陀镇交界处,至云霄东厦镇与漳浦沙西镇交界处,有一座莲花峰,海拔960米,然后脉分三支,西脉经玉女峰(海拔986米),至云霄东厦镇与云陵镇交界处的大臣山。南脉循东厦镇与沙西镇交界处,有鸟嘴山(海拔947米)、鸡笼山(海拔956米)、笋石尖(海拔950米)等高峰。东脉循漳浦县盘陀镇及大南坂农场与杜浔镇交界处,以至于霞美镇与杜浔镇交界处,余脉延伸到古雷半岛。
  在莲花峰以下脉分多支,所以漳浦旧县志称莲花峰为梁山的中峰。说在唐代初建立漳州时,莲花峰已经有佛庵,称中峰庵,怀恩县尉钟绍京有咏中峰庵诗。
  莲花峰是由一系列巨石构成的山峰,状如开放的莲花,称莲花石,又名齐帝石。旧志记载一则历史故事:南北朝时的齐武帝,名萧赜,原是刘宋的赣县县令,刘宋皇族晋安王刘子勋任江州(今九江)刺史,发动叛乱,萧赜不从,被拘禁于南康郡狱,萧赜的族人萧欣祖、门客桓康等攻破郡狱,救出萧赜,萧赜率旧部下一百多人起兵,因寡不敌众,避屯揭阳山中,聚众至三千多人,打败刘子勋。萧赜的父亲萧道成原是刘宋的禁军将领,乘平定刘宋皇族内乱的机会,掌握军政大权,篡位建立南齐政权,是为齐高帝,在位四年,由萧赜继承帝位,是为齐武帝。萧赜当初从被刘子勋拘禁的南康郡狱逃出时,据《南齐书》说是避屯揭阳山中。《闽书》引据《名山记》说,萧赜避屯揭阳山中,曾经过梁山,登莲花峰,故称莲花石为齐帝石。旧《漳浦县志》则说“潮阳郡本汉揭阳地,南齐时为义安郡,于时漳浦未建,则梁山固揭阳境矣”,认为《南齐书》所说萧赜避屯揭阳山中,即是避屯梁山,曾登临玩赏莲花石。
  莲花峰东北有天然大石洞,可住二百多人,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游击队曾住洞中,故称红军洞,所遗留石椅、石桌、石砌灶尚存。
  莲花峰东北五里处有合水潭,白沙溪瀑布泻入潭中,冲成数丈深渊。瀑布冲潭激起浪花一丈高,响声闻于一里外,为一大奇观。宋代名士蔡襄曾任漳州军事判官,来游过莲花峰,作《瀑布泉》诗云:“会稽之南罗浮北,中有大梁神仙宅,瀑流古今挂长虹,泻下银河数千尺。”这丰富的水源流经“海金岗”山边,汇入祖妈林水库。
  祖妈林水库在杜、沙西二镇交界处,建成于1971年12月,库容3460万立方米。原有徐坎黄姓祖妈墓,墓区营造一片风水林,称祖妈林,周围为水库区,故称祖妈林水库。碧波浩荡,周围绿林成荫,悦人心目。
  莲花峰之西为水晶坪,在盘陀镇界内,元朝大德年间曾派太监来监督开采水晶,遗下石碑及太监墓。1978年11月建成水库,库容324万立方米,太监墓及石碑没在水库中,枯水期露出水面。莲花峰东南为吴公坪,因宋末元初有一位义不仕元的吴姓士人在那里隐居得名。后有杜浔文卿村邱姓迁居该处,传衍成村,为革命老根据地,后被移民,田园抛荒。解放后,文卿村在那里建农场。
  吴公坪之南为吴公山,在杜浔镇界内。吴公坪之北为金刚山,在杜浔镇与大南坂农场交界处。海拔891米,顶峰是一整块钟形巨石,其高大为梁山山脉所有巨石之最,距漳浦县城十多公里,从县城的角度望去,以为是梁山最高峰。金刚石东北侧非常陡峭,无法攀登。有胆力者可从西南面迁回攀登,从基部爬到顶端,须一小时以上。峭壁上生有石衣,是珍贵的药材,从前,有人在顶端钻孔立桩,于天晴风静时,用大绳将大胆者吊至半壁采收。近来大南坂农场拟辟为旅游点,在巨石间选择比较平缓的路线,用不锈钢竖立阑干,游人可攀援阑干登临顶端。顶端并不似远望那样尖峭,而是平台。在平台上俯瞰周围山峰、田野、河流、城镇、村庄,尽收眼底。
  梁山景点甚多,除上述外,主要还有:
  梁山水库。梁山山脉中有一个山峰叫“梁山”,位于盘陀镇界内,水晶坪之西,海拔530米。东边的锦溪河谷地带,原有村庄,统名“梁山”,分为内曾、中周、口黄三自然村。1959年将这三自然村村民移居山下,开始建设梁山水库,1960年4月建成,开始蓄水,库容1038万立方米。
