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筑漳州机场、铁路始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203
颗粒名称: 修筑漳州机场、铁路始末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7
页码: 109-115
摘要: 1954年,由于形势发展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在漳州修建飞机场。这项工程取代号为3613,由省、地领导等组成3613指挥部。福建省政府秘书长张遗任指挥,福建省建设厅厅长兰雨舜任副指挥,龙溪地委副书记李振经任政治部主任,龙溪专署教育科长巩鸣鹏任副主任。在机场动工前特调龙溪县副县长卢永济同志负责机场旁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每10天向秦秀峰专员和我汇报一次。其间,卢永济做了大量的艰苦工作,他为建设机场做出一份贡献。由于当时人民会场尚未修建,当天晚上,参加授衔的全体军官和地委、专署机关干部共2000多人在漳州一中大礼堂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和献旗仪式。
关键词: 漳州市 修筑 机场

内容

1954年,由于形势发展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在漳州修建飞机场。这项工程取代号为3613,由省、地领导等组成3613指挥部。福建省政府秘书长张遗任指挥,福建省建设厅厅长兰雨舜任副指挥,龙溪地委副书记李振经任政治部主任,龙溪专署教育科长巩鸣鹏任副主任。在机场动工前特调龙溪县副县长卢永济同志负责机场旁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每10天向秦秀峰专员和我汇报一次。其间,卢永济做了大量的艰苦工作,他为建设机场做出一份贡献。
  为了搞好支前工作,龙溪地委、专署和龙溪军分区决定成立龙溪专区支前委员会,调集专职干部20多人,由龙溪专署专员秦秀峰和龙溪军分区司令员柴雨兴任主任,调漳州市委书记杨雨春任专职副主任,我也兼任副主任。支前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县级干部刘守礼任办公室主任,赵振华任副主任,地委财贸部长陈铁任后勤部长。
  1955年春,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和中央空建部段部长陪同苏联专军一行到漳州勘察飞机场,对机场的修建工作表示满意。当时,由龙溪地区所属10县1市抽调1万多人进入工地,各县民工编成大队,正县长亲任大队长。大家的劳动情绪十分高涨,工地上红旗飘扬,人声鼎沸,经常开展劳动竞赛,赛质量,赛进度,搞评比。在机场修建期间,省里经常组织慰问团到工地慰问演出,广大于部、民工受到极大鼓舞。经过不到一年的时间,漳州机场于1995年底建成。1957年初,我们的飞机进场,建立空军场站,第一任站长是李少南(后任空八军后勤部部长)。从此,漳州再也听不到警报声,敌人的飞机很少来骚扰,漳州人民过着安宁、和平的生活,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勤奋的劳动。
  1955年夏季,中共龙溪地委、龙溪专署和龙溪军分区在专署大食堂联合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漳各部队军官授衔大会。参加大会的有铁道兵李副司令员,福州军区王直将军,龙溪军分区司令员柴雨兴,驻漳铁道兵兰师长(后任福建省军区政治部主任),驻漳高炮师政委李钦夫,九十一师师长黄冠亭及各团、营、连、排军官共400多人。在授衔大会后举行的宴会上,龙溪地委书记马兴元,龙溪专署专员秦秀峰、龙溪地委副书记蔡良承、董有伦等领导代表龙溪地区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向驻漳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表示热列的祝贺,并对子弟兵保卫社会主义建设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我和龙溪地委,龙溪专署的各部部长、各科局长也参加了宴会。
