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龙江夜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255
颗粒名称:
龙江夜月
分类号:
K928.42
页数:
2
页码:
55-56
摘要:
九龙江是闽南人民的母亲河,为福建省第二大河流,发源于闽西南博平岭山脉东麓与闽中戴云山脉南端,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源头所处地拔一千米以上,而下游在海拔百米之下,水流浩荡直泻漳州,故冲出一块漳州平原,面积五百六十多平方公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沟渠纵横,物产丰富。
关键词:
漳州
名胜古迹
九龙江
内容
九龙江是闽南人民的母亲河,为福建省第二大河流,发源于闽西南博平岭山脉东麓与闽中戴云山脉南端,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源头所处地拔一千米以上,而下游在海拔百米之下,水流浩荡直泻漳州,故冲出一块漳州平原,面积五百六十多平方公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沟渠纵横,物产丰富。匿大的漳州平原尤以今芗城区所在地为最。《漳州府志》称今漳州市区“天宝紫芝奠于后,丹霞名第拱于前,一水清流,列峰秀出,两山拥翼,二江襟带。”确是美不胜收。《龙溪县志》亦载:“天宝山发脉行龙,涌为州治,实郡之宗祖;圆山雄踞西隅,镇翼右臂,实郡之藩屏;西江绕抱州治,实为郡之右襟带,北溪绕东臂,实为郡之左襟带。”鉴于天时地利,漳州郡治于唐贞元二年(786年)奏请朝廷批准迁入龙溪(今芗城区),从此,构筑九龙江繁荣锦绣之地。
九龙江芗城水系最为繁华地段是三湘江一带。三湘江古称三相公港,漳州城的护城河之一,西郊内河港道,《龙溪县志》记载“三相公港在城西,水通南溪,灌溉百亩。”今芝山镇渡头村至洋老洲地段,漳州师院、瑞京村均处三湘江地域。古代陆路狭小弯曲,车运难行,近三湘江的村落进出粮油等农产品,多由这条内港往返于西溪。明清时期,三湘江周边十分繁荣,东岸有龙溪县治驻地,成列民居,西市场,学堂、古庙。西岸和北岸村落也成片增加,开辟为连片耕田和果林园,当时确是富庶之地。明朝进士林魁有文记述:“面引三峰,背拥员峤,紫芝丹霞映带左右,西溪之水绕城而东,潮汐吞吐,风帆浪楫,人烟万井,一指顾而尽得之。”可见其时三湘江环境的幽美及周边繁荣的盛况。
20世纪60年代之前,漳州城区没有防洪堤,内河水流通畅,船只可于江河之间自由出入。从三湘江出溪沿洋老洲、大路头、新桥头,草寮尾一带水域商业繁荣,商贾云集带来歌舞场所充斥其中,三湘江边又有“百里弦歌”之名。岸上,一座座亭式搭盖房屋,遍及说书、弹唱昌、卖艺、书摊、酒馆;从江中入内河通西湖(今湖内村一带)水流相透,水面上游船缓缓,漳州人称之“花船”。船上有弹唱,有酒肴,消费者饮酒作乐于水上。入夜,岸上灯笼高挂,水上灯光浮游,若逢明月高悬,大地如水银泻地,水面形象晃荡,远处圆山轮廓清晰,两岸树林摇曳,“龙江夜月”跃然而出。宋进士蔡襄有诗赞曰:“湖上山光一笋青,佛宫高下裹岩扃。烟收水曲开尘匣,春送人家入画屏。竹气更清初霁雨,梅英犹细欲残星。吴船越棹知何处,柳拂长堤月满汀。”
建国初期,三湘江潮汐仍然可达,江面尚可容纳小舟并行,以后,由于上游水土流失,下游兴建水利桥闸,河床淤积,港道原貌今非昔比,繁华盛景移入城中。然而,“龙江夜月”自然景观依然存在,不失“龙溪八景”之幽雅。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
相关人物
庄宗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九龙江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