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移民垦殖台湾业绩卓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229
颗粒名称: 漳州移民垦殖台湾业绩卓著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7
页码: 180-186
摘要: 漳州移民入台垦殖年代早,持续时间长,人数众多,遍布全台。移民垦荒造田,兴修水利,协和“番民”,发展贸易,振兴经济,推动台湾社会各个领域的进步。台湾的变化与发展,处处闪耀着漳州移民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奋斗开拓的献身精神。正如《台湾通史》所赞,“洪维我祖宗,渡大海,人荒陬,以拓斯土,为子孙万世之业,其功伟矣。”漳州移民的垦殖业绩,在台湾开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漳台发展史上璀灿的篇章。这里仅就早期漳州移民垦殖台湾,作初步的探讨。早在中更新世冰期发生海退,东山岛与台湾陆地相连。这条陆地被命名为“东山陆桥”,由东山岛向东北经澎湖列岛,直抵台湾。台湾山胞有九族,统称平埔族,又称平埔番。
关键词: 漳州市 移民 业绩卓著

内容

漳州移民入台垦殖年代早,持续时间长,人数众多,遍布全台。移民垦荒造田,兴修水利,协和“番民”,发展贸易,振兴经济,推动台湾社会各个领域的进步。台湾的变化与发展,处处闪耀着漳州移民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奋斗开拓的献身精神。正如《台湾通史》所赞,“洪维我祖宗,渡大海,人荒陬,以拓斯土,为子孙万世之业,其功伟矣。”漳州移民的垦殖业绩,在台湾开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漳台发展史上璀灿的篇章。这里仅就早期漳州移民垦殖台湾,作初步的探讨。
  入台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早在中更新世冰期发生海退,东山岛与台湾陆地相连。这条陆地被命名为“东山陆桥”,由东山岛向东北经澎湖列岛,直抵台湾。又据1987年东山文物普查收集的史前遗骨化石,其中有块人类右侧肱骨,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属晚更新世末到全新世初(距今一万年左右)的人骨化石,被命名“东山人”。这块化石是东山渔民在台湾海峡捕鱼时捞到的。在台湾台南也发现“左镇人”化石,时间在一万年以上。台湾改古人类学教授宋文薰先生认为“左镇人”与北京“山顶洞人”是一脉相承的堂兄弟。“东山陆桥”的存在和“东山人”、“左镇人”化石的发现,说明漳州先民因拓展生存范围,早在一万年前就从东山沿海峡“陆桥”入台。
  秦汉之际,大陆就与澎湖互通。而经略台湾则从隋炀阳帝始。漳州移民入台,据有史记载,始在南宋间。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元军攻陷崖山,陆秀夫负帝昺投海,郡马都尉陈植率部入诏安抗元,后有残部避入澎、台安身,也有漳人随军入台。四月,元军进攻东山岛,许多东山人举家迁澎、台定居。《台湾通史》载,“终及南宋,中原板荡,漳泉边民渐来台湾,而以北港为互市之口”。