  由于当时人民会场尚未修建,当天晚上,参加授衔的全体军官和地委、专署机关干部共2000多人在漳州一中大礼堂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和献旗仪式。秦秀峰专员代表龙溪地委、龙溪专署向部队献旗,锦旗上绣着“钢铁长城,建设先锋”八个大字;铁道兵兰师长代表部队向龙溪地委、龙溪专署献旗,锦旗上绣着“军民团结一家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十四个大字,全场掌声雷动,气氛极为热烈。接着,举行文艺晚会,由京剧团演出精彩的节目,直至深夜近12点方才谢幕。
  为了国防建设的需要和发展福建的经济,中央和国务院决定从江西的鹰潭至福建的厦门,修筑一条鹰厦铁路,结束福建省没有火车的历史。1955年的一天,铁道兵司令员王震将军在福建省委书记林修德的陪同下,来漳州勘察修建漳州火车站的地址。我和龙溪地委书记马兴元、龙溪专署专员秦秀峰一起陪同勘察。经过实地认真调查和比较。决定把漳州火车站选建在漳州北郊的南坑,并从南坑经角美、集美直达厦门。但是过了不久,中央政治局委员、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师来漳州视察火车站位置,他,认为鹰厦铁路是国防铁路,是将来解放台湾的干线,通过城市不保密,他决定将火车站址设在郭坑,不让火车驶进漳州。以后,经地专和省政府一再向中央要求,直到1958年,经铁道路批准,才在郭坑的九龙江上架设一座铁路大桥,名为黄土大桥,虽然修筑一条支线,但让火车进出漳州车站时一推一拉,再经郭坑,减低了火车运行效力,同时也增加许多的不便。
  鹰厦铁路是1956年春开始修筑,1957年8月建成通车。参加漳州段(从华安至集美)修建的有铁道兵两个整师和一个独立团,我们地方政府派出干部近1000人、民工23000多人,再加上物资供应、交通运输、商业网点服务、医务等方面的配套人员数千人,共约30000人参加筑路大军。
  龙溪专署副专员郭景周负责指挥一个民工大队,驻在华安丰山,与铁道兵8501师在一起;龙溪地委工交部副部长娄和贵也负责指挥一个民工大队,与铁道兵8503师驻在华安。筑路民工都是从龙溪专区所属10县1市抽调来的,专区支前委员会全力以赴负责支援,组织各种物资供应。军民并肩修筑鹰厦铁路,遇山劈山,遇河架桥,工地上呈现一片紧张劳动的景象。红旗招展,广播声、机器声、劳动号子组成了雄壮的大合唱,你追我赶地开展劳动竞赛,气氛十分热烈。
  这期间,我们专署经常组织慰问团到工地慰问铁道兵和筑路民工。1956年春节,我带领漳州京剧团乘坐汽船,沿九龙江逆流而上,只能先到华安的新圩,再爬山走路到华安县城的铁道兵师部。我们从师部再到团部、营部、连部和民工大队部、中队部沿线进行慰问演出,历时一个多月。慰问团所到之处,均受到军民的热烈欢迎,同时也大大地鼓舞了筑路大军的斗志。
  1958年,龙溪专区同全国一样,也掀起大炼钢铁的热潮,到处建起了小高炉群。炼钢铁需要大量的木炭,我们就紧急组织万名群众到龙岩山区烧木炭,这项工作由龙溪地委工交部部长李光和龙溪专署水电局局长吕銮裕负责指挥,九十一师也派出一个团的部队前往龙岩山区烧木炭,由团长余克姚指挥。九十一师师长黄冠亭在龙岩交际处坐镇,我代表龙溪地委、专署负责联络工作,我和黄师长住在一起。驻漳高炮师也派出一个团到龙岩烧木炭,师长范振声和政委李钦夫常到龙岩检查指挥,那时的目的只有一个,即要多烧木炭烧好木炭,为龙溪多炼钢铁作贡献。
  由于时间紧迫,限期上场,当时组织100多部汽车日夜将万名民工运送到龙岩山区,司机因此过度疲劳,有一辆汽车在南靖县金山附近发生翻车事故,造成3人死亡(其中2人是青年妇女)、10多人受伤。半夜里,接到告急电话,龙溪地委书记洪椰子和我马上带领龙溪地区医院的10多个医生、护士,乘救护车赶往事故现场,组织抢救受伤民工和处理善后事宜。死者是漳浦人,由民政局发给抚恤金,漳浦县负责慰问其家属,我们在现场教育路过的司机要注意休息,安全驾驶,以防再发生事故。此后。一万多名民工顺利上场,在龙岩山区烧木炭。
