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侨乡的形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220
颗粒名称: 一、侨乡的形成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4
页码: 159-162
摘要: 漳州人民自古以来就“以海为生”。唐宋时期泛海经商是沿海人民的一种生活出路。随着海外交通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兴盛,有不少海商留居南洋经商,有的还与当地妇女结婚,如龙溪人余士前的父亲是一个海商,娶了一个“番妇”,后客死异国。许多商人久居不返,渐至数万,爪哇、苏门答腊、满刺加、渤泥、日本等地也有华侨足迹。漳州人民从漳浦旧镇、东山湾、诏安宫口及厦门港出洋到东南亚各国谋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抗日战争前,漳属华侨汇款大幅度增加。漳州市的一部分侨乡是新中国成立后,接待安置归国华侨而形成的,如云霄常山华侨农场、龙海双第华侨农场、南靖丰田华侨农场、诏安梅州华侨农场就是一批新型的侨乡。
关键词: 漳州市 侨乡 形成

内容

漳州人民自古以来就“以海为生”。唐宋时期泛海经商是沿海人民的一种生活出路。
  随着海外交通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兴盛,有不少海商留居南洋经商,有的还与当地妇女结婚,如龙溪人余士前的父亲是一个海商,娶了一个“番妇”,后客死异国。漳州人的侨居地首推吕宋,因其地距漳最近,故贾舶多往,“民初贩吕宋,得利数倍,其后贾客丛集,不得厚利,然往者不绝也”。许多商人久居不返,渐至数万,爪哇、苏门答腊、满刺加、渤泥、日本等地也有华侨足迹。
  明未清初,海澄县(今龙海县)港尾卓岐村造木帆船业发达,该村村民陆续出洋贸易,并在国外安居。当时华安、长泰、平和、云霄、漳浦的移民,也多从卓岐村搭乘帆船出海到南洋各地。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朝廷稍开海禁,准许人民出洋经商。漳州人民从漳浦旧镇、东山湾、诏安宫口及厦门港出洋到东南亚各国谋生。
  明清两代,80%以上的土地被地主富豪占有,而赋役却转移给农民,造成农民失地破产,生活贫困。同时自然灾害频繁,自明永乐初年至清嘉庆年间的400余年中,漳州府属几乎每四、五年就有一次灾害。风灾、洪灾、旱灾、蝗灾、瘟疫或地震等交替发生,农作物连年歉收。从明天启元年开始,漳州出现了持续两个多世纪的严重粮荒。“米贵民饥”,迫使许多人结伙到海外谋生。
  漳州农村单姓村很多,许多乡村都是聚族而居。乡里中率先到南洋各地定居并积有资财的华侨往往会提携族中“亲同”出国;族中人为谋生计而出国,也往往是投靠亲友去的。这样一来,家族中相携移民的人就更多了。
  清代,海澄县卓岐村有王平章的祖父到泰国谋生,后转居吉兰丹道北经营航运业;至王平章继承时,控制了北道财经实力,被称为“道北王”,与当地政权“拿多”平起平坐。清末,轮船的发明使卓岐村木帆船航运业随之由盛而衰,直至停航,大多数人到新加坡求发展。在王平章的牵引下,卓岐村出洋谋生者成批聚集在马来半岛与新加坡,或当码头工,或当造船工人。至民国初,该村每年往返侨客达100多人。
  清咸丰年间,诏安县梅岭田厝村田考到沙捞越古晋谋生,发迹后提携梓里亲友“过番”,分别在古晋、拉老、尼亚、劳叻等地当店员、做工、经商。今古晋的诏安路就是因诏安籍华侨聚居而得名。
  清同治年间,长泰坂里乡新春村汤河清到印尼望加锡经商致富后,在望加锡建汤氏“崇本堂”。同族亲友纷纷过洋到望加锡谋生,形成汤氏族亲的聚居地,同一时期,漳浦县佛潭下坑村杨文侨居印尼万隆,经商致富,携资回国,疏财仗义,乐善好施。此后,佛潭杨氏族人大部分步杨文后尘,到万隆谋生,万隆成了杨氏聚居地。
  鸦片战争以前,漳州虽有许多华侨在南洋各国经商、贸易、定居,但是明、清两代政府实行“海禁”政策,敌视海外华侨。明朝统治者视海外华商为“弃家游海,压冬不同,父兄亲戚,共所不齿”的“贱民”,认为“弃之无所可惜”。清朝统治者则斥华侨为“不安本分”、“甘心异域”、“自外王化”的“莠民”,对侨居海外的华侨严加防范,“不许令其复回内地”。有些华侨在海外劳累终生,小积资财,因思乡心切而回祖国,却遭到迫害。两朝政府敌视华侨,割断他们和祖国及家乡的联系,使华侨成为“海外弃儿”。
  在“海禁”暴政时期,有家归不得的华侨,被迫在海外成家立业,或与侨居国的妇女通婚,或与华裔妇女通婚,在海外形成华侨社会。当时侨乡和非侨乡,没有多少差别。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破坏了城市手工业和农村家庭手工业,引起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他们被迫大批迁徒海外。而这时,东南亚、美洲的开发正需要大批廉价劳动力。大批华人以“契约工”、“赊单工”等卖身出国,形成漳州华侨出国的高潮。清朝政府既无法制止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中国掠夺华工,也难以挡华侨与国内亲属的联系。华侨起初通过“水客”把辛劳所得款项寄回家乡,并同亲属建立书信联系。后来,清朝政府由于大量的战争赔款,外贸赤字,财政极端困难,为了吸引华侨回国投资,遂于光绪十九年(1893)颁布法令:“除华侨海禁,自今商民在外洋,无问久暂,概许回国治生置业,其经商出洋亦听之”。此法令宣告“海禁”政策和敌视华侨政策的破产。从此,华侨在国内外的权利和地位得到法律的正式承认,侨眷的权利和地位也得到法律的正式承认,漳州侨乡社会开始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抗日战争前,漳属华侨汇款大幅度增加。不少华侨投资於家乡的建设。如华侨投资漳州公路运输业,打破了侨乡的闭塞状况,出现了漳州、石码等一批新城区和一批小圩场。
  1917年夏,陈炯明奉孙中山的命令,率领粤军人闽,在闽西南地区建立护法区。第二年曾派原任福建省咨议局副议长张国宝到南洋各埠募集侨资31万银元,进行大规模的市政建设。在漳州市区兴建新桥码头、南河场岸、东市菜场、修建新、旧桥及市区交通要道,形成了1949年前的旧市区格局。
  龙海县浮宫镇华侨于辛亥革命后投资在家乡兴建街道和市场,为当时的浮宫圩发展为集镇打下基础。龙海县角美镇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1930年由华侨投资的漳嵩公路通车后,角美随之改造和扩建了旧街道,使原来的圩场迅速形成较大的集市,拥有各种商店数十家,且水陆运输四通八达,市镇相当繁荣。
  南靖县书洋乡曲江市场是1920年由华侨张开投资兴建的,形成了永定、平和、南靖三县交界热闹圩集。
  漳州市的一部分侨乡是新中国成立后,接待安置归国华侨而形成的,如云霄常山华侨农场、龙海双第华侨农场、南靖丰田华侨农场、诏安梅州华侨农场就是一批新型的侨乡。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漳州市文史资料的”经济建设“、”文教事业“、往事回顾”、“禁毒禁赌”、“人物春秋”、“史料拾零”的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