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传入我国始自漳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236
颗粒名称: 烟草传入我国始自漳码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6
页码: 190-195
摘要: 当前,世界正兴戒烟之风,然而烟草作为一大产业,何时传入中华?考据史料竟始自漳州和石码,本文仅作粗浅探究,以为后世存史之用。查阅《漳州府志》、《龙溪县志》、《海澄县志》的“物产篇”中均有烟草的专门记载。我国古无烟草,其传入时间无从查到确实记载。其中,尤以大宗烟草传入福建后,最初根据欧洲人音译为淡巴菰、担不归、淡肉果等;后来日本人始称烟草。此说极为可靠,可为烟草传播途径的佐证。烟草原产南美、西印度及美洲。世界各国给烟草定名有百余种之多,后由日本人定名为“烟草”。中外对烟草取名、译名予以简要介绍。烟草的作用具有能令人醉,避瘴气,捣汗可治毒头风等药用功效,古人用以防疾治病。
关键词: 漳州市 烟草 石码

内容


  当前,世界正兴戒烟之风,然而烟草作为一大产业,何时传入中华?考据史料竟始自漳州和石码,本文仅作粗浅探究,以为后世存史之用。
  查阅《漳州府志》、《龙溪县志》、《海澄县志》的“物产篇”中均有烟草的专门记载。《漳州府志》的记载为“烟草种出东洋,近多莳(移栽)之者。”《龙溪县志》则载,“烟草,种出东洋,名谈巴菰。茎叶皆如牡菊。取其叶制干,切如丝,置小筒中燃火,以口吸其烟,能令人醉。日常思之,故亦名相思草。或云食可辟瘴。”又据《石码镇志》载“石码烟丝,自昔驰名,详载府志。前者运售台湾、南洋各埠,为出口大宗。自台湾割日后,寓禁于征,销路遂绝,今仍行销南洋各地。”
  我国古无烟草,其传入时间无从查到确实记载。一说是在明朝万历年间(大约公元1573至1620年)。我国历史学家吴晗所著《灯下集·烟草》“烟草传入中国其道有三:一是人吕宋(即今菲宾)传入我国福建。二是从朝鲜传入我国东北。三是从南洋传入我国广东。”其中,尤以大宗烟草传入福建后,最初根据欧洲人音译为淡巴菰、担不归、淡肉果等;后来日本人始称烟草。黎士宏编著《仁恕堂笔记》:“烟之名始于日本,传于漳州之石马(石码)。”明代中叶,月港(海澄之前称)兴起,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商港,与外国商人频繁贸易。石码与月港毗邻,烟草再从石码传向别处。查阅康熙《海澄县志》中“物产”记载:“淡巴菰,种出东洋,俗名烟。……今为北边所重,其种流入江西、湖广,推漳其最。”此说极为可靠,可为烟草传播途径的佐证。
  综合旧志所载,龙溪、海澄两县早在清康熙之前就已种植烟草。石码(锦江)当时地处两县界区;建埠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过后成为“漳州郡之门户”,镇区手工业盛行,烟丝加工业也较早发达。《支那省别全志》卷十四载:明末“乌厚烟”其制造主要在漳州府石码、长泰一带。鸦片战争后,石码手工制造的烟丝,小部分在内地销售,大部分转口厦门,由厦门向国内外(含台湾省)出口。
  二
  烟草原产南美、西印度及美洲。后传到欧洲,当时的人把烟草当作能治百病的药草而加以宣扬,逐渐遍及全世界。世界各国给烟草定名有百余种之多,后由日本人定名为“烟草”。至今世界上有66个品种,分布在赤道的两侧,南到南纬35度、北到北纬50度之间的上百个国家。中外对烟草取名、译名予以简要介绍。
  中国音译名为:淡巴菰、淡肉果、担不归、科依瓦、打姆巴姑、塔麻果等。中国对烟草取名为:烟油、烟酒、烟花、烟醺、乾酒、仁草、辣麝、芦酒、臭草、芬草、妖草、菱白、缘节、金丝醺、忘忧草、相思草、醉仙桃、赛龙涎、胡椒紫、黑菟、返魂草、返魂烟等;西班人称为:多巴哥;美洲土著人称为:尤利、培他姆、皮赛福、可黑巴、俄波瓦、塔巴科;法国人称为:太后草;墨西哥称为:叶物耳;巴西的印第安人称为:碧冬术;美洲的印第安人称为:还魂草;西印度群岛的居民称为:药里;日本人称为:烟草;朝鲜人称为:南草、南蛮草、南灵草。
  明代中叶到清初,月港是我国东南地区海外交通和海外贸易的中心,也是我国经马尼拉通往美洲的海上“丝绸之路”启航港。明成化、弘治年间(1465至1505年)月港已有“小苏杭”之誉称。隆庆至万历年间,吕宋岛是海澄旅外华侨分布、出入的重点地区,长年有商船往来,导致国内与海外,在生产技术、科学文化、物种引进等方面的交流。万历三年(1575年),烟草从吕宋(今菲律宾)传入月港,过后就遍及各地,这在史书有所记载。例如《上海之菸与菸业》记载:“明万历三年(1575年)西班牙人因并有菲律宾后,由吕宋传入中国福建漳州(为龙溪县辖区),次入澳门再入台湾,尚未入我国内地也。”再以《露书》的记载:“吕宋国出一草曰淡巴菰..有人携漳州种种,今反多于吕宋,载其国售之。”