  龙溪地区历史上就是一个缺煤的地区,为了自力更生,开采煤矿,地委决定派我和专署工业局局长范兴隆、专区工会副主席李法堂、陈彪4人到漳平山上找煤层。李法堂和陈彪曾在山西、河南的煤矿工作过,经验较丰富。
  我们在午饭是在山上吃的,将大米装进南瓜里,然后吊在树枝上烧熟,吃得别有风味。晚上就在山上一座小学校里过夜。我们在漳平的大山里转了几天,毫无结果,没找到煤层,只好到漳平县委会了解情况,受到漳平县委第一书记任延寿和办公室华主任的热情接待。他们积极支持我们自己开采煤矿,还告诉我们:在漳平的麦园火车站西南10多公里的山沟里,有发现一个很容易挖出的煤层,同意让我们开采。
  回到漳州后,我立即向地委洪椰子书记、秦秀峰专员、蔡良承副书记汇报情况。地委遂决定在那儿;办个煤矿,定名“麦园煤矿”,并任命陈彪为矿长。那山沟没有公路,我们便抽调20多个干部,带领500多个民工先行修路。大家都住在竹棚里,各种所需物资均由龙溪地区供应,先运到麦园火车站,再由民工挑到10多公里外的矿区。(即溪代表龙溪,平代表漳平)。
  在大家的努力下,十几公里长的公路很快就修通了,并从专署交通局去8部汽车,承担从龙溪运载物资、食品到矿区和从矿区运煤到麦园火车站装车的任务。大部分参加修路的干部、民工都留在矿区工作,能挖到黑黝黝的煤块,大家都十分高兴,干劲很足。过春节时,我带领漳州芗剧团到矿区进行慰问演出,鼓舞他们多挖煤,挖好煤。到了第二年春节,我们一共只挖了几百吨煤,就没煤可挖了。经地委研究,决定麦园煤矿下马,人员全部退场,将矿区交还给漳平县。
  缺煤的困难未能得到解决,龙溪地委书记洪椰子又派我到龙岩去找龙岩地委书记李明唐。李书记对龙溪地区缺煤情况十分同情,他与有关部门研究后,同意将苏邦煤矿划归龙溪地区开采管理,除留下原矿长腾连成继任矿长外,其余的领导班子成员及各科室于部,均由龙溪派去。于是,龙溪地委将东山县委副书记陈维仪抽调到苏邦煤矿任党委书记。1959年2月,我和陈维仪同志一同到苏邦煤矿办好交接工作。苏邦煤矿所需的副食品及其他物资,均从龙溪地区运去,此后勤工作由物资局的谢加来同志负责。
  陈维仪在苏邦煤矿工作两年多,很负责任。他处处以身作则。埋头苦于,任劳任怨,经常带头下到矿井与工人们同劳动。有一次,我带了许多副食品,和谢加来一起到苏邦慰问煤矿职工。我到矿井后,陈维仪他刚从井下劳动出来,满脸沾着黑糊糊的煤粉,我简直认不出他来。
  苏邦煤矿在陈维仪书记和腾连成矿长的带领下,发扬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两年多来共挖煤数十万吨,为缓解龙溪地区长期缺煤的困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后来,由于煤源缺乏,苏邦煤矿不得不又下马,除陈维仪调回龙溪外,其他人员和设备全部移还龙岩地区。
  1958年夏季,根据省委的指示,龙溪专员公署改名为龙溪督察专员公署,将10多个局、委合并成5个办公室:工交办公室、财贸办公室、农林水办公室、文教办公室和专员办公室,200多个机关干部精简掉140多人。秦秀峰专员下放任龙溪县委第一书记,郭景周副专员任东山县委第一书记,陈天才副专员任平和县委书记,他带领50多个干部到国强大队蹲点,搞调查研究,他和干部一起参加劳动。另有三、四十个专署干部到天宝墨溪农场劳动。副专员只留我一人。我和专员办公室主任郭步云主持专署的日常工作,龙溪专署不列为一级财政,各县(市)的指标任务均由省直接下达,我们只进行督促、检查各县(市)完成情况。这一年,我曾代表专署,跟专署粮食局总支书记、老红军吴金太同志等人一起去慰问陈天才及其他下放的干部。当时天已七点多钟,我们从下寨爬山到国强大队。一到,同志们十欢迎。我们还把全专区的工作情况向大家作了介绍。因省里觉得这样的工作程序很吃力,直接给各县(市)下达的各项指标难以完成,过了一年多,便又恢复龙溪专员公署,以后地委又任命龙溪地委常委鲁光为副专员,专员还是秦秀峰,他又任龙溪地委副书记,下放的副专员也都回来了。
