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商品市场 发展商贸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234
颗粒名称: 建立商品市场 发展商贸经济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3
页码: 184-186
摘要: 台湾是海岛型经济,农产品丰富,但缺乏工业品、生活用品。台湾经济要发展,有赖于开展岛内外的商业贸易。林本源家族入台垦殖农业成为巨富后,就致力于商贸活动。板桥城成为周围地区农产品集散地,商业相当繁荣。继板桥城兴建后,林本源家族第三代林维源,任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的垦务大臣,又投入巨资,督建台北城。台湾中部大都市台中市,原名“大墩”,“大墩街”是台中市最早的第一条街,由漳州移民为主兴建。初期的“大墩街”分“顶街”、“中街”、“下街”三段,呈月眉形建筑,街上有店铺、客栈、酒肆,附近的米谷、农副产品都在这里交易。
关键词: 漳州市 建立市场 发展经济

内容

台湾是海岛型经济,农产品丰富,但缺乏工业品、生活用品。农产品也需打开销路。台湾经济要发展,有赖于开展岛内外的商业贸易。早在明天启初年,颜思齐组织移民入台垦殖,就在笨港东南平野建井字形街市,进行货物贸易与交换,这是台湾最早的交易场所。林本源家族入台垦殖农业成为巨富后,就致力于商贸活动。咸丰五年(1855年)林本源家族率领漳州移民合力在台北平野建第一座城——板桥城,城四周筑城墙,高5公尺,厚1公尺多,东西南北各筑大门,门墙上有城楼,城外有护城河,城内设街市、住宅。板桥城成为周围地区农产品集散地,商业相当繁荣。继板桥城兴建后,林本源家族第三代林维源,任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的垦务大臣,又投入巨资,督建台北城。清咸丰九年(1859年)兴建士林新街,士林是漳州移民聚居之地,主持建筑是漳浦籍贡生潘永清,街市建大东路、大西路、大南路、大北路,路上建厝围成长方形,中央是农、渔交易处,百多年来,士林市场,大东路仍是繁华商业区。台湾中部大都市台中市,原名“大墩”,“大墩街”是台中市最早的第一条街,由漳州移民为主兴建。初期的“大墩街”分“顶街”、“中街”、“下街”三段,呈月眉形建筑,街上有店铺、客栈、酒肆,附近的米谷、农副产品都在这里交易。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台湾商业出现“行”(大批发商)“郊”(同业公会)的商业组织形式。台南的“北郊”、“南郊”、“港郊”规模最大。北郊有20多家大商行,主营上海、宁波、天津、烟台等外省地。“南郊”有30多家大商行,主营金厦、漳泉、香港、汕头等地。“港郊”有50多家大商行,主要对岛内贸易,采购米、糖、茶、樟脑等台湾出口主要商品供南、北郊外销;并向南、北郊购进外来货物转售岛内。“行”、“郊”老板大部是漳泉移民。平和移民林琼瑶家族在台中雾峰垦殖农业致富,后是经营糖、茶、樟脑巨商。糖、茶运销日本、东亚南。龙溪县移民林平侯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入台,初当米店学徒,后独立经营米谷,积累资本后又兼营樟脑,获得巨利。旋与新竹林绍贤取得全台食盐经营权,继置帆船,开拓海运,招揽货物,运往福建、广东、南洋群岛一带销售,然后载运各地货品返台,生意兴旺,富甲台岛。平和移民林朝栋于光绪年间经营樟脑、蔗糖,在台拥有林地二万多甲,有制樟脑及糖的作坊500多处,成为台湾望族。
  漳泉人善于经营,台湾的商业命脉都是漳泉人所控制。漳泉人在发展台湾商贸经济起了关键的作用。为了扩大闽台贸易,漳泉人还回家乡办“行”、“郊”。漳州移民在漳码设立商会,从台湾运来蔗糖、米谷、茶叶、樟脑、冰片、油类、皮革、水果等,从漳州运去土纸、烟叶、砖瓦、陶瓷、布帛、丝线、工艺品、日用百货等。商业的繁荣也促进海运业发展,台湾“商船皆漳、泉富民所造,渡海贸易,以博赢利,一时商务繁盛”。龙溪、海澄两县每年有50~70吨帆船110多艘往返漳码与澎台之间,互通有无,互惠互利。漳州移民对发展台湾商贸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漳州市文史资料的”经济建设“、”文教事业“、往事回顾”、“禁毒禁赌”、“人物春秋”、“史料拾零”的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