屿仔尾南炮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265
颗粒名称: 屿仔尾南炮台
分类号: K872
页数: 2
页码: 91-92
摘要: 进入南炮台的南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门上方有一块耀目的石匾额,长1.5米,宽0.8米,镌“播荡烟尘”四个工整的大字。屿仔尾南炮台系清朝闽浙总督邓廷祯于清道光二十年春,为配合民族英雄林则徐禁烟运动,为御海备战而建造的。它与厦门胡里山炮台南北对峙,互为犄角,扼守着厦门港,素有“天南锁钥”之称。南炮台为龙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已成为人民游览和缅怀的胜地,并与疏港公路两边的云盖寺、烘炉寨、石坑枪城、屿仔尾万吨级码头,厦门大学漳州校区连成一片旅游风景线。
关键词: 漳州 名胜古迹 屿仔尾南炮台

内容

在距龙海市区向东方向行走再拐疏港公路约30公里处,即港尾镇石坑村屿仔尾社东南临海突出部的镜台山上,屹立着一座东北西面环海,西南紧联陆地的雄伟古炮台——南炮台。进入南炮台的南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门上方有一块耀目的石匾额,长1.5米,宽0.8米,镌“播荡烟尘”四个工整的大字。屿仔尾南炮台系清朝闽浙总督邓廷祯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春,为配合民族英雄林则徐禁烟运动,为御海备战而建造的。它与厦门胡里山炮台南北对峙,互为犄角,扼守着厦门港,素有“天南锁钥”之称。
  据《龙海县志》载:“光绪十七年(1891年)扩建,炮台呈椭圆形三合土夯筑。周长约240米,墙高6米(海滨处高20米),厚1.5米,建有女墙、垛口、枪眼,内为兵舍壕沟,弹药库,练兵场,安装德制克伯主炮1门,副炮3门。今尚有花岗岩石结构炮座2处,副炮1门”。现原光绪十七年扩建时安装的3门副炮早已拆毁,1门主炮也于1953年修建集美海堤时拆走。
  南炮台,在鸦片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确实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立下赫赫的战功。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军司令义律率兵舰40余艘进犯广东,遭我英勇军民抗击,于当年7月2日至8月22日,掉转方向,企图再犯厦门。8月24日下午,英军以3只舢板,追逐一艘商船,南炮台的爱国官兵目睹此景,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愤怒,咬紧牙关,以最快最准的速度,发出猛烈的轰击,英舰被迫撤退。1937年7月芦沟桥事变,日本企图占领厦门岛,8月24日从厦门撤走最后一批日本侨民,并宣布封锁包括厦门在内的中国南部海域。9月3日凌晨4时许,日本出动“羽风号”、“若竹号”等多艘舰艇,在厦门海域进行挑衅,我英勇的南炮台爱国官兵,在炮长何荣官的指挥下,炮火怒吼,厦门胡里山炮台又开炮夹击,打响厦门地区抗日第一炮。日舰开炮反扑,整个厦门海域硝烟弥漫,弹片纷飞,炮战持续半个多小时,“若竹号”呈下沉之势冒着黑烟,在两艘日舰护送下向台湾方向溃逃。
  随着岁月的流逝,历经一百多年战火洗礼的古炮台,仍然雄踞于祖国的东南海疆。建国以后,我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探照灯站和边防连一个班曾在南炮台多年执勤,现在,作为沿海民兵哨所执勤的哨位。
  如今的南炮台,周围已是一片繁荣的景象,左前侧,宽阔的疏港公路直通规模庞大壮观的厦门大学漳州校区;右侧是漳州中银开发区经济发展中心和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北面是隔海相望繁华的厦门经济特区。南炮台为龙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已成为人民游览和缅怀的胜地,并与疏港公路两边的云盖寺、烘炉寨、石坑枪城、屿仔尾万吨级码头,厦门大学漳州校区连成一片旅游风景线。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

相关人物

曾定兴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