  1959年夏的一天晚上,我们突然接到平和县打来的告急电话,称卢溪大队有100多个农民在食堂吃代食品“金狗头”等野菜,发生严重食物中毒。地委书记洪椰子、专署公安组长马振兴,地委办公室主任张全金跟我一同带领卫生局的领导、专区医院的副院长及医生、护士共十五、六人,连夜乘车赶到卢溪。抵达时已近半夜12点钟,只见100多个农民分别躺在房间和院子里的地板上,口吐白沫,昏迷不醒,情况十分危急。
  我们赶快叫医生、护士立即投入抢救,经过打针、服药,七、八个小时后,病员大都渐渐苏醒过来,少数中毒严重的则用输液办法进行抢救,直到次日中午才醒过来。除了极少数的病员送到县医院继续治疗外,大部分中毒的农民都恢复正常状态。我们几个领导和医生、护士彻夜未眠,一直投入紧张的抢救工作,虽然自己觉得很疲倦,但一看到中毒的群众因及时得到抢救,没有发生死亡事故,一个个都脱离了危险,大家心中都感到欣慰。洪椰子书记临走前把县领导和公社、大队、小队的干部召集在一起,郑重地对他们说:“你们一定在接受这次沉痛的教训,做好宣传工作,不要让群众乱吃有毒的野菜,防止再发生这种事故”。
  这时,县里的领导讲了真话,回答说:“归根结底是由于征了过头粮,群众缺粮吃,不得不用瓜菜代,才发生这种事故”。洪椰子书记听了,当场决定先调拨几千斤粮食给卢溪大队,让群众渡过暂时的困难。
  医生、护士经过一天多的观察,没出现新的情况,次日,我们一行便要返回漳州。许多被抢救的群众纷纷主动前来送我们,赞声不绝:“感谢地专领导对我们的关怀,感谢医生护士对我们的及时抢救,不然的话,我们都没命啦!”
  1959年8月23日,是我炮击金门一周年的日子,梧屿岛渔民为预防敌人报复,有几十条船只转移到打石坑。当晚,渔民们在船上睡觉。拂晓时突然刮起12级台风,海水涌进打石坑,大浪有几公尺高,船只不能靠岸。结果,几十条船只被台风大浪打翻,当场死亡80多人。地委、专署得知这一不幸消息后,蔡良承同志(地委副书记)和我立即赶到打石坑,处理善后工作。并由民政部门拨款救济死难者的爱属。
  同年,福建省政府为开发山区,发展地方经济,决定修筑地方铁路。为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地委决定我兼任地方铁路总指挥,指挥部设在漳州的天宝公社,傅定一(原监察处处长)任党委书记,傅元森(时任养路段书记)、岑兆裕时任(航管站书记)副书记。各科室的住宿和办公室都是用竹片搭成的。当时从各县抽调干部60多人、民工15000多人分编为大队、中队、小队。民办领导和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以民办为主,国家辅助。民工每工只发给五角钱的生活费,由社队按误工补贴付给,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块好省”的口号下,民工干劲很大,从漳州市南坑火车站到南靖山城,全长40多公里,主要是运木材。不到八个月时间,就将全段路基和大、小涵洞及数10座小桥都修筑起来了。铁路沿线的群众对修路民工给予很大的支持,他们将好的房间腾出来,让民工住,有的群众为民工送茶水。那时,各大队、中队、小队之间开展了修路竞赛活动,因此调动了广大民工的劳动积极性。当时,省政府对漳州至南靖段的铁路质量和速度表示满意,对参加修路和广大干部和民工的劳动干劲予以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但在修建铁路中,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不仅动用了大量的劳力,而且占用了大量的良田,有7位青年民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可是到当地10月,开始纠正战线过长及原材料不足配套困难,省政府决定地方铁路下马。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漳州市文史资料的”经济建设“、”文教事业“、往事回顾”、“禁毒禁赌”、“人物春秋”、“史料拾零”的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籍文彦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