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269
颗粒名称: 镇海卫
分类号: K925.7
页数: 3
页码: 102-104
摘要: 镇海卫古城,这座闻名遐迩的兵戎海防古城,是中国四大名卫之一。它距龙海市区约56公里。明朝以来,闽南沿海百姓深受倭寇匪患袭拢之苦,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奉旨择地筑城为防,遂于地形险要之滨的镇海。城墙用条石和鹅蛋石垒砌。城墙长873丈,墙宽1丈3尺,高2丈2尺,有女墙1660个、窝埔20个,剁口720个,开东、西、南、北4门和水门,门各有楼,城下陡绝,以海为壕,现存卫城南门和水门较为完整。南门有二重城门,内外门两侧筑一半月形城墙,简称月城,内外城门错开,便于藏兵。现存4个城门及城墙各一段,水门城高7.2米,西门残高4.4米,南门残高4.5米,北门残高4.2米。
关键词: 漳州 名胜古迹 镇海卫

内容

镇海卫古城,这座闻名遐迩的兵戎海防古城,是中国四大名卫之一。它距龙海市区约56公里。明朝以来,闽南沿海百姓深受倭寇匪患袭拢之苦,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奉旨择地筑城为防,遂于地形险要之滨的镇海(今龙海市隆教畲族乡镇海村)。城墙用条石和鹅蛋石垒砌。城墙长873丈,墙宽1丈3尺,高2丈2尺,有女墙1660个、窝埔20个(已倒塌毁),剁口720个,开东、西、南、北4门和水门,门各有楼,城下陡绝,以海为壕,现存卫城南门和水门较为完整。南门有二重城门,内外门两侧筑一半月形城墙,简称月城,内外城门错开,便于藏兵。现存4个城门及城墙各一段,水门城高7.2米(今也有将水门称为东门),西门残高4.4米,南门残高4.5米,北门残高4.2米。
  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卫指挥同知桂福,弘治年间,卫指挥袁侯,隆庆三年(1569年),总兵张元勋等先后重修。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政府为绝郑成功兵源,下令迁界弃土,卫城遂废,康熙二十年(1681年)再修,今天卫城的遗址,就是当年重修后的故垒。镇海卫自筑卫城起至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共162年,镇海卫城及防区得享太平,大兴文化教育,卫城建置文庙,紧接着书院、义学也陆续开办,城中有东瀛书院、今在城隍庙100多米处,孔子庙正门右侧尚存“清雍正四年岁次丙午孟冬阳月谷旦立的《义学碑记》。
  镇海卫地处偏僻,它却管辖南到广东汕头,北至福州马尾的漫长海岸线。卫城的“卫“字,是明朝的军事建制,卫城内设卫指挥使司和前、后、左、右、中5个千户所,辖陆鳌(今漳浦)、铜山(今东山)、玄钟(今诏安)3个千户所,明成化七年(1471年),调后千户所戌龙岩。每卫设有卫军5600人,卫下设千户所、百户所、每千户所有兵1120人,百户所112人,卫、所都配有哨船若干。其长官卫称指挥使,所称千户、百户。镇海卫原有官兵5300人,历任指挥使18人。迁界时,镇海卫改隶漳浦县二十三都,雍正十二年(1734年),才划归海澄县管辖,卫城南门外,原有练兵场、演武亭、将台、望高楼和9座烟墩台,早已废弃无存。
  镇海卫既是海城又是山城。所谓海城,在滨海之处筑城;所谓山城,城内有后山、鼓山、曜山、昭山、仓山、俗称五星山。城外有酿酒桶头山、土地公山,状似七星散落,合称七星落地。城南还有象鼻山和旗尾山。在卫城东部,水门右侧的柳树下,有一素称杨文广平闽南十八洞之一的飞蛾洞,传说此一地洞群通海底,飞蛾降灾为害,杨文广掷金枪人海始息。明嘉靖四十年
  (1561年)闰五月十三日夜,广东饶平张琏率贼寇从水门阴沟潜入,打开城门,袭陷卫城。经此劫,镇海卫元气大损,一蹶不振。卫城北门外二里许,有东岳景观,东岳庙是在明嘉靖年间始建,庙西侧石亭,额书“石室藏春”,亭底下有石洞,凉气爽人,庙后小山上,有一个园形巨石覆帖崖石上,风吹时微动,称风动石。旁有一巨石,有锁状凹痕,长约一尺,俗谓天锁,传说内藏“宝剑天书。”
  镇海卫城,因筑于滨海处,城下倾徒,登城远眺,壮阔的东海与南海交接海域,海天苍茫,东碇、南碇诸岛点缀海面,岛屿绵邈,城南的象鼻山与旗尾山相通,环抱鸿江港,鸿江港又是避风港,每当风汛,过往船只聚集于此,舟帆点点,水天一色。东门外镇海旗尾灯塔在浪涛间闪闪发光,所有这些风光,尽收眼底,颇为壮观。镇海卫城,到处是井,共有99口,分布于石径,榕树之旁,庭院之中,传说江夏侯周德兴所凿,尤以七星井和柳树井甘泉最佳。镇海卫内外山海俊秀,祠、庙、亭、碑、碑坊不少,南门城墙上有福德祠,高1.1米、宽1.2米,进深1.2米;南门内有个“父子承恩祖孙专间”石碑坊,还有保存完整的明代古街;北门内,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建有城隍庙1座,现经修葺,香火鼎盛,农历四月二十七日庙会,本村与周边群众进庙参香,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

相关人物

曾定兴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