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圳筑陂 兴修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233
颗粒名称: 凿圳筑陂 兴修水利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2
页码: 183-184
摘要: 台湾大规模兴修水利自明郑始,据《台湾通史·农业志》载,郑氏时期军垦建三镇陂、中冲陂、北领旗陂、角宿陂、仁武陂等。官垦及民墨合建公爷陂甘棠陂、五洋潭、大湖陂、赤山陂、鸟树林陂、新园陂、三老爷陂、大陂等。郑氏治台廿三年,建这些水利设施数量并不多,工程规模也不大,如最大的大湖陂,不过“周围二百余丈”。但比荷据时期有很大发展。郑氏兵佐多是漳、泉人,潭州籍兵佐在兴修水利中,无疑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南靖人郭锡瑠修筑的“瑠公圳”,泉人施世榜修筑的施厝圳,凤山知县曹谨修筑的曹公圳,被称为台湾历史上三大水利工程。“瑠公圳”历时21年才完成,渠道长数十里,可灌溉1.3万多亩。漳浦人林成祖是垦殖北部地区的“垦首”。
关键词: 漳州市 凿圳筑陂 兴修水利

内容

台湾大规模兴修水利自明郑始,据《台湾通史·农业志》载,郑氏时期军垦建三镇陂、中冲陂、北领旗陂、角宿陂、仁武陂等。官垦及民墨合建公爷陂甘棠陂、五洋潭、大湖陂、赤山陂、鸟树林陂、新园陂、三老爷陂、大陂等。郑氏治台廿三年,建这些水利设施数量并不多,工程规模也不大,如最大的大湖陂,不过“周围二百余丈”。但比荷据时期有很大发展。郑氏兵佐多是漳、泉人,潭州籍兵佐在兴修水利中,无疑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清统一台海后,移民激增,出现由南到北,由中到东的垦殖高潮,水利工程建设也迅速发展。清时共修筑水利工程234处,其中圳148处,80处,潭与5处,湖1处,遍布全台11个县。这些数字不一定全面,但可窥见清代台湾水利建设的盛况。清代兴修水利有多种形式,南部地区部分是官府捐修,大部分是乡民合修。中部、北部、东部地区有“垦首”独修、合修,有佃户合修或乡民合修,个别是民、番合修。但不论何种形式,占台湾近三分之一人口的漳州移民,兴修水利的业绩功不可灭。
  南靖人郭锡瑠修筑的“瑠公圳”,泉人施世榜修筑的施厝圳,凤山知县曹谨修筑的曹公圳,被称为台湾历史上三大水利工程。“瑠公圳”历时21年才完成,渠道长数十里,可灌溉1.3万多亩。漳浦人林成祖是垦殖北部地区的“垦首”。他投资开凿大安圳,引内山三又河水灌溉,圳宽2.4丈,长10多华里,经数年才完成,可灌溉大安寮庄田地一万多亩。后又开凿永丰圳,灌溉枋寮庄两千多亩。当时南势角、中坑一带“生番”出没杀人,林向政府呈准设防自卫,招募丁壮,设置隘寮,日夜武装巡防。后林的长子林海筹倾资修复“大安圳”;孙林登达也修“暗坑圳”等。祖孙三都为修水利作出贡献。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漳州市文史资料的”经济建设“、”文教事业“、往事回顾”、“禁毒禁赌”、“人物春秋”、“史料拾零”的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