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台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230
颗粒名称: 入台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2
页码: 180-181
摘要: 早在中更新世冰期发生海退,东山岛与台湾陆地相连。这条陆地被命名为“东山陆桥”,由东山岛向东北经澎湖列岛,直抵台湾。又据1987年东山文物普查收集的史前遗骨化石,其中有块人类右侧肱骨,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属晚更新世末到全新世初的人骨化石,被命名“东山人”。这块化石是东山渔民在台湾海峡捕鱼时捞到的。台湾改古人类学教授宋文薰先生认为“左镇人”与北京“山顶洞人”是一脉相承的堂兄弟。“东山陆桥”的存在和“东山人”、“左镇人”化石的发现,说明漳州先民因拓展生存范围,早在一万年前就从东山沿海峡“陆桥”入台。
关键词: 漳州市 历史背景 原因

内容

早在中更新世冰期发生海退,东山岛与台湾陆地相连。这条陆地被命名为“东山陆桥”,由东山岛向东北经澎湖列岛,直抵台湾。又据1987年东山文物普查收集的史前遗骨化石,其中有块人类右侧肱骨,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属晚更新世末到全新世初(距今一万年左右)的人骨化石,被命名“东山人”。这块化石是东山渔民在台湾海峡捕鱼时捞到的。在台湾台南也发现“左镇人”化石,时间在一万年以上。台湾改古人类学教授宋文薰先生认为“左镇人”与北京“山顶洞人”是一脉相承的堂兄弟。“东山陆桥”的存在和“东山人”、“左镇人”化石的发现,说明漳州先民因拓展生存范围,早在一万年前就从东山沿海峡“陆桥”入台。
  秦汉之际,大陆就与澎湖互通。而经略台湾则从隋炀阳帝始。漳州移民入台,据有史记载,始在南宋间。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元军攻陷崖山,陆秀夫负帝昺投海,郡马都尉陈植率部入诏安抗元,后有残部避入澎、台安身,也有漳人随军入台。四月,元军进攻东山岛,许多东山人举家迁澎、台定居。《台湾通史》载,“终及南宋,中原板荡,漳泉边民渐来台湾,而以北港为互市之口”。
  明代漳州月港设洋市,万历间(1573—1620年)达到全盛,月港船舶到东洋方向贸易的有琉球、日本、菲律宾、台湾等地。漳州到台湾海上交通方便,屡有移民人台,据南靖县53姓谱谍资料统计,明代移民入台有148人,其中万历前31人,万历间94人,天启到永历年间23人。从这一局部统计,可看到明代漳州移民入台已大为增加。明、清入台的移民,有的成为“垦首”,因扩大垦殖,回家乡带去同村同宗或募民入台。
  明末清初,郑成功誓师海上,树起反清复明旗帜,以金、厦为据地,起兵抗清,给清廷极大压力,清廷采取“迁界”、“禁海”政策,以断绝郑军供应。郑军遂出师东进台湾。一些忠于明室的士庶,纷纷“咸往归之”。铜山有500名青壮年随军入台。因清廷实行“迁界”、“海禁”政策,沿海30里地成为“弃土”,许多边民“无地可种,无家可归,无以为生”,冒“越界立斩”风险从僻岸渡台,“航海而至者十数万人”。
  台湾自然条件好,土沃人稀,气候适宜,“一岁所获,数倍中土”,而漳州山多田少人稠,自然灾害多,在饥荒与缺粮的恶劣条件下,唯有向外找出路。漳台只一水之隔,船舶早发晚到,路程近花费少。漳州民谣:“要好空,走台湾”漳州移民最佳的选择自然是台湾。清政府统一台湾后,在雍正十年至乾,隆五年(1732—1740年),乾隆十年至十二年(1745—1747年),乾隆廿五年至廿六年(1760—1761年)三次开放赴台民人携眷入台,这期间又有大批漳州移民入台垦殖。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漳州市文史资料的”经济建设“、”文教事业“、往事回顾”、“禁毒禁赌”、“人物春秋”、“史料拾零”的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