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训练基地为何设在漳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191
颗粒名称: 排球训练基地为何设在漳州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5
页码: 58-62
摘要: 历史文化名城的漳州市,素有“花果之城”、“鱼米之乡”美称,还一向以中国女排腾飞基地、“世界冠军摇篮”而扬名天下。1972年,国家体委为繁荣体育事业,发展排球运动,选定在有群众体育基础,有悠久排球历史传统的漳州市建立排球训练基地。至今20多年来,这块四季百花争艳,常年佳果飘香的排球热土,已接待过国内外男、女排球队500多队次、8000多人次。中国女排1976年在漳州点兵选将组队,尔后又16次到这里集训。“文化大革命”灾难性的破坏,使我国排球运动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国家三大球训练工作会议结束以后,国家体委责成运动三司排球处选择和筹建排球训练基地。漳州方面接到国家体委组织排球冬训的任务后,距报到时间只有28天。
关键词: 漳州市 排球训练 基地

内容

历史文化名城的漳州市,素有“花果之城”、“鱼米之乡”美称,还一向以中国女排腾飞基地、“世界冠军摇篮”而扬名天下。
  1972年,国家体委为繁荣体育事业,发展排球运动,选定在有群众体育基础,有悠久排球历史传统的漳州市建立排球训练基地。至今20多年来,这块四季百花争艳,常年佳果飘香的排球热土,已接待过国内外男、女排球队500多队次、8000多人次。中国女排1976年在漳州点兵选将组队,尔后又16次到这里集训。获得世界大赛“五连冠”的中国女排阵容中的朗平、曹惠英、孙晋芳、张蓉芳、周晓兰、陈招弟等一批世界排坛名星,都在这里洒下青春汗水,留下拼搏的“练兵曲”。
  自从漳州建了排球训练基地之后,就成了世界许多国家的体育队伍和中外游客到漳州的必到之地,都要到这块“体育圣地”进行探秘。到过这里的国人称之为“女排之家”、“冠军摇篮”;访问过基地的海外人士誉之为“秘密营地”、“高级跳板”,并一致认为具有“独特绝妙”的位置,“不可思议”的地点。到底国家为何选在漳州建排球训练基地;这个基地独特在那里?这些成了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笔者自1973年至1993年曾19次被国家体委排球处借调到基地参加排球集训的办公室、训练组工作,掌握和了解了大量的史料,特整理成此文。
  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国的排球运动发展迅速,基本技术和战术已形成了风格,至1964年,我国排球运动已接近世界水平。“文化大革命”灾难性的破坏,使我国排球运动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1972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广州二沙头训练基地视察体育工作时,鼓励运动员要把运动技术水平抓上去。同年7月,周总理在北京观看中日男女排球队比赛后指示:“要进行严格的大运动量训练,加强组织纪律性”。根据周总理的指示精神,国家体委于1972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篮、排、足三大球训练工作会议。在排球方面,总结了20多年的历史经验,明确了指导思想,制定了发展规划,确定了把培养青少年选手作为一项战略措施来抓。会议还确定在我国南方建立一个排球训练基地。
  国家三大球训练工作会议结束以后,国家体委责成运动三司排球处选择和筹建排球训练基地。时任排球处处长钱家祥接受任务后,决定成立一个排球基地选点小组,组长由钱家祥担任,成员有天津的侯希臣、北京的陆连康、武汉体院的袁文学等一批国内排球专家。选点小组轻装简从,直下南方几省,开始建立排球训练基地的选点工作。
  钱家祥一行在南方几省折腾了一段时间,实地考证了十几个地点。考证中,有的地方条件不好,不宜设立;有的地方条件可谓基本具备,但拍板的领导不感兴趣;有的地方甚至问起建排球训练基地可有利于农业学大寨?选点工作一时搁了浅。
  1972年5月,龙溪地区按照上级的指示精神,陆续恢复了地区及市、县体委,从此,全区的体育工作逐步复苏。排球作为我区的传统项目也在广大城乡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起来。从地区、市、县,到工厂车间、学校班级,以至大队、生产队,各类型的排球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成为广大群众热爱参与,喜闻乐见的健身方式。这一信息被熟悉基层情况的福建省体委竞赛处长黄克恩所掌握。他利用在北京参加全国体育训练工作会议时,一方面找了钱家祥同志汇报漳州的地理条件和群众性排球运动的情况;一方面密报龙溪地区体委,早作准备,争取建点。
  正在为选点任务焦急的钱处长听完黄克恩同志的汇报,决定再次南下赴漳州察看。选点小组一行一到漳州,就被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粮丰鱼肥花香,气候四季如春的排球热土所吸引。
  时任地委常委龙溪军分区司令员、兼地区体委主任于克创同志,用肥大透熟的天宝香蕉和芦柑接待了钱家祥一行。于司令在汇报中,将漳州的人文地理,气候条件,群众基础和领导重视说了个透彻。这位军人出生的司令员最后直言说:“只要国家定点投资,漳州出人出力,我们一定把排球训练基地办好!“这一通话说得选点小组直点头。以后的几天,选点小组下基层、看地点,找群众了解情况。经过反复调查论证,选点小组以“领导重视,群众喜爱,气候宜人,物产丰富”16字概括了在漳州建立排球训练基地的优越条件。