  明代漳州月港设洋市,万历间(1573—1620年)达到全盛,月港船舶到东洋方向贸易的有琉球、日本、菲律宾、台湾等地。漳州到台湾海上交通方便,屡有移民人台,据南靖县53姓谱谍资料统计,明代移民入台有148人,其中万历前31人,万历间94人,天启到永历年间23人。从这一局部统计,可看到明代漳州移民入台已大为增加。明、清入台的移民,有的成为“垦首”,因扩大垦殖,回家乡带去同村同宗或募民入台。
  明末清初,郑成功誓师海上,树起反清复明旗帜,以金、厦为据地,起兵抗清,给清廷极大压力,清廷采取“迁界”、“禁海”政策,以断绝郑军供应。郑军遂出师东进台湾。一些忠于明室的士庶,纷纷“咸往归之”。铜山有500名青壮年随军入台。因清廷实行“迁界”、“海禁”政策,沿海30里地成为“弃土”,许多边民“无地可种,无家可归,无以为生”,冒“越界立斩”风险从僻岸渡台,“航海而至者十数万人”。
  台湾自然条件好,土沃人稀,气候适宜,“一岁所获,数倍中土”,而漳州山多田少人稠,自然灾害多,在饥荒与缺粮的恶劣条件下,唯有向外找出路。漳台只一水之隔,船舶早发晚到,路程近花费少。漳州民谣:“要好空,走台湾”漳州移民最佳的选择自然是台湾。清政府统一台湾后,在雍正十年至乾,隆五年(1732—1740年),乾隆十年至十二年(1745—1747年),乾隆廿五年至廿六年(1760—1761年)三次开放赴台民人携眷入台,这期间又有大批漳州移民入台垦殖。
  建寮筑寨 垦荒造田
  漳州移民入台最初都是分散零星的。明天启元年(1621年),海澄人颜思齐带领20多人入台,以诸罗山为根据地,辟土伐木,建寮筑寨,垦荒造田,派人到漳、泉募民3000入台垦殖,把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技术传入台湾,这是漳州移民大规模有组织入台之始。颜思齐因垦台有功,被尊为“开台王”。
  明郑以后,在不断有大批移民入台,垦殖中,漳州移民涌现不少“垦首”,较著名的有郑维谦、林成祖、林琼瑶、吴沙、吴化、林本源、陈辉煌、陈泽、林凤等。“垦首”有雄厚的资本,有经营才干,拥有官准的大片土地开垦权,是有名望的开拓者。他们为了扩大垦殖,向移民提供土地、资金、耕具等,订立协约,征收佃谷。漳浦人吴沙43岁时,即乾隆卅八年(1773年)渡台,起初在北部三貂岭与山胞交易货物,经常出入“番地”,渐通“番语”,还为山胞治病送药。因为人正直,得到山胞信任。嘉庆六年(1796年),他招募漳、泉、潮移民200多人入垦噶玛兰。噶玛兰是块沃土,山胞多未开化,“以杀人为雄”。先有西班牙人进入噶玛兰,淡水林汉生入垦噶玛兰,都遭杀害。吴沙入垦噶玛兰,为防山胞袭击,修筑“土围”组织乡勇防卫,就后来所称“头围”。山胞看到吴沙垦地日增,倾众出来反抗,双方都有伤亡,吴沙胞弟吴立也死于战中。吴沙面对困境,继续组织人力,砍木筑路,建立隘寮,放哨巡防,扩大垦殖。随着荒原变良田,依附吴沙的移民日众,开拓到“二围”,吴沙就因劳累去世,由侄吴化承业领导垦殖,经历重重困难,有不少移民因疾病和遭“袭击”而葬身异乡。吴化历12年艰苦创业开垦到“五围”。噶玛兰人口也骤增,有漳籍4.25万丁,泉籍250多丁,粤籍140多丁。另有番社4500多丁。嘉庆十七年(1812年)清廷在这里设噶玛兰厅,后改为宜兰县。吴沙因垦殖有贡献,被誉为“开兰第一人”。
  漳州移民垦殖的足迹遍布台湾各地,“垦首”林永跃、郑维谦开发台北关渡、北投、士林、石碑。林琼瑶、林甲寅垦殖台中雾峰等地。林成祖垦殖板桥、中和、承和。郑萃排、林克明垦殖云林林内、斗六。林平源家族垦殖大溪、板桥。陈辉煌垦殖浊水溪北岸。郑成功部将林凤、陈泽垦殖台南麻豆、嘉义、林凤营等地。云嘉南平野,台中盆地,台北平原,宜兰平原都是漳州移民人口密集区。据1926年台湾人口调查,全台人口375.16万人。祖籍福建省310多万人,占83%强,漳州府籍占35.1%。从这一比例,可看到漳州移民垦殖台湾的重大作用。
