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溪城与霞陵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289
颗粒名称: 秦溪城与霞陵城
分类号: K928.77
页数: 3
页码: 154-155
摘要: 郑成功以海岛为根据地进行抗清斗争,与清军争城夺野,清廷采取“迁界”政策,于顺治十八年下令将江、浙、闽、粤四省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至五十里,划地为界,筑墙深沟,溪流上用巨木为栅,严禁出入,“界外”建筑物拆毁,田园抛荒,树木烧毁。漳浦县于康熙元年开始执行,自梁山以南、旧镇以东划为“弃土”。
关键词: 漳浦县 名胜古迹 秦溪城

内容

郑成功以海岛为根据地进行抗清斗争,与清军争城夺野,清廷采取“迁界”政策,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下令将江、浙、闽、粤四省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至五十里,划地为界,筑墙深沟,溪流上用巨木为栅,严禁出入,“界外”建筑物拆毁,田园抛荒,树木烧毁。漳浦县于康熙元年(1662年)开始执行,自梁山以南、旧镇以东(包括旧镇)划为“弃土”。东北方利用赵家城为守界城堡,东南方利用杜浔城为守界城堡。拆除旧镇城,将城石用于建造秦溪城,将拆除旧镇以东各村的石料用于建造霞陵(下霞)城,驻重兵。在重要山头建烽火台、睐望台,并派出游哨,巡逻把截,发现越界者立斩。
  秦溪城 康熙县志记载:“在旧镇内地,迁界时官建,驻千总。”实地调查,这城在旧镇秦溪村东北的小丘上,旧镇市区以西一公里处,旧镇通漳浦县城的公路边。城的西边,有一个由秦溪村王姓移民传衍成的自然村。由于此城长期为兵营(光绪末年才裁撤),所以这城下的自然村叫营脚社,人们反而称这城为营脚城。城墙底层双边以条石砌筑,中间填土,厚1米,上层用三合土夯筑,厚0.8米,通高4.5米,周长400米。大部墙石于50年代被拆去建水库,尚存部分残墙。东门已拆除,门额石匾被留下来,镌“宴海门”三大字,下署建城时间“康熙元年”。尚存南门,系平顶石构,宽1.2米,深1.5米。据说原有门额石匾。城中原有营房三处,现只存遗迹。站在城上,向东可瞭望旧镇市区及港口。
  霞陵城 康熙县志记载:“迁界时官建,驻把总,今(复界以后)移驻内地,城虚。”实地调查,此城在深土镇示埔村,现基本保存完好,为林姓所居,祖先乌石人,大概乾隆年间才移住于此。而按城墙都是利用原来民居建筑旧石材凑合砌筑这特点看,下陵原有村落,于“迁界”时被拆毁(或是拆毁附近几个村落),将拆下来的旧石材,包括阶石、地板石、门窗框等,用来建城,建城时间也是康熙元年。城南门(正门)内有玄天上帝庙,据说是迁界前下陵社原有的庙宇,迁界时被保留下来。城墙双边用上述各种石料砌筑,中间填土,厚2.6米,上加三合土女墙,通高4米,周长290米。建东、西、南三城门,门宽2米,深6米,原都有城楼,已废。门额都嵌石匾,南门“迎薰屏瀚”,东门“丹岳毓秀”,西门“太白维垣”,都是隶书。城四周原有护城濠,引溪水环流,今淤塞,尚存遗迹。城的附近现在有多个村庄相邻,都是“复界”以后兴复的。
  旧镇一带传说许多郑成功故事,将旧镇城,秦溪城(营脚城),以及旧镇港口铳城说成郑成功的抗清城堡。而据康熙县志,旧镇城是明天启年间漳州知府施邦曜所督建。铳城是施邦曜于崇祯年间升任漳南道时所督建。建在旧镇港港口一座形状如龟的小山上(与南岸的蛇形山体合称“龟蛇把水口”)。铳城是保卫炮台的小城堡,绕小山山腰一周,用条石砌筑,厚3米,上加三合土女墙,通高3米多,周长约400米。城石已被人拆去建房,只残存部分残墙及一个小水门。城外东边有一块天然大石,高4米,上镌“分守漳南道右参政施爷惠建铳城功德碑,崇祯七年孟春立”等大字。这铳城于明崇祯年间防御荷兰舰艇的骚扰起过作用。
  郑成功率兵进驻旧镇之史实见于杨英《先王实录》及阮旻锡《海上见闻录》等。康熙《漳浦县志》记载,清顺治十二年四月,郑成功收缩陆上兵力,坚守海岛,令驻漳浦的部将潘庚钟拆毁漳浦县城,将县治迁设旧镇。清总兵杨捷攻占漳浦,进军旧镇,郑军退守狮头堡,后退入海岛。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林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郑成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