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民族 汉“番”溶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232
颗粒名称: 协和民族 汉“番”溶合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2
页码: 182-183
摘要: 台湾山胞有九族,统称平埔族,又称平埔番。明末清初,平埔族有150多社,4万多人。分布于北部、西部沿海500米以下的丘陵及平原地,即宜兰平原、台北盆地、北部丘陵地、台中盆地、台南平原和屏东平原。平埔族以农耕渔猎为生,因移民入台的影响,逐渐开化。“熟番”基本上与汉人溶合,能服从政令。“归化生番”只半开化,与汉人有交易但时叛时服不稳定。“生番”盘踞内地杀人为雄。
关键词: 漳州市 协和民族 汉“番”溶合

内容

台湾山胞有九族,统称平埔族,又称平埔番。明末清初,平埔族有150多社,4万多人。分布于北部、西部沿海500米以下的丘陵及平原地,即宜兰平原、台北盆地、北部丘陵地、台中盆地、台南平原和屏东平原。平埔族以农耕渔猎为生,因移民入台的影响,逐渐开化。清代把平埔族分为“熟番”、“归化生番”、“生番”三大类。“熟番”基本上与汉人溶合,能服从政令。“归化生番”只半开化,与汉人有交易但时叛时服不稳定。“生番”盘踞内地杀人为雄。《岛夷志略》说,“他国之人,“倘有所犯,则生刈其肉而啖之,取其头悬木竿”。清政府为避免生番杀人作乱,采取划地为界的分离封锁政策。汉“番”矛盾激化时,有不少人被杀,但漳州移民“”不记前嫌,为扩大垦殖范围,采取深入番社,学习“番语”,平等交易传授耕作技术,为番人治病送药,与番人通婚礼谊措施,对协和民族,加,强汉“番”溶合起了很大作用。平和籍人吴凤,生于康熙卅八年(1699年),五岁随父母移居台湾,稍长随父入阿里山区与“番民”交易,逐渐熟悉“番人”语言和风俗。他为人诚恳厚实,交易公平,还为“番民”治病,与“番民”很融洽。后成为阿里山通事。阿里山有“番民”48社,社各有首,每社有数百人、数十人,射猎为生,性凶猛,嗜杀人。阿里山“生番”风俗每年有一次“出草”,下山猎取人头祭神。“土番”派人找“通事”吴凤要人头。吴设席款待,晓以国法人情。当年朱一贵起义,阿里山“土番”杀了不少移民,尚留有40多颗人头,吴凤提议年用一颗祭神,并赠猪牛布帛助祭。“土番”勉强答应,阿里山
  停止“出草”达40多年,乾隆卅一年(1773年)头颅用完,“土番”下山胁逼吴凤要人头祭神,吴凤屡次说服“土番”无效,以身代民供“出草”。番民发现杀的是吴凤,痛哭惋惜不止,48社番民集聚祭奠吴凤亡灵,发誓废除“出草杀人”恶习。吴凤以身殉职,用生命唤起“番民”的觉悟,成为协和民族,促进汉“番”溶合的典范,被尊为“阿里山之神”。至今仍受到敬祀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漳州市文史资料的”经济建设“、”文教事业“、往事回顾”、“禁毒禁赌”、“人物春秋”、“史料拾零”的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