  协和民族 汉“番”溶合
  台湾山胞有九族,统称平埔族,又称平埔番。明末清初,平埔族有150多社,4万多人。分布于北部、西部沿海500米以下的丘陵及平原地,即宜兰平原、台北盆地、北部丘陵地、台中盆地、台南平原和屏东平原。平埔族以农耕渔猎为生,因移民入台的影响,逐渐开化。清代把平埔族分为“熟番”、“归化生番”、“生番”三大类。“熟番”基本上与汉人溶合,能服从政令。“归化生番”只半开化,与汉人有交易但时叛时服不稳定。“生番”盘踞内地杀人为雄。《岛夷志略》说,“他国之人,“倘有所犯,则生刈其肉而啖之,取其头悬木竿”。清政府为避免生番杀人作乱,采取划地为界的分离封锁政策。汉“番”矛盾激化时,有不少人被杀,但漳州移民“”不记前嫌,为扩大垦殖范围,采取深入番社,学习“番语”,平等交易传授耕作技术,为番人治病送药,与番人通婚礼谊措施,对协和民族,加,强汉“番”溶合起了很大作用。平和籍人吴凤,生于康熙卅八年(1699年),五岁随父母移居台湾,稍长随父入阿里山区与“番民”交易,逐渐熟悉“番人”语言和风俗。他为人诚恳厚实,交易公平,还为“番民”治病,与“番民”很融洽。后成为阿里山通事。阿里山有“番民”48社,社各有首,每社有数百人、数十人,射猎为生,性凶猛,嗜杀人。阿里山“生番”风俗每年有一次“出草”,下山猎取人头祭神。“土番”派人找“通事”吴凤要人头。吴设席款待,晓以国法人情。当年朱一贵起义,阿里山“土番”杀了不少移民,尚留有40多颗人头,吴凤提议年用一颗祭神,并赠猪牛布帛助祭。“土番”勉强答应,阿里山
  停止“出草”达40多年,乾隆卅一年(1773年)头颅用完,“土番”下山胁逼吴凤要人头祭神,吴凤屡次说服“土番”无效,以身代民供“出草”。番民发现杀的是吴凤,痛哭惋惜不止,48社番民集聚祭奠吴凤亡灵,发誓废除“出草杀人”恶习。吴凤以身殉职,用生命唤起“番民”的觉悟,成为协和民族,促进汉“番”溶合的典范,被尊为“阿里山之神”。至今仍受到敬祀
  凿圳筑陂 兴修水利
  台湾大规模兴修水利自明郑始,据《台湾通史·农业志》载,郑氏时期军垦建三镇陂、中冲陂、北领旗陂、角宿陂、仁武陂等。官垦及民墨合建公爷陂甘棠陂、五洋潭、大湖陂、赤山陂、鸟树林陂、新园陂、三老爷陂、大陂等。郑氏治台廿三年,建这些水利设施数量并不多,工程规模也不大,如最大的大湖陂,不过“周围二百余丈”。但比荷据时期有很大发展。郑氏兵佐多是漳、泉人,潭州籍兵佐在兴修水利中,无疑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清统一台海后,移民激增,出现由南到北,由中到东的垦殖高潮,水利工程建设也迅速发展。清时共修筑水利工程234处,其中圳148处,80处,潭与5处,湖1处,遍布全台11个县。这些数字不一定全面,但可窥见清代台湾水利建设的盛况。清代兴修水利有多种形式,南部地区部分是官府捐修,大部分是乡民合修。中部、北部、东部地区有“垦首”独修、合修,有佃户合修或乡民合修,个别是民、番合修。但不论何种形式,占台湾近三分之一人口的漳州移民,兴修水利的业绩功不可灭。
  南靖人郭锡瑠修筑的“瑠公圳”,泉人施世榜修筑的施厝圳,凤山知县曹谨修筑的曹公圳,被称为台湾历史上三大水利工程。“瑠公圳”历时21年才完成,渠道长数十里,可灌溉1.3万多亩。漳浦人林成祖是垦殖北部地区的“垦首”。他投资开凿大安圳,引内山三又河水灌溉,圳宽2.4丈,长10多华里,经数年才完成,可灌溉大安寮庄田地一万多亩。后又开凿永丰圳,灌溉枋寮庄两千多亩。当时南势角、中坑一带“生番”出没杀人,林向政府呈准设防自卫,招募丁壮,设置隘寮,日夜武装巡防。后林的长子林海筹倾资修复“大安圳”;孙林登达也修“暗坑圳”等。祖孙三都为修水利作出贡献。