  梁山水库大坝处原是山谷的峡口,峡口之下是瀑布冲成的深坑,岩石参差,其中有一个深潭,直径10米,深不可测,石壁上镌“龙洞”两字,人们认为这是能吐水的“龙喉”,每遇大旱,便到这里拜神祈雨。如一两次祈雨不应,便召来铁匠,带来风炉,将一些生铁烧红,然后抛入深潭,称为“炙龙喉”,用这方法迫使“龙吐水”,便会下雨。若无效,改天再来一次,一直到下雨为止。天旱是暂时的,终有下雨的一天,一下雨,便认为是祈雨的灵验,便在这里的石壁上刻字记事。现石壁上有自明清至民国时期的这种刻字四处:一、明崇祯元年(1628年)所刻,字较多,较小,已漫漶不清。二、清宣统二年(1912年)所刻,楷书三行:“大清宣统庚戌五月,知县事谢刚国祈祷于此,连获大雨六日,勒石以志灵感。”三、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所刻:“中华民国三十二年旱,祈雨灵应,四日大雨,漳浦县十全善会立。”
  盘陀岭古道。盘陀岭于汉代曾是闽越、南越二诸侯国的分界线,南越在岭顶设关,那时山间有许多蒲葵树,故称蒲葵关。两越先后反汉,被汉武帝派兵平定,蒲葵关便不存在。东晋设绥安县,辖梁山南北,盘陀岭成为通途。唐垂拱二年设立漳州和漳浦县于故绥安县地,在盘陀岭设漳浦驿,置驿楼,招待过往官员。从此,盘陀岭一直是闽粤驿道的重要路段。
  经盘陀岭触景生情留下不朽诗篇的名士不少,元末进士、明初任山东登州知州的龙溪县人林弼所写一首较著名:“盘陀岭上几盘陀,茅竹潇潇雨乍过。水暖游鱼出阴涧,草香驯鹿食阳坡。怪山当面疑无路,啼鸟迎人却和歌。总谓世途当险恶,太行蜀道复如何。”
  盘陀岭顶有白云庵,坍废已久,今已重建。
  盘陀岭上的一些风物各有一则故事流传,如:岭顶有一口清泉,涓涓细流,大旱不竭,异常甘冽,路人在“盘盘陀陀几盘陀”之后,无不口渴喉干,尝它一口,更感到沁入心脾,传说是南宋末代小皇帝路过这里时敕封的,所以特别甘醇。岭上有一处特别险峻的路段,用两条长石板架过一个深涧,湍急的涧水下尽是圆滑的河卵石,在未建桥以前,跋涉为难,有时山洪暴发,跋涉者常失足被激流冲走致死,故称“鬼仔坑”。后来集资建桥,雅称“贵子桥”,桥名刻于石碑,并铭刻建桥时间为雍正十二年
  (1734年),于是,有故事流传:有一个孕妇涉过鬼仔坑,失足跌倒,幸好那时流水不大,她还能爬起来,但胎儿受震动,她腹痛难忍,勉强爬上岸,预感孩儿就要出生,急忙躲进芦苇中,即生下一男孩,妇人祈求土地公保庇,许愿:“我儿将来若长进,一定要在这里建一座桥,以利行人。”他儿子长大后考中进士,当了县官,遵母亲嘱咐,在鬼仔坑建一座石梁桥,命名为贵子桥。还有其他风物故事;有戚继光剿倭,郑成功部队与清军血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日军流窜经过,遭陈纳德“飞虎队”飞机轰炸等历史故事,都可为旅游谈资。
  盘陀岭是山谷通途,两边的山峰十分险峻,东边的一座叫雀目山,即黄道周在《梁峰二山赋》中所说的爵目山,海拔544米,顶峰有山石,远望如雀头,中间现一孔,称为雀目,阳光透过雀目,晶莹如珠。西边的一座叫六齿山,海拔562米,以山巅六块奇石兀立得名。
  人们喜欢说“梁山九十九峰”,是形容其山脉广长,峰峦起伏,其实有多少峰是说不清的。其中有些山峰高而且危,虽然自古已有很多人登临过,而对一般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不过远望梁山,却也是既方便而又别有情趣的,一些山峰名称如婆髻、笔架、雀目、莲花、狮子、金刚、力士、双髻、长剑、七星、八柱、香炉、金鸡、隼立、乌翔、鸡笼、玉女、笋石等名称,就是因远望形状肖似而得名。这些山体,衬以云、雾、日、月,又生出富有诗情画意的景观名称,如:从云霄仰望玉女峰,宛如天女玉立于云雾缥缈之际,便以“玉女云鬟”之名列为云霄八景之一。将玉女峰与莲花峰合起来看,莲花峰好似玉女撑驶的一条天船,更加有趣。在漳浦县城一举目便能看到梁山的另一面,每当微雨初晴,云淡风轻,青松翠柏之间,泉水石上流,历历在目,故以“梁岳晴云”之名列为漳浦十景之一。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林昌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