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士章故居——长桥土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263
颗粒名称: 林士章故居——长桥土城
分类号: K928.725.7
页数: 2
页码: 80-81
摘要: 长桥土城在今漳州市龙文区朝阳镇桥头村内,为林士章故居。林士章,字德斐,号璧东,漳浦县人。明嘉靖三十八年,林士章一鸣惊人,联捷进士,殿试第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初授翰林院编修,历官两京国子监祭酒,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左、右侍郎,经筵讲官,国史副总裁,终南京礼部尚书,万历皇帝曾御赐“忠爱”匾额。明万历九年五月,林士章致仕归家,年仅58岁。
关键词: 漳州 名胜古迹 长桥土城

内容

长桥土城在今漳州市龙文区朝阳镇桥头村内,为林士章故居。林士章(1524—1600),字德斐,号璧东,漳浦县人。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林士章一鸣惊人,联捷进士,殿试第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初授翰林院编修,历官两京国子监祭酒,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左、右侍郎,经筵讲官,国史副总裁,终南京礼部尚书,万历皇帝曾御赐“忠爱”匾额。明万历九年(1581年)五月,林士章致仕归家,年仅58岁。不久,为避喧嚣,他在漳州城东北十里的村落建长桥土城隐居。
  长桥土城建在孚山南麓(今漳州市龙文区朝阳镇桥头村)城高7米,宽1米多,均用花岗岩条石砌成,全城东、南、西、,北各建城门。
  南门门楼镌“迎台门”三个大字,左边落款为明万历辛卯年(距今四百余年),相传是明礼部尚书林士章所题。
  西门门楼是园拱形结构石门,设有二道门,与南大门大同小异,城门顶刻有“孚兑门”刚劲有力的三个大字。
  北门城楼和东门城楼,后来为防止外地入侵,楼内人便把这两个大门砌墙堵死,至1958年已墙拆门废。
  城墙周长约千余米,东西直径约290米,南北直径约200米,城内成椭圆形,面积约有59400多平方米,原建有四座高大宽敞的四合院,配有楼、阁、亭、台、水榭和花坛,庭院如画,后来庭院因年久失修,倒的倒,废的废,只剩下几块大板石和改建的两座平房。这里以后兴建的排式民居,而今住着数百户人家,其中有一户据说是林士章的后代,民居房前,有宽广的场地,为百姓活动的场所。
  土城的东南面有道九十九弯内河绕城而过流入九龙江(北溪),在城的西北面古时有条通往南靖、平和、长泰、华安和龙岩等地的主要公路,水陆交通非常便利,古时牛圩便设在桥头村里。
  林士章在“长桥土城”隐居生活了近二十年,才迁回漳浦老家,病故后,埋葬在漳浦故乡。随着历史的变迁,到了清初,林士章的后代,经不起匪盗骚扰,无法呆下去,只好迁回漳浦长桥一带。
  明将黄梧(平和县肖岭人)归顺清朝后,剿匪平乱有功被封为“海澄公”,驻守漳州府。为加强实力,黄梧从平和老家肖岭村移民来漳州,进驻“长桥土城”设立营区,长期驻扎。从此,他们在这里生息,繁衍后代。
  1958年,长桥土城还保存完好,后因兴修水闸需要,土城前后被拆毁了四分之三,经楼内农民的强烈要求,才保住了现存的西门至南门约二百多米长的城墙,而今城墙和其上的十几株大榕成为深幽揽胜的好去处。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连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林士章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