  选点小组回北京后,向国家体委汇报了选点的情况。国家体委领导倾向于选点小组的意见,当即决定在漳州组织一期有全国八支男、女排球队参加的冬季集训,待这期试验性的冬训任务完成后,再最后确定是否在漳州建立排球训练基地。
  漳州方面接到国家体委组织排球冬训的任务后,距报到时间只有28天。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接待八支排球队伍,一百多号人,吃、住、洗、练等等的具体问题如何解决。于司令对如何完成这项试验性的冬训任务是关系到能否在漳州建立排球训练基地的大事这个观点作出了快速的反应。于是他当即在团结楼会议厅召开了紧急会议,请了财政、商业、城建、驻军、体委等有关部门领导参加,商议接待全国男女排球队冬训任务。会议决定由地方财政先拨款三万元垫上;商业部门组织副食品供应;地区体委负责冬训具体事务。于司令还下了死命令:各部门一定要密切配合,在28天内完成冬训所需的各项工作。
  会后,于克创以常委和司令员的身份,亲自出马调兵遣将,连驻漳几个部队单位都给动员派车派人听候调遣。短时间内,原来的一座室内馆翻修好了,一座简易竹棚三个“三合土”训练场也搭起来了。住的地方腾出了地区财贸干校宿舍、床铺,被垫由当时的地区一、二招待所供应借用。洗澡的地区暂且安排在龙机厂、轴承厂职工浴室。吃饭问题特地组织了后勤组,借调一批名厨师,在财贸干校起锅开火..这些具体工作犹如打了一场快速阵地战,在短短的二十几天内一切准备就绪。
  应该说,当时漳州这样处理是非常明智的,一切训练保障系统都是临时性的,可谓是“进可攻、退可守”,留有充分的余地,要不,倘若决定不在漳州建点,一切岂不泡汤。
  冬训报到前,钱处长带了国家体委计财司负责同志、负责冬训的排球专家,会同福建省体委领导和黄克恩处长等再次来到漳州,检查冬训的准备工作。钱处长一行对漳州方面行动神速,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感到十分满意,同时还要求在中山公园、射击场、军分区再加修三块室外训练场作为补充意见,漳州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任务。
  1972年11月底,全国八支排坛新苗精英开赴漳州,开始了文化大革命以后的第一期排球大集训。尽管吃、住、洗、训练的条件十分简陋,可是各路排坛精英十分珍惜这次大集训。运动队起五更,练半夜,在“三合土”场地摸爬打滚,“练上一身泥,磨去几层皮,不怕千般苦,立志攀高峰”。这是以后排球界乃至体育界弘扬的“草棚精神”的来历。
  1973年春节前,首届全国排球大集训结束,8支男女排球队在二个多月的训练中,不论在意志品质、身体素质、技术战术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长进,同时,也对漳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参加集训的我国排球专家在给国家体委作冬训总结时提出:采用集训的办法,时间有保证,群英荟萃,比有方向,学有榜样,练有目标,帮有战友,练有对象,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能够更好地造就拔尖人才,这种办法应该长期组织下去,为我国排球攀登世界高峰早做贡献。
  在冬训期间,当时的国家体委副主任赵正洪、球类司司长夏朗也亲临漳州视察,亲眼目睹了漳州的这块排球热土的红红火火的景观,力上1972年的冬训试验成功,这就为国家体委确定漳州为国家排球训练基地的决策起了关键的作用。
  1973年4月21日,国家委正式下文,决定在漳州建立排球训练基地,投资70万元,征地23.84亩,并委托龙溪地区体委承建管理。至1975年,基地的第一工程完工,它包括一幢运动员宿舍楼,一座室内木地板训练馆,及其附属设备食堂、洗澡房、医疗室、停车房、职工宿舍等。至此,漳州排球训练基地已初具规模,成为我国排球大集训的一个训练基地之一。
  岁月如流,至今20多年来,这块排球沃土已发展成为具有现代化水平的训练基地。1976年,中国女排在漳州组建,她们在这里洒下青春汗水,留下拼搏之歌。从1981年至1986年,中国女排五次获得世界大赛冠军,为我国的体育事业乃至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女排姑娘们每提起漳州,都亲切称之为“女排冠军摇篮”,“中国女排的娘家”。
  中国女排对漳州一往情深,漳州人民对女排姑娘更是情深意厚。当中国女排获“三连冠”后,市政府投资数十万元,于1984年在市区主干道上建起了中国女排“三连冠”塑像纪念碑和拼搏浮雕画群,以纪念她们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光辉业绩。1985年,举办了轰动中外的“中国女排海内外排球热心者大联欢”,以女排精神激励漳州人民在改革开放大道上奋勇前进。1986年,漳州市领导决定在市区最佳地段留出50多亩地,兴建“中国女排腾飞馆”,以表彰女排的赫赫战功和光辉业绩。1992年中国女排在巴塞罗那奥运会失败后,漳州人民以“特殊感情,特殊理解,特殊行动”集资500万元,加快中国女排腾飞馆建设,支持中国女排重振雄风。该馆,于1994年3月5日落成,江泽民总书记为该馆写了“中国女排腾飞馆”馆名。今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国女排获得银牌,进入世界前列,市政府又派出慰问团上北京慰问。
  漳州大地哺育中国女排成长,女排精神推动漳州前进。在深化改革的大潮中,漳州人民愿以博大的胸怀,再为我国的排球事业作出更多的贡献。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漳州市文史资料的”经济建设“、”文教事业“、往事回顾”、“禁毒禁赌”、“人物春秋”、“史料拾零”的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谢雨森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