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郭坑霞洲村景良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262
颗粒名称:
郭坑霞洲村景良楼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
页码:
78-79
摘要:
龙文区郭坑镇郭坑村霞洲社,黄氏家族自清康熙年间起,艰苦创业,先后兴建了景良楼,仰凤楼,安泰楼,岸脚楼,四楼,二楼,尾楼计七座规模恢弘的楼群,史称“七星坠地”。后因其它原因,才改址到霞洲开居。由于自然灾害及历史变迁,时至今日唯景良楼与仰凤楼保存较为完好。他为官清正廉明,深受各界爱戴,深受朝廷的器重,告老还乡后,乾隆帝赐“大夫第”牌匾悬挂于祖祠大门额顶。
关键词:
漳州
名胜古迹
景良楼
内容
龙文区郭坑镇郭坑村霞洲社,黄氏家族自清康熙年间(年代不详)起,艰苦创业,先后兴建了景良楼,仰凤楼,安泰楼,岸脚楼,四楼,二楼,尾楼计七座规模恢弘的楼群,史称“七星坠地”。
黄氏先祖原是河南来的三兄弟,明嘉靖年间在今郭坑镇黄坑村开基落户。后老二沿九龙江北溪而上到浦南谋生创业,他以经营豆腐店而小富。第五代黄君璧,生育六子,财丁兴旺,发迹后,返回创社,先到芦洲(今郭坑中学附近)立足,与其兄弟相邻。他费尽心思,从郭坑渡口直至黄坑村前挖掘人工运河(史称黄坑大港工程),为筹建楼群运输作好准备。后因其它原因,才改址到霞洲开居。在霞洲,其六个儿子同心协力,分工协作,先后建成了景良楼等七座,规模巨大,气势宏伟,设计精湛,时人俗语称道“有霞洲的富,也没霞洲的厝”。由于自然灾害及历史变迁,时至今日唯景良楼与仰凤楼保存较为完好。
景良楼是七座群楼的主楼,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年代不详),历经康熙,雍正,至乾隆己卯仲秋(1759年)建成。这是一座集防火、防洪、防盗于一体的建筑,占地11亩之多,是霞洲群楼中规模较大的一座。城墙为灰沙,红糖和石头合成结构,坚固耐用,在当时堪称一绝。楼墙为石基结构,周围建有三百多间房间,为典型的三楼砖木结构。中间主建筑为五开大门二进的祖祠大堂——恪遵堂,又称“大夫第”,堂内雕梁画栋,木雕、石雕极为精致,让人赞叹不已。“大夫第”还有一段来历呢。黄省齐(1707—1788),原名黄朝绩,号省齐(黄君璧第五个儿子),乾隆年间,进京赴考,一举成名,被赐封为奉直大夫(奉天省,河北省巡抚,属朝廷二品官)。他为官清正廉明,深受各界爱戴,深受朝廷的器重,告老还乡后,乾隆帝赐“大夫第”牌匾悬挂于祖祠大门额顶。
值得一提的是祠堂门前檐廊一块10米长、60公分宽、40公分厚的石板是如何运来的,在没有机械运输工具的情况下是如何完成的,真让人费解。孰不知他们费尽心血,开发了一条40公尺宽,3公里长的人工运河,东起汐浦村,西止岸脚楼前。他们就靠这条运河完成了霞洲七座群楼的建筑材料运送。这条河后来被称为霞洲港。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
相关人物
黄定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