  建立商品市场 发展商贸经济
  台湾是海岛型经济,农产品丰富,但缺乏工业品、生活用品。农产品也需打开销路。台湾经济要发展,有赖于开展岛内外的商业贸易。早在明天启初年,颜思齐组织移民入台垦殖,就在笨港东南平野建井字形街市,进行货物贸易与交换,这是台湾最早的交易场所。林本源家族入台垦殖农业成为巨富后,就致力于商贸活动。咸丰五年(1855年)林本源家族率领漳州移民合力在台北平野建第一座城——板桥城,城四周筑城墙,高5公尺,厚1公尺多,东西南北各筑大门,门墙上有城楼,城外有护城河,城内设街市、住宅。板桥城成为周围地区农产品集散地,商业相当繁荣。继板桥城兴建后,林本源家族第三代林维源,任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的垦务大臣,又投入巨资,督建台北城。清咸丰九年(1859年)兴建士林新街,士林是漳州移民聚居之地,主持建筑是漳浦籍贡生潘永清,街市建大东路、大西路、大南路、大北路,路上建厝围成长方形,中央是农、渔交易处,百多年来,士林市场,大东路仍是繁华商业区。台湾中部大都市台中市,原名“大墩”,“大墩街”是台中市最早的第一条街,由漳州移民为主兴建。初期的“大墩街”分“顶街”、“中街”、“下街”三段,呈月眉形建筑,街上有店铺、客栈、酒肆,附近的米谷、农副产品都在这里交易。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台湾商业出现“行”(大批发商)“郊”(同业公会)的商业组织形式。台南的“北郊”、“南郊”、“港郊”规模最大。北郊有20多家大商行,主营上海、宁波、天津、烟台等外省地。“南郊”有30多家大商行,主营金厦、漳泉、香港、汕头等地。“港郊”有50多家大商行,主要对岛内贸易,采购米、糖、茶、樟脑等台湾出口主要商品供南、北郊外销;并向南、北郊购进外来货物转售岛内。“行”、“郊”老板大部是漳泉移民。平和移民林琼瑶家族在台中雾峰垦殖农业致富,后是经营糖、茶、樟脑巨商。糖、茶运销日本、东亚南。龙溪县移民林平侯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入台,初当米店学徒,后独立经营米谷,积累资本后又兼营樟脑,获得巨利。旋与新竹林绍贤取得全台食盐经营权,继置帆船,开拓海运,招揽货物,运往福建、广东、南洋群岛一带销售,然后载运各地货品返台,生意兴旺,富甲台岛。平和移民林朝栋于光绪年间经营樟脑、蔗糖,在台拥有林地二万多甲,有制樟脑及糖的作坊500多处,成为台湾望族。
  漳泉人善于经营,台湾的商业命脉都是漳泉人所控制。漳泉人在发展台湾商贸经济起了关键的作用。为了扩大闽台贸易,漳泉人还回家乡办“行”、“郊”。漳州移民在漳码设立商会,从台湾运来蔗糖、米谷、茶叶、樟脑、冰片、油类、皮革、水果等,从漳州运去土纸、烟叶、砖瓦、陶瓷、布帛、丝线、工艺品、日用百货等。商业的繁荣也促进海运业发展,台湾“商船皆漳、泉富民所造,渡海贸易,以博赢利,一时商务繁盛”。龙溪、海澄两县每年有50~70吨帆船110多艘往返漳码与澎台之间,互通有无,互惠互利。漳州移民对发展台湾商贸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漳州市文史资料的”经济建设“、”文教事业“、往事回顾”、“禁毒禁赌”、“人物春秋”、“史料拾零”的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郭上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