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侨乡的特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222
颗粒名称: 三、侨乡的特点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4
页码: 162-165
摘要: 早期,漳州华侨飘洋过海去海外谋生,把眷属留在家乡。华侨与侨眷分居两地。一条以血缘和地缘结合起来的纽带,把居住在海外的华侨同祖国家乡紧密地维系一起,形成了侨乡的种种特点。华侨愈多的地方,侨乡的特点愈明显。漳州华侨大多数是单身一人往海外谋生的,或成婚后出国,在家乡留有父母、妻儿,或少年出国,成年回国结婚,后又重返侨居地,留下妻子服侍父母。该村归侨、侨眷445户,1932人,占该村总户数和总人口数的。据统计,龙海县自1896年—1949年,华侨捐资创办学校有22所。
关键词: 漳州市 侨乡 特点

内容

早期,漳州华侨飘洋过海去海外谋生,把眷属留在家乡。华侨与侨眷分居两地。一条以血缘和地缘结合起来的纽带,把居住在海外的华侨同祖国家乡紧密地维系一起,形成了侨乡的种种特点。华侨愈多的地方,侨乡的特点愈明显。
  侨居国外的人数多,归侨、侨眷多,是漳州侨乡的一个基本特点。漳州华侨大多数是单身一人往海外谋生的,或成婚后出国,在家乡留有父母、妻儿,或少年出国,成年回国结婚,后又重返侨居地,留下妻子服侍父母。漳州不少侨乡,侨居国外的华侨,华人人口比国内人口还多。龙海县港尾卓岐村在明末就有许多人出洋到东南亚。1988年全村人口2604人,而在海外的乡亲就有3174人,比国内人1多21%左右。该村归侨、侨眷445户,1932人,占该村总户数和总人口数的
  94.99%和74.19%。龙海县角美镇东山村总人口3890人,而侨居国外的乡亲有6198人,比东山村人数还多2308人。角美鸿渐村侨居国外有1600多人,以侨居菲律宾占多数,故有“小吕宋”村之称。诏安县梅岭田厝村总人口2827人,而侨居马来西亚沙捞越就有5469人,相当于田厝村人口的二倍。
  侨汇、侨资多,商品经济比较活跃,但本地人多地少,资源较缺乏,这是漳州侨乡社会的重要特点。侨汇是侨眷主要生活来源。由于青壮年多出国到海外谋生,留在国内的侨眷多数为老弱妇幼,缺乏劳动力,侨眷生活来源大部分依靠国外华侨汇款来维持,一旦侨汇中断,其生活处境就十分艰难。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南洋各地相继被日军占领,侨汇中断,漳州大多数侨眷生活较为困难,起初变卖衣服家具,继而卖房屋,有的因生活难以支撑,被迫卖儿卖女、改嫁,也有的自杀身亡。
  由于侨乡侨汇多,购买力强,消费水平高,大大刺激了侨乡商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侨乡劳动力少,侨眷大多不劳动或少劳动,农业生产发展缓慢,支付侨汇所需的工农业产品只能求之于外,侨乡商业带有“外购内销”的特点,使侨乡社会形成以商业为主的“消费性社会”。龙海县石码镇等侨乡集镇都是典型的消费城镇。旅居国外的华侨,过去存在“落叶归根”的浓厚观念,并无在海外久居之意。因此大多数华侨把在国外辛苦积攒的钱汇回家乡,除维持生活费外,还用来购买或建筑房屋。侨汇多的侨乡,“番仔楼”(指华侨建的房屋)到处林立。民国期间,南靖县塔下村华侨张秋光、张万崇、张鹏昌、张明昌等联合在曲江建筑庆南楼、庆裕楼、万崇楼等,这些房屋主要供亲属生活起居之用,也有供公益事业用。平和县壶嗣村华侨吴乃武於民国时间汇款在家乡买地兴建砖瓦结构的楼房,人称“壶嗣七间有钱人”的楼房。在龙海、诏安县的一些侨乡、还有不少南洋建筑风格的“番仔楼”。
