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陈嘉庚先生两次来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218
颗粒名称: 忆陈嘉庚先生两次来漳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4
页码: 155-158
摘要: 华侨领袖、爱国老人陈嘉庚先生是全世界杰出人物,他热爱祖国,热心教育,倾资兴学,不但先后办全国驰名的集美各校和厦门大学,而且一贯鼓励、扶持国内外陷于困境的学校。他一生为教育振兴而到处奔波,其人格之伟大和精神之伟大,真是无以论比。毛主席曾评价他:“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他曾经两次来漳,距今已四十多年了,事过境迁,知者甚少。此建议提交市议会讨论,结果没有通过,仍称陈笃生医院,尽管政府投入很多钱。有人统计,陈校主一生对教育捐献的金钱,如果在当时买黄金,现在估计相当等于一亿美元左右,这数字非同小可,但他自奉极俭朴,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
关键词: 漳州市 回忆 陈嘉庚

内容

华侨领袖、爱国老人陈嘉庚先生是全世界杰出人物,他热爱祖国,热心教育,倾资兴学,不但先后办全国驰名的集美各校和厦门大学,而且一贯鼓励、扶持国内外陷于困境的学校。他一生为教育振兴而到处奔波,其人格之伟大和精神之伟大,真是无以论比。毛主席曾评价他:“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他曾经两次来漳,距今已四十多年了,事过境迁,知者甚少。但我有幸瞻仰其丰采,亲聆其教诲,至今思之犹不能忘怀,现在将他两次经过漳州简介于下。
  他第一次来漳州是在1940年11月6日,正当抗日战争期间,为使日冠铁蹄不易侵入,沿海福漳泉公路都自动破坏,挖成坑坑洼洼,使敌人战车不能通行。因此行旅受阻,行人只好走路或坐轿。陈先生当时率领南侨总会组织的南洋各属华侨回国慰问团回国视察,从重庆来闽,不辞长途跋涉,取道同安来漳州。我们漳州厦大集美校友听到这消息,非常欢欣雀跃,准备盛大欢迎仪式,我前往角美迎接。我们在角美留宿一夜,翌日朝阳挂天空,陈校主、李铁民、侯西返先生一行三人由省府侨务科长陈延进、同安县长李品芳陪同到角美。陈校主一见集美厦大校友就象看到自己亲属子弟一样,非常热情地和我们握手言欢,把李品芳抛开远远的,不理睬他,使他无趣地站在另一边。李品芳是东道主,是奉省主席陈仪的命令来接待陈校主,但陈校主并不把他看在眼里,认为他是密探来监视。当时角美至漳州只能乘汽船,陆路不好走。我们陪同陈校主在船上,有说有笑。当时校主已经六十多岁,但满面红光焕发。他身穿朴素西装,健康结实,两眼炯炯有光,说一口闽南话。一路上青山急速掠过,校主总要问这里叫什么村,出产什么,村民靠什么维生,他非常关心人民生活的民俗风情。在船上他不和陈延进搭腔一句话,也把陈延进看成是陈仪派来的密探,在和我们谈话中不时露出对他鄙弃。原来陈延进是同安人,和校主是同一县籍,与集美学校也有渊源关系,又任侨务科长,专门搞海外工作。陈仪为缓和华侨对他施政不满,特地派陈延进来招待引导,并籍此机会解释闽省推行粮食公沽和公营贸易的政策,陈仪派他算是最合适的人选,但结果适得其反,校主对福建公沽局、贸易公司二机构最为不满,认为这是陈仪与民争利,他说:“陈氏治闽,闽人在陈”引孔子在陈绝粮典故,引仲说陈仪治闽,闽人一定挨饿受苦。陈延进一路上想解释也无从解释。事实上福建有了公沽局、贸易公司,于民有害无益,陈延进只好垂头丧气,一句话也哼不出来。
