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山三亭及其台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243
颗粒名称: 芝山三亭及其台堂
分类号: K928.79
页数: 4
页码: 1-4
摘要: 芝山坐落于漳州市区西北隅。其山脉发源于天宝山,古称漳郡主峰。芝山海拔69.2米,坡度一般10-25度,为圆缓低丘陵地貌特征,初名登高山。明洪武十三年,山上发现紫芝草,知府徐恭以为祥瑞征兆上表朝廷,后得赐“紫芝山”之名,并延至当今,通常称“芝山”。
关键词: 芝山 三亭 台堂

内容

芝山坐落于漳州市区西北隅。其山脉发源于天宝山,古称漳郡主峰。芝山海拔69.2米,坡度一般10-25度,为圆缓低丘陵地貌特征,初名登高山。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山上发现紫芝草,知府徐恭以为祥瑞征兆上表朝廷,后得赐“紫芝山”之名,并延至当今,通常称“芝山”。
  紫芝山有三峰,成鼎足之势,三峰之上分别筑有三亭,据清光绪《漳州府志》载,即:威镇亭(后改名万寿亭),仰止亭,甘露亭。登临芝山三亭,鸟瞰市区全景,令人心旷神怡。绿树掩映之中,高楼大厦突兀而起,如同泼彩于绿底之上。芝山三亭历史悠久,文人墨客多有吟咏赞叹,不乏脍炙人口诗篇。
  威镇亭明弘治间(1488-1505)建,嘉靖十九年(1540年)同知谢絃重建,亭八角,可远望,亭下有古松数百株,蔚然深秀。万历十一年(1583),调浙兵驻漳,尽伐其树,山遂无草木,亭亦圮。明代都指挥杨勋有诗吟斯亭,诗云:“漳南威镇说斯亭,图篆相传应将星。东北帆樯接闽越,西南水陆会潮汀。天开形势关诸险,地走风雷号百灵。回首汉台千载下,几人功业鬓毛青。”
  明郡守陈洪谟亦有《威镇亭》一诗,抒登临远望之慨叹,诗云:“城上孤亭面面空,满城风景入亭中。溪流东下潮声壮,山势西来地脉雄。边檄无虞征鼓静,黎民有喜岁时丰。公馀到此情无限,北极迢迢望未穷。”
  明漳州先贤郑怀魁亦有题《威镇亭》诗,诗云:“雄镇当年控上游,危城偏压曲城头。八窗云合晴看雨,万窍风生夏亦秋。潮汐遥通沧海气,乾坤中划大江流。向来岛屿烽烟尽,极浦渔歌有钓舟。”
  另一位乡贤陈范《威镇亭》诗题云:“上界危亭临睥睨,曾闻帷幄散芙蓉。巢边鹤破疏棂月,林杪风回万壑钟。南国自通瀛海贡,四郊已净玉关烽。泠然剩有沧州思,更上芝山第一峰。”
  清顺治末,海澄公黄梧重建,未几复毁。康熙五十二年(1713),郡守魏荔彤又建,改名“万寿纪恩亭”,并勒石为记。
  仰止亭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知府孙裕以朱子祠由开元寺曲廊而进,心病之,乃从祠东另开一路,在东岗之半建亭,取名“仰止”。这就是仰止亭的由来。清代知县张懋建题诗赞道:“千载溯道原,泰山鲁邦瞻。系宋子朱子,仰止榜亭檐。卓哉贤太守,清漳教化渐。巡行披雨露,冰镜绝尘纤。先贤阐妙蕴,其要在静廉。兹当明幽独,无欲而心恬。”
  甘露亭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甘露降,御史李元阳作表称贺,知府孙裕建亭以志符瑞。
  芝山三亭之外,尚有二台,即“临漳台”和“半漳台”。
  临漳台 在紫芝山顶,《漳州府志》云:“不知始自何代。”宋元丰五年(1082年)摄守漳州之郭样正,曾写下《临漳台道边松》一诗,记述芝山遍植青松之胜况,但未提及台事。诗云:“大义渡至漳城东,问谁植之我蔡公。岁久广阴如云浓,甘棠蔽芾安可同。六月行人不知暑,千古万古扬清风。”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祟礼知漳,公馀之暇,于重阳日与同僚同登紫芝山,并在临漳亭,宴请诸僚,兴之所至,吟了一首七律诗《重九日宴临漳亭》。诗云:“九日追欢异昔年,强随时节到层巅。俯观殊俗身如客,平瞰丹霞势欲仙。故国伤心沧海外,行朝倾首碧云边。兴阑酒罢催归驭,四面风光合暮烟。”
  宋绍兴六年(1136年),廖刚出知漳州,值得注意的是他曾在《题临漳台》诗序中写道:“临漳台成,登眺久之,作二小诗。戊午九月二十一日,高峰题。”这里的戊午指宋高宗绍兴八年,即公元1138年,时廖刚知漳已进入第三年,也就是说,临漳台建于此时,建台的倡议者为廖刚本人。此诗序可补志书有关“临漳台”记载之阙失。诗云:“银河一派接天来,碧玉千峰照眼开。我欲乘槎访仙去,却疑身已在蓬莱。”“画栋岧峣倚翠微,玉箫声断紫烟飞。凭阑万里秋光老,谁会长吟久未归?”