  本世纪初至30年代,不少漳属华侨出於爱国爱乡的热忱,投资於家乡建设。侨乡社会经济得到大批侨汇、侨资而生机盎然。如漳属各地公路网的兴建,打破了侨乡的闭塞状态,促进了侨乡工商业的发展。侨乡出现了一批新的集镇,形成经济、文化中心。但这一时期,漳州侨乡经济发展带有一定局期性。侨汇、侨资虽不断增加,但其总数量仍不能满足百业待兴的要求,加上侨资拥有者大多是中小侨商和一般劳动人民,资金小而分散,小商品生产经营的观念较浓厚,投资偏重于房地产、商业和交通运输业。侨资没有投入工、农业,其原因是侨乡原来人多地少,资源较缺乏,原料不足,工业基础薄弱,而农业投资额多,生产周期长,收益甚微。因此促使侨乡“消费性社会”更畸形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治安良好。侨乡人民安居乐业。土地改革后,归桥、侨眷和农民一样分得土地,积极参加互助合作组织,参加劳动生产。许多侨眷改变过去依赖侨汇为生、不参加或少参加劳动的状况,侨乡的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工业生产开始发展,逐步由消费性向农业生产型转变,依靠侨汇为生的状况逐渐改变。如华安县仙都乡一千多户侨眷利用侨汇开山种果,办农副产品加工厂、开店经商等,告别“靠侨吃侨乐逍遥”的时代。
  漳州侨乡的另一个特点是同海外联系密切。华侨远离家乡,思念故土,渴望了解祖国和家乡发展变化。侨乡的归侨、侨眷对海外亲人也怀有深厚的感情,关心他们在海外的生存和发展。早期华侨与家乡亲人联系靠“水客”和侨批局。随着邮电、银行、交通的发展,侨乡与海外亲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华侨出入国人数增多,侨汇和信件来往增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各国华侨政策的改变,华侨携眷前往者日多,不少人在侨居地婚娶繁衍,以侨居地为第二故乡。本世纪60年代以后,华侨大多数加入当地国籍,成为外籍华人。华侨第二、三代后裔大多数在当地结婚成家。侨户父子、夫妻分居两地的现象已逐渐减少,在国内的直系亲属也越来越少。华侨、华人由对家乡的“落叶归根”观念变为在侨居地落地生根,他乡变故乡,故乡变他乡。但他们在祖籍地仍有亲戚,继续保持密切关系。
  漳州市实行改革开放后,各级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侨务政策,保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侨乡海外乡亲多、对外联系广、信息灵通等优势,大力引进侨资、先进技术和设备,兴办侨资乡镇企业和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的“三来一补”企业,促进了侨乡的经济发展。
  文化教育事业发达,是漳州侨乡社会的又一特点。龙海、诏安等侨乡,在华侨、归侨、侨眷的大力赞助下,很早就成为文化教育鼎盛之乡。海外华侨亲身体会到缺乏文化教育对后来谋生和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影响的切肤之痛,为造福桑梓后代,他们捐资发展侨乡的文化教育事业。据统计,龙海县自1896年—1949年,华侨捐资创办学校有22所。侨办学校培养家乡子弟,改善了侨乡人民的文化素质。诏安县华侨有捐资办学的优良传统,侨乡受教育人数多,文化事业发达,成为海内外有名的“书画之乡”。南靖县塔下、大坝、南欧、曲江四村的张氏“德远堂”海外裔孙捐资在家乡办中、小学,并资助学校的设备费和经常费开支,为普及侨乡教育,培育人才作出显著成绩。据1984年“德远堂”修谱委员会统计,海内外张氏裔孙有大学生、留学生、研究生130多人。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漳州市文史资料的”经济建设“、”文教事业“、往事回顾”、“禁毒禁赌”、“人物春秋”、“史料拾零”的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