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龙溪、海澄并县时县治的确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226
颗粒名称: 二、龙溪、海澄并县时县治的确立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3
页码: 171-173
摘要: 漳州移治龙溪之后,郡治在城南,县治设在城西。石码镇,位于县城中部,九龙江北溪、西溪汇流处下端的锦江南岸,西距原龙溪县治漳州20公里,东距原海澄县治海澄镇5公里。镇区东与海澄镇山后村交界,西与榜山镇平宁村接壤,南至高坑村,北靠锦江及紫泥镇,面积3.34平方公里。解放翌年,属龙溪县第三区。石码历来是闽西南一带物资往来的重要集散地。龙溪、海澄两县的县委、县人民委员会和龙溪专员公署确定石码镇为并县后的龙海县的县治,从历史的沧桑变化和现实的发展来看都是正确的,因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并县时,中共龙海县委员会机关设在九二0路114号原商会大楼,龙海县人民委员会机关设在新华路85号楼房。
关键词: 漳州市 龙溪 县治确立

内容

中共龙溪县委员会、中共海澄县委员会、龙溪县人民委员会、海澄县人民委员会《关于龙溪、海澄两县合并为龙海县之报告》就选择龙海县新县治时指出:“龙溪县无自己的县城,住居漳州,海澄县城不大,地点不中心,领导生产不方便,如果合并起来在石码新建县城,在不长的时间内将由3万人口增长到5~6万人口,成为龙溪专区第二个城市“。并且表明对新县治地点的确立是持谨慎态度的,报告强调“最近经过县委多次的研究决定二县合并在石码新建县城”。龙溪专员公署在给省委、省人委会的报告中也明确地确定“县址设在石码”。县治,是一个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龙海县城选择在石码,从历史和现状的原因来说,都是顺其历史自然的,也是正确的。
  (一)、龙溪县城漳州是专员公署治所,并县后的县治不宜再设在漳州
  龙溪于南朝梁设县后的治所,原在十二三都古县(今颜厝镇古县片村),由于地理变迁和政治、经济发展,迁往今漳州。唐贞元二年(786年)漳州治所从漳浦县的李澳川迁至龙溪县永宁乡登高山下桂林村(今芗城区),龙溪县遂为附廓。漳州移治龙溪之后,郡治在城南,县治设在城西。龙溪城池,即郡(府)城池。宋初筑土为子城,周长4里。咸平二年(999年)始疏浚濠沟环抱子城。祥符六年(1013年)加浚西濠,竖木栅为外城,周长15公里。至1960年龙溪、海澄筹备并县时,龙溪县城仍与龙溪地区专员公署同处一地,已不适应于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更不能适应并县后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
  (二)、海澄县城规模小、非中心地,并县后的治所不宜设在海澄镇
  海澄置县后,县治在月港东岸(今海澄镇),占地长45丈,宽25丈,四周围土墙。海澄城池连结为三堡,东北修土堡,西部筑灰土堡,南部附之草坂堡。明万历十年(1582年)在县治东北跨城筑晏海楼。海澄镇,“海澄县城不大,地点不中心,领导生产不方便”,不适应作并县后的县城。
  (三)、龙溪、海澄并县后的县治石码镇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石码镇,位于县城中部,九龙江北溪、西溪汇流处下端的锦江南岸,西距原龙溪县治漳州20公里,东距原海澄县治海澄镇5公里。镇区东与海澄镇山后村交界,西与榜山镇平宁村接壤,南至高坑村,北靠锦江及紫泥镇,面积3.34平方公里。
  石码原名石谿,又名石马。宋初属龙溪县始安乡惠恩里,淳祐右年间属龙溪县十一都地。元仍之。明初为十一都锦江社,弘治元年(1488年)置锦江埠,嘉靖初,沿江垒石筑坝,始名石码。五年(1526年)建石码镇。清顺治元年(1644年)设立文武官署和水陆关卡,成为漳州重要的门户。康熙元年(1662年)建石码城,驻水师,五十九年(1721年)江东柳营司移驻石码。清乾隆八年(1743年)置石码厅,五十四年后兼龙溪、海澄、南靖、长泰四县海防。民国2年(1913年)拟置“石码县”未果,4年驻县佐。25年8月置石码特种区,直属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解放翌年,属龙溪县第三区。1955年改称石码区,1958年4月改为石码镇。石码历来是闽西南一带物资往来的重要集散地。
  石码“自弘治置埠,嘉靖分都,而万物云屯,四民蚁集”,至万历年间,镇区内“居廛列肆,聚落万并”,成了著名的“郡之门户”。石码厅治期间,形成“桑麻麦粟,罗绮珠玑,百货来临,五方互利”的兴盛景象。
  龙溪、海澄两县的县委、县人民委员会和龙溪专员公署确定石码镇为并县后的龙海县的县治,从历史的沧桑变化和现实的发展来看都是正确的,因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并县时,中共龙海县委员会机关设在九二0路114号原商会大楼,龙海县人民委员会机关设在新华路85号楼房。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漳州市文史资料的”经济建设“、”文教事业“、往事回顾”、“禁毒禁赌”、“人物春秋”、“史料拾零”的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