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凤桥、乾桥、得仙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291
颗粒名称: 五凤桥、乾桥、得仙桥
分类号: K928.78
页数: 3
页码: 163-165
摘要: 北宋及南宋前期,自漳州城至潮州的驿路经过漳浦的一段,是从漳浦县城出西门,经过梅林村再经过盘陀。梅林庵和盘陀岭下的无象庵,都是南宋淳熙年间漳州知州傅伯寿始创的,自漳州城至南诏十多座“以庵立铺”的佛庵之一。庆元二年,在西门外五里处溪道上建一座博济桥,长6丈,是《县志》有载的漳浦最早石梁桥。过这桥走五里,便到梅林。在博济桥建成后一百四十多年的淳祐年间,县南门外才建一座石梁桥,横跨南溪,有五个桥墩,状如五凤比翼,命名为五凤桥,长30丈。
关键词: 漳浦县 名胜古迹 五凤桥

内容

北宋及南宋前期,自漳州城至潮州的驿路经过漳浦的一段,是从漳浦县城出西门(宋代漳浦未建县城,不过按习惯这么说),经过梅林村再经过盘陀。梅林庵和盘陀岭下的无象庵,都是南宋淳熙年间(1174~1194年)漳州知州傅伯寿始创的,自漳州城至南诏十多座“以庵立铺”的佛庵之一(“铺”是驿路上的分站,有传递文书和招待过往官员任务,“以庵立铺”是建一座佛庵,配给田地,使和尚衣食有着,令其兼理“铺”的事务)。那时驿路为什么要出漳浦县城西门过梅林,比明代出南门至盘陀要远一些,且路较崎岖曲折,那是因为,南门外有一条南溪(即古李澳川),溪道宽而且深,而且过了南溪后不上一华里,又有一大片沼泽,造桥不易。庆元二年(1196年),在西门外五里处溪道上建一座博济桥,长6丈,是《县志》有载的漳浦最早石梁桥。过这桥走五里,便到梅林。在博济桥建成后一百四十多年的淳祐年间(1241~1251年),县南门外才建一座石梁桥,横跨南溪,有五个桥墩,状如五凤比翼,命名为五凤桥,长30丈。在五凤桥建成后三百二十多年的明万历五年(1577年),才在五凤桥之南半里处的沼泽上建一座乾桥,长二百丈。从此,驿道改从南门出。梅林庵仍在梅林村,而梅林铺移设于南门外十里处(今大南坂农场场部地方,民国时期称为“大路店”,因为有一座状如土地公庙的观音亭,有小贩在那里卖凉茶和点心)。
  万历三十二年左右,由于洪水冲刷,南溪改道从地势较低的乾桥以南一里处出鹿溪(从前只称现在鹿溪村的一段为鹿溪),因此,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由知县黄应举主持,在新河道上建一座石梁桥,命名为得仙桥,而原来的五凤桥还是同样重要,因为溪虽改道,而仍有一部分流水从旧溪道通过。而且,崇祯六年(1633年)代理知县陈其赤倡建“双溪坝”,翌年,知县余日新完成这工程,使绕县城西南的南溪水势不至大减,利于灌溉县城西南的大片田地。
  水势还是新溪道为大,得仙桥始建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几次被洪水冲垮重建。第一次重建是崇祯元年(1628年),第二次重建是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第三次重建是乾隆五年(1740年)。乾隆五年重建的桥梁保持到1975年河道裁弯取直之前:9个桥墩,即是有8间(孔)过水道,每间用5条大石板并铺,宽2.5米,全长49米。民国25年(1936年)简便公路修到盘陀,在这石桥上加建木质单车道公路桥。抗战期间木质公路桥拆除,石桥完好如初。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年在石桥上加建钢筋水泥单车道公路桥。1975年2月,河道裁弯取直,将该桥全部拆除,改在该桥上游30米处建设通车、拦水两用的桥闸,命名为鹿溪桥闸,翌年3月竣工。是一座双车道石拱桥,长156米,宽12.2米(路面净宽8.6米),闸门26孔(实际过水24孔),每孔净宽5米,是当时国道324线的一道重要桥梁。在此处建桥闸并不能达到理想要求,因为这里地势较低,必须将水蓄到很高水位才能将水引入水田,这使得桥梁岌岌可危。而且,即使将水位提高到最高,也不能引入县城西南方的大片水田里。1978年在葛后溪汇入鹿溪处的“梧桐隙”上方建一座石陂,挖渠引水,才解决了县城西南方一带农田的灌溉问题。
  1990年10月,国道324线经漳浦城区路段改从鹿溪桥闸上游约300米处的大陂社附近经过,在那里建设一座三车道的“漳浦大桥”,从此,鹿溪桥闸结束沟通闽粤的通车任务。
  现在,鹿溪桥闸处成为休闲胜地,两岸道路平广,一边是绿树翠竹,一边是澄清的溪水,清风徐来,碧波荡漾,使人流连忘返。也有人乘游艇泛游溪上。这里距城区近,每当黄昏,便有很多人来此散步。茶座、饮室应运而生,夏夜尤其为人们所眷顾。
  四座石碑遗落溪底,于溪道裁弯取直时已出土三座,立在桥头,为过路人所驻足鉴赏。一是万历三十七年知县黄应举首建得仙桥时所立,碑高240厘米,宽125厘米,中镌楷书“得仙桥”三大字,两边署“赐进士第,知漳浦县事,南海黄应举建,时万历三十七年已酉季春吉旦立”。一是崇祯元年知县陈元钦修建时所立,碑高270厘米,宽123厘米,四周刻花边,碑额刻云伴日图案及篆书“皇明”两字,碑中刻楷书“邑侯陈公修造得仙桥惠政碑”12字。一是乾隆五年知县长庚所立,碑高165厘米,宽100厘米,四周刻花边,碑额刻“邑侯长公重建得仙桥碑”,碑中刻文字记述溪道变迁及明代始建得仙桥和被洪水冲毁和此次筹建经过。末署碑文作者:雍正进士、翰林检讨李实餐。还有一道康熙年间知县陈汝咸的修建得仙桥碑记,在溪道改易时破碎,被遗弃。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林昌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