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海侯施琅功德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268
颗粒名称: 靖海侯施琅功德碑
分类号: K877.42
页数: 2
页码: 98-99
摘要: 靖海侯施琅功德碑是清康熙皇帝为褒扬施琅将军平定台湾功绩,于康熙二十七年四月赐立的。施琅,晋江人,字尊侯,号琢公。原为郑芝龙、郑成功部将,后降清,授同安副将。民族英雄郑成功于1662年收复台湾后,不久病逝。长子郑经继位,继续据台抗清。擢升施琅为水师提督,于1664年和1665年两次率兵攻台,但均遇大风浪而退。农历六月二十五日施琅率清军水师2万人,进逼澎湖,分三路猛攻郑军,击沉郑军战船一百多艘,击伤、击毙郑军1.2万多人。
关键词: 漳州 施琅 功德碑

内容

靖海侯施琅功德碑是清康熙皇帝为褒扬施琅将军平定台湾功绩,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四月赐立的。施琅,晋江人,字尊侯,号琢公。原为郑芝龙、郑成功部将,后降清,授同安副将。
  民族英雄郑成功于1662年收复台湾后,不久病逝。长子郑经继位,继续据台抗清。招抚不成,清朝即于1663年派兵攻克郑经在大陆沿海的据点金门、厦门。擢升施琅为水师提督,于1664年和1665年两次率兵攻台,但均遇大风浪而退。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皇帝利用郑经病亡,台湾郑军内部出现内讧之际,再次派施琅率大军攻台。农历六月二十五日施琅率清军水师2万人,进逼澎湖,分三路猛攻郑军,击沉郑军战船一百多艘,击伤、击毙郑军1.2万多人。在清军强大攻势下,郑军部将300多人、士兵4000多人倒戈降清。郑军主将刘国轩率剩下战船二三十艘,残军数百人,回台湾本岛,并力主投降,康熙皇帝乘胜降旨招降。7月15日,台湾地方当局派人献上地图、名册和投降书。8月13日,施琅将军率清军登陆台湾岛,结束了郑氏祖孙三代20多年的偏安局面,海峡两岸统一。
  施琅将军在率兵攻台时,曾驻兵于石码龙海桥一带。为褒奖施琅收复台湾功绩,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七年,赐封施琅为靖海侯,并在石码龙海桥水边建一碑亭,命名“靖海侯公碑亭”,亭中立“靖海侯施琅功德碑”,碑高320厘米,宽120厘米,厚8厘米。碑额正中镌刻篆书“皇清”二字,边嵌双龙戏珠及鹤鸟图案浮雕,四周饰西式花框。碑文记载靖海侯施琅将军平定台湾功绩。
  该碑现嵌于石码镇龙海桥边琵琶街90号居民家中墙壁。碑下半部分已粘贴上瓷砖,仅留上半部分。
  该功德碑于1987年3月23日被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9年10月在现龙海桥桥西口的戴厝马关帝庙边立文物保护碑一块,碑背面镌刻施琅将军生平简介。这样,靖海侯施琅功德碑和为该碑而立的文物保护碑现分立于龙海桥东西桥头两边。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

相关人物

林陈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施琅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