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历史街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249
颗粒名称: 漳州历史街区
分类号: K928.79
页数: 2
页码: 39-40
摘要: 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福建省政府于2002年批准通过的《漳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了漳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点、线、面结合的布局规划,布局结构为一区、三线、两片。漳州历史街区在漳州市区南面,有香港路和台湾路等传统商业街、石牌坊和文庙两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漳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重点保护区域。香港路有两处重要文物,一处是石牌坊,另一处是王升祠。
关键词: 漳州 名胜古迹 历史街区

内容

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福建省政府于2002年批准通过的《漳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了漳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点、线、面结合的布局规划,布局结构为一区、三线、两片。一区为唐宋古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包括香港路、台湾路等传统街巷;三线包括新华东路(岳口段)、浦头街和新行街历史街区;两片包括芝山风景区和南山寺风景区。漳州历史街区在漳州市区南面,有香港路和台湾路等传统商业街、石牌坊和文庙两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漳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重点保护区域。
  漳州历史街区由文庙、石牌坊两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围的香港路和台湾路等古代商业街组成,地处古城的核心区域,是漳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之所在,是研究闽南建筑史、漳州发展史、闽台交流史和商业贸易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香港路古称双门顶、南市街等,20世纪40年代改称现名,位于历史文化名城中心,是从唐宋至明清1000多年漳州的城市中轴线,在1930年以前一直是九龙江沿江港口通往城区的主要街道,也是旧城区的主要商业街。香港路有两处重要文物,一处是石牌坊,另一处是王升祠。漳州石牌坊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共有四座,其中两座就在香港路上,分别是“尚书探花”和“三世宰贰”,体式相仿,规模相近,都是面宽约8米,高约11米。前者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为明嘉靖探花林士章而立;后者建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为吏部右侍郎蒋孟育及其父、祖而立。(注:另两座在新华东路,分别是“勇壮简易”和“闽越雄风”)。王升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万历三十四年(1604年)重建,清乾隆年间(1736-1795)重修,祀王升祖孙,占地336.6平方米,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为大堂,后系神室,堂前置内外铺石庭院。内存明宣德五年(1430年)明宣宗赐王升敕书匾,万历丙午(1606年)重建碑等。香港路聚集了“德发”、“元兴”、“捷美”、“英美”、“何广生”、“太义丰”、“裕成”、“德和”等百年老店。这里的“骑楼”具有浓厚的闽南民居特色,无论是盛夏烈日当空,还是春季细雨绵绵,走在骑楼下不必带雨具阳伞,无须怕日晒雨淋,尽可悠闲自得地沿街购物观光。这里的“竹竿厝”,前店后坊中住房,前面沿街设店铺,后面作坊即工场,中间是居室,包括厨房、厅堂、天井,一套“竹竿厝”就是一个集家庭生产、销售和生活空间为一体的组合建筑。
  漳州市台湾路原称雨伞街、府口街、卫口街等,20世纪40年代改称现名,保留着丰富的历史遗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东段是骑楼式的店面,古时是雨伞店最集中的路段;中段是中西合璧式的建筑,洋溢着南洋风情;西段是闽南风格的民居,医药、文具、鞋帽、皮货等各类店铺云集一街,热闹非凡。中段中西合璧建筑上那些洋味十足的雕刻,可以让人回味漳州古代和近代对外开放和贸易交流的繁华情景;“商务印书馆代理处”的牌匾,说明了上个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对闽南古城的深刻影响;“天益寿”、“采芳”、“万圆钱庄”等字体各异的商家字号,展示了海滨邹鲁的文化底蕴;“庄有元先生牙科、施懿慈女士镶牙”这副不符合对仗要求的对联,在民国初期是引来无数牙病患者的品牌;而门牌为16号的民居楼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则客观留下时代印痕。
  香港路与台湾路形成一个丁字形的商业街区,国家级文化保护单位漳州文庙就在这个街区的东南侧。
  经过维护修缮整治的漳州历史街区,整洁平坦的石板路、古色古香的花木窗、红黑相间的油标砖、书法颇佳的老字号,再现了明清的风韵,传递着历史的信息。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

相关人物

许初鸣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香港路
相关作品
王升祠
相关作品
漳州市台湾路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