  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守漳,日登临漳台而乐之,欲筑读书室,未能实现,亦未有诗吟。但他的学生陈淳却有《临漳台》残句流传。诗云:“台前一带绕漳溪,台下回顾万象齐。”
  此前,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特奏名,龙溪李则,曾有题《临漳台》一诗,诗云:“亭枕临漳一水阴,半空云雾锁寒林。山从天宝来峦远,基辟开元历代深。”
  明代郡人林魁春也有一首《登台诗》,描述登临之时一览家乡溪山胜景之感慨。诗云:“六月清风秋满台,壮怀千古若为开。芙蓉隔水谁同赏?懈叶满山人自来。烟净海门明独屿,雨馀岭顶过轻雷。悠悠宇宙知何极,且为流光命酒杯。”
  有关临漳台的记述,需要补充的是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以朝散大夫出知漳州的危稹,曾在此台讲经,并建了一亭,取名“登高亭”。后来于理宗淳祐间出知漳州方来,为避漳州先贤高登讳,取廖刚“碧玉千峰照眼来”诗意,改“登高亭”为“碧玉千峰亭”。可知“临漳台”上亦曾有一亭。诗人曾留下很多有关“碧玉千峰亭”的诗作,惟不知废于何时。
  半漳台 在紫芝山半腰。宋元丰五年摄任之诗人郭祥正在写了《临漳台》一诗的同时,也写了一首《半漳台》的诗。诗云:“飞檐赤白压层丘,见尽漳南一半洲。倦步且来消午暑,穿云此去彻鳌头。”
  明代郡人汪有洵亦有《秋杪登台诗》,写尽半漳台上的一望秋色,发出无尽的慨叹。诗云:“禅林空翠湿青衫,济胜其如蹬道巉。心狎寒鸥忘世路,径依巢鹤老松杉。危亭势欲吞涛出,远处流翻似雪衔。绝顶放怀秋色暮,此生何处托长巉。”
  协梦堂原在芝山朱文公祠左,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知府孙裕建。相传孙裕为大理寺正时,曾梦朱子嘱以遗事,不久,就由邵武改守漳。在拜谒文公祠时,由开元曲廊而进,感到不妥,“乃开道于祠东,循峰而麓以达通衢,即祠左建讲堂三楹,题曰‘协梦’。”并在东岗之半建“仰止亭”。
  芝山因其有三亭二台一堂诸多胜迹,所以历来是文人墨客登临赋诗的好去处,明巡抚南居益曾写了一首《视师海上漳中诸大夫招集芝山亭有赋》的七律诗,诗云:“缥缈孤亭向夕曛,莽苍云雾带潮奔。群峰涌地趋天宝,二水濴城控海门。郡辟日南人代古,深航月窟帝图尊。中兴有道方垂拱,鳄浪鲸波莫漫喷。”诗中描述了尽收眼底的漳州景色。
  明太守陈政中与探花谢琏、指挥夏泽及长老物外,在雨后的斜阳中,联袂登上芝山,写下《游威镇亭联句》一诗。诗曰:“重上危亭四望遥,诸山远近势迢迢。半空晴雨云连树,万顷风波水跨桥。载酒主人情独厚,投壶诸客兴偏饶。吟馀共醉归来晚,不觉斜阳五马骄。”
  漳浦王志道在与南中丞同登芝山后,也留下《陪大中丞南公登紫芝山亭》一诗。诗云:“千峰带郭敞亭台,万屏牙旗向晚来。日落风烟丹屿合,潮生楼槛紫润开。兵符肃静中丞节,军令分明仆射杯。鼓角不喧萧散甚,直将皂帽与追陪。”
  漳州卫徐銮在同友人登临之馀,也写了《杪秋登芝山绝顶即事》一诗,抒发心中无限感慨。诗云:“天畔孤亭接翠微,相将浊酒送斜晖。山中得句皆秋兴,局里谈兵未息机。风铎响随砧杵急,寒鸥影傍石城飞。攸然风吹云间发,十二峰头客啸归。”
  清代郡人陈珩,曾冒雨登山,写了《冒雨登紫芝山》一诗:“但得登临兴,何须待雨晴。山川同暮色,天地入秋声。落叶黄堆寺,飞烟白绕城。悠悠芳草外,牧唱动离情。”
  紫芝山名胜的诗话,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遐想,可惜如今台废堂圯,就连盛名之下的三亭也仅存二亭,使后人误将日华峰上的日华亭归为三亭来记述(注:近代一些著述,将日华亭作为三亭之一,系误用史料),实在也是一种无奈的寄托。
  (李竹深 撰)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竹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芗城区
相关地名
威镇亭
相关作品
仰止亭
相关作品
甘露亭
相关作品
临漳台
相关作品
半漳台
相关作品
协梦堂
相关作品
临漳台道边松
相关作品
重九日宴临漳亭
相关作品
题临漳台
相关作品
登台诗
相关作品
秋杪登台诗
相关作品
游威镇亭联句
相关作品
冒雨登紫芝山
相关作品
芝山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