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点侨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223
颗粒名称: 四、重点侨乡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4
页码: 165-168
摘要: 角美镇位于龙海县东北部,与厦门市郊区相毗邻,是闽南著名的侨乡。华侨、华人分布于1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侨居印尼和菲律宾各在1.3万人以上。乡民大批出洋或侨居国外,始自明代中叶,月港成为对外贸易港口之时。角美镇的华侨在海外参与组织的民间社团很多,如“龙同海联乡会菲律宾总会”、碧湖同乡会、黄氏家族会、许氏家族会。据统计,自清末至1949年,角美华侨捐资兴办锦宅小学、碧湖小学、流傅小学、锦湖小学、岗洲小学、埔尾小学、玉江小学。新中国成立后,印尼归侨郭俊年等人在东美创办华侨中学,华侨郭氏在玉江村创办华侨妇幼保健站。
关键词: 漳州市 侨乡 重点

内容

角美镇位于龙海县东北部,与厦门市郊区相毗邻,是闽南著名的侨乡。该镇总面积144.8平方公里,辖角美、石美、束美三个集镇的4个居委会、32个行政村(128个自然村)和2个农场,总户数2.08万户,总人口9.63万人,现有归侨、侨眷4675户、24517人,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7196户、35460人。华侨、华人分布于1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侨居印尼和菲律宾各在1.3万人以上。乡民大批出洋或侨居国外,始自明代中叶,月港成为对外贸易港口之时。角美镇的华侨在海外参与组织的民间社团很多,如“龙同海联乡会菲律宾总会”、碧湖同乡会、黄氏家族会、许氏家族会。他们在海外团结互助,爱国爱乡,时刻不忘祖国的家乡的繁荣富强,历来有支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投资办实业、捐资兴办公益事业的传统。据统计,自清末至1949年,角美华侨捐资兴办锦宅小学、碧湖小学、流傅小学、锦湖小学、岗洲小学、埔尾小学、玉江小学。新中国成立后,印尼归侨郭俊年等人在东美创办华侨中学,华侨郭氏在玉江村创办华侨妇幼保健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角美镇的华侨、华人捐资500多万元,资助修建校舍27幢,修建村道路10条约10公里,兴建自来水塔3座,扩建华侨中学和复办华侨妇幼保健站,同时捐赠各种教学医疗卫生仪器设备。
  南靖县书洋乡地处山区,总面积175平方公里。全乡由94个自然村组成,有5125户,24661人。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有1.2万多人,主要分布在缅甸、印尼、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全乡归侨、侨眷862户,5200多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1%。
  书洋乡旅居海外的乡亲素有兴办家乡公益事业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在张荣汀、张顺畴、张庆重等华侨的带动下,海外乡亲积极捐资为家乡建学校、办医院、筑公路、开茶园,为发展山区经济和文教卫生事业,改变贫困面貌做出了贡献。特别是1979年实行对外开放以后,海外乡亲赤诚为桑梓的传统精神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共捐资1200万元,帮助家乡创办千亩茶园、百亩柑桔场、百亩杂果场,兴建公路桥梁,改变了“汽车不进山,隔溪千里远”的落后状况,兴建了发电量200多瓩的水电站,用于生活照明和服务生产,资助建学校和创设侨乡教育基金会等。1984年,张荣汀、张顺畸、张德朗、张庆重、张世贤等海外乡亲受到龙溪地区行政公署的嘉奖。
  东山县康美镇位于东山岛的东部,南北两面临海,全镇面积20.9平方公里,有3839户,16901人,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443户,3543人。康美镇旅居海外乡亲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共捐赠100多万元修公路、建学校、装电灯等。海外乡亲捐赠72万元兴建康美学校校舍,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新加坡侨胞林氏为纪念生前重视教育的父亲林春丹,捐赠10万元作为学校教育奖学基金。钱岗村海外乡亲孙氏、洪氏夫妇捐赠4.6万元,资助村里修柏油路两公里多。该乡利用海外亲人多的优势,引进侨资192.5万元,办起养鳗场、林果场等,解决了101个劳力出路,年收入650万元。康美村养鳗场自创办以来共创汇150万美元。侨资企业促进了乡镇经济的发展。
  梅岭镇位于诏安县东南部,三面临海。它东靠东山县,西倚诏安湾,南望太平洋。全镇总面积29.7平方公里,有15个行政村,总人口27562人。早在清乾隆时,梅岭镇就有乡亲往南洋谋生。全镇旅外华侨、华人有16079人,多数分布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美国、加拿大、越南、文莱等国家和地区。
  梅岭镇海外乡亲的投资已从资助家乡眷属发展小型企业和试验性小量投资,向独资型合资型发展。据统计,全镇侨资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有132家,年产值5256万元。全镇15个行政村有10个村年收入超万元,5个村年收入超千万元。1990年全镇人均收入达900多元,比1978年增加22倍多。
  佛潭镇位于漳浦县的东北部,面积60平方公里,依山傍海,水陆交通方便。全镇有22个行政村,总人口4.8万人。佛潭镇历史上是个贫穷的渔区,早在清咸丰年间就有许多人到南洋谋生。现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有6000多人,主要分布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
  佛潭镇旅外华侨热心家乡经济建设和公益事业。1936年,荷印华侨杨纯美捐资在佛潭创办纯美中学。50年代中期,华侨又集资在佛潭创办华侨医院。
  改革开放以来,佛潭镇海外乡亲每年有数百人回乡探亲。他们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纷纷捐资兴办公益事业和投资办厂。几年来,全镇旅外乡亲捐资200多万元,建学校和卫生院、铺桥造路、架设电灯、赠送农用汽车等。海外乡亲还投资帮助家乡眷属兴办企业,开发滩涂养殖水产,发展侨乡经济。
  仙都镇位于华安县东北部,与安溪县龙涓接壤,全镇总面积138平方公里,现有13个行政村,6492户,27207人。归侨、侨眷916户,6083人,其中归侨84户,136人,仙都镇旅外华侨932户,10399人,分布在印尼、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其中侨居印尼有904户,10148人,占总数的97.6%。半个多世纪以来,仙都旅外华侨热心於家乡的建设事业,捐款赠物兴办家乡公益事业和侨资企业,促进了家乡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1931年,侨胞捐建云山小学。1939年侨胞又捐资创大地小学。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乡亲继续捐赠公益事业,创办了南海中学、华侨医院、仙都侨联服装厂、南苑中学;设立大地小学、上苑小学、南海中学、南苑中学4个奖学基金和仙都人才开发奖学基金,进口一批医疗器械和电教仪器,兴建小水电站、办茶场茶厂、造桥修路、修建名胜古迹等。全镇共接受海外乡亲捐赠款物折合人民币185.5万元。
  坂里乡位于长泰东北部,面积115平方公里,总人口14000多人。自清光绪年间,坂里就有村民离乡背井,飘洋过海到东南亚各国谋生。该乡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有1300多人,主要分布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美国,其中侨居印尼最多,有1000多人。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乡亲更加关心家乡的建设,有的投资办果园,有的兴办公益事业,如修公路,建自来水站,建影剧院,建幼儿园和中学礼堂,向学校捐赠教学设备,向医院捐赠医疗器械。海外乡亲还捐资支持坂里乡与建侨联大厦,并赠送旅行车。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漳州市文史资料的”经济建设“、”文教事业“、往事回顾”、“禁毒禁赌”、“人物春秋”、“史料拾零”的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