  到漳州后,我们校友把校主接在崇正中学主理楼下榻。当时崇中校长是林文彬,他是厦大第一届毕业生,对漳州很熟悉,招待周至。在校友主持的欢迎会上,请校主讲话,他用闽南话讲,语言生动通俗,博得群众热烈掌声。他从他们三人怎样离开重庆,蒋介石怎样劝阻,他们怎样冲破困难,最后到达延安,讲述一遍。接着又把延安看到的情况扼要讲一下,最后语重心长地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他对校友说有关母校存废问题的话,至今我还牢牢记住。他说:“陈仪要增设福建大学,教育部不予批准,后来要把厦门大学改为福建大学,我不同意,校名厦门并不是我的名字,为何要改?我把这件事,提到全国参政会征求大家意见,他们都表示反对”。又说新加坡有个华侨捐七千元,建立陈笃生医院,后来当地政府拟新设一所中央医院,有人提议把陈笃生医院改为中央医院。此建议提交市议会讨论,结果没有通过,仍称陈笃生医院,尽管政府投入很多钱。殖民政府对待华侨有此高风雅量,何况我国号称礼义之邦。结果教育部长一再向陈校主表示歉意,说厦大改名从此作罢。我们校友听了之后,感到非常欣慰。
  校主在漳只耽搁三天,以后转入长汀永安。他在漳州接触三种人:一种是集美、厦大校友,和他们促膝谈心,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一种是地方人士,听听他们对时局和政府的意见;一种是当地党政官员,属于一般应酬。在应酬宴会上,他喜欢吃地瓜粥,总希望吃到地瓜,校友不敢拿出地瓜,以为这对校主太不恭敬。后来才知这是他的生活习惯。
  在和校主接触这几天,我发现校主崇俭踏实,发言有分寸;关心民瘼,处处从人民利益出发;爱憎分明,有是非标准。入福建敢于公开打击陈仪的弊政,毫无畏惧,确实是一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有移的了不起人物。
  校主第二次到漳州是1950年,他刚应邀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并被选为副主席不久,这次同来的是庄明理先生,他们穿一色蓝中山装和蓝色吐舌帽,显得神气勃勃。下榻仍在崇正中学主理楼,但这次是由地方政府接待,公开定期开会,由他们两位轮流作报告。厦大集美校友闻讯互相转告,前往参加会议。会上主要传达中央华侨政策和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的情况。在谈话中充分洋溢着他们对新中国的向往和热爱,以及对中国共产党毛主席的拥护。会后我偕同几位校友去看望他,他得知我在龙中(即漳州一中)任教,黾勉有加。说到解放前来漳考察情况,他记忆犹新,侃侃而谈。最后他告诉我们,中央决定修建鹰厦铁路,毛主席曾就此问题征询他的意见,他说:“我们福建土地有十二万平方公里,人口一千二百余万,未有一寸铁路,交通非常不便利,经济发展受了很多限制,闽省人民盼望火车通运,如大旱望云霓,希望早早实现。将来有了铁路,一切就好办。”后来谈到厦大母校问题,他说:“今后大学教育要大力发展,学生增多,现在校舍不够用,必须想办法再建几十座楼,由政府拨款添建和向国外再捐,始克有济。以后事实证明他说的话是百分百兑现,而且把学校建设得非常出色,他亲自指导督工,寒署不移。他对集美学村各校也是这样,他把学校全部献给政府公办,在扩建校舍改造学校环境中,他都不遗余力,再捐款参加设计指挥监工,事无大小都一一过问,使集美学村成为美丽校园,而且成为全国有数的游览区。
  有人统计,陈校主一生对教育捐献的金钱,如果在当时买黄金,现在估计相当等于一亿美元左右,这数字非同小可,但他自奉极俭朴,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他终生兴教办学,不留资财给子孙而全部奉献给国家社会。这种大公无私福国利民的精神永远飘扬神州大地和五洋四海。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漳州市文史资料的”经济建设“、”文教事业“、往事回顾”、“禁毒禁赌”、“人物春秋”、“史料拾零”的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颜日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陈嘉庚
相关人物
株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