  三
  我国最早记载烟草是明代名医张介宾在其所著的《景岳全书》写道:“烟草自古未闻,近自我万历时,出于闽广之间,自后吴楚地土皆种植之。”烟草传入后,向闽西、闽北,逐渐向江浙等内地传播。同治年间江西出版《广信府志》:“烟草本名淡巴菰,俗称石马(今之石码)小溪,皆闽地..”。江西省《广丰县地》载:“石马紫老”红烟,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在廿四都的关里引种。到嘉庆年间由上海进入国际市场,行销英、美、法、德、意、日等10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享有很高的声誉。“石码紫老”的牌名一直沿用到建国后的九十年代,现在国际烟商看到烟叶包装上盖有“石马紫老”大印,便放松检验或免予检验。从此可以认定,“石马紫老”红烟是漳、码一带北上移民引种的。康熙《海澄县志》物产篇载:“淡巴菰、种出东洋,俗名烟。今为北边所重,其种流入江西湖广,推漳其最。”从旧志书多种这一记载是可以佐证当时烟草传播的经过。
  烟草的作用具有能令人醉,避瘴气,捣汗可治毒头风等药用功效,古人用以防疾治病。引述《寒夜丛谈》记载:“明委边地苦寒,非此不治,至有匹马易一斤者。”又引《蚓庵琐语》之说:“烟草传播吕宋外,花似海棠叶似掌。日中巧制制成丝,曝干争向漳泉买。漳泉马氏更传名,辟瘴寒最有灵。‘石马’‘余糖’分次第,‘金丝’‘辣麝’(皆烟牌号)记分明..。”另《景岳全书》也指出:“金丝烟者,加强气胜为优,求其服食之站,则闻以征滇之役,师旅深入瘴地,无不染病,独一营安然无恙。问其故,则众皆服烟。”说明了在医学科技尚不发达之时,人们把烟草作为能防疾病的特效药物,所以从沿海到内地其传播之快速,真是令人感叹。
  四
  笔者获知,古今中外有关烟草诗词赋录不少,现仅录《烟草三十韵》及《种烟行》:
  烟草三十韵(注一)
  异种空前古,巴菰九城覃。
  灵根繁海外,移植自漳南。
  吴普何曾识,桐君亦未探。
  谱犹遗李询,状并阙稽含。
  花镜形初指,露书名稍谙。
  边庭庸或赖,黔首总全耽。
  并筏鱼盐逐,连胜桑萱参。
  利多抛稼墙,作古罢原蚕。
  莳艺浑同菜,沽需每藉泔。
  青葱临夏阳,红艳照秋潭。
  似茗收盈屋,如菲采满篮。
  十分勤剪削,一月废梳簪。
  打绿需时再,罨黄计日三。
  曝干硬夹竹,取润合装詹。
  品记金丝字,香闻翠盖谈。
  牙行和估值,贩客动伦担。
  村落仍开市,征途偶驻骖。
  压怵分缕缕,貯盒竟毵毵。
  活火粘绒易,斜阳引镜堪。
  滇铜怜阁丽,湘管逮丁男。
  麋敬还萦篆,云成更情县。
  枯肠生别趣,馋舌得回甘。
  味愈清茶冽,功殊中酒酣。
  果能消块垒,真个级忧淡。
  辛辣宁须桂,调和绝胜苷。
  烈愁潜草腹,芳辟蠹衣蝉。
  冻夕苏寒冱,蛮乡敌瘴岚。
  久餐防灼肺,勿药定驱痰。
  浩劫残灰灭,相思寸烬涵。
  返魂如有术,众醉不妨食。
  种烟行(注二)
  闽囝手携三尺锄,囊里几粒淡巴菰。
  逢人说烟鼓咙胡,一筒抵得酒一壶。
  亦不饮食筋骨舒,种烟之利与禾殊。
  种禾只获利三倍,种烟还获十倍租。
  沙田种烟烟叶瘦,山田种烟烟叶枯。
  根长全赖地肥力,气厚半箱土膏腴。
  越人嗜烟如嗜鼠,宁可朝灶缺不厨。
  黠者招囝充力作,上田百亩种九区。
  可怜力薄苗叶短,不似烟叶高扶疏。
  憎苗爱烟户相告,老农傍晚欲包癯。
  吁嗟老农勿健羡,此物鸠毒奇莫居。
  食多积口烦剐杀,肝肾焦灼劳医巫。
  异烟往往成失火,焚烧庐舍殃池鱼。
  我闻前明有厉禁,稍因瘴卒宽其诛。
  无米令人偶饿死,无烟岂遂伤毛肤。
  昔年眼见粥烟贾,抽田筑室穿清渠。
  此来米价真太贵,里中恶少攫肉鸟。
  太仓掬米一掬珠,陈嘴争嘬如花猪。
  种烟利厚趋者众,有田不稼将如何。
  这里必须提及,烟草是制成香烟的原料;亦有人以烟叶晒干切碎而吸之或水烟筒吸入。龙海市石码华山烟庄是一家久负盛名的老铺,它出产的菸丝除销售本省各地外,还远销南洋一带。凡是吸过“华山烟”的人,都感到一种别有不同的风味——气味醇香,生津润喉。所以,“石码金丝烟”与“海澄双糕润”,是互相媲美的名牌特产。(注三)

附注

注释: 注一《烟草三十韵》作者陆煊,字子章,浙江平湖人。 注二《种烟行》作者张翔凤,四川富顺人。清康熙辛末(1691年)进士,曾经官升至知府。 注三引自《龙海文史资料》第六辑、第十辑及烟草志。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漳州市文史资料的”经济建设“、”文教事业“、往事回顾”、“禁毒禁赌”、“人物春秋”、“史料拾零”的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国靖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