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溪师范学校史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190
颗粒名称: 龙溪师范学校史略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11
页码: 47-57
摘要: 龙溪师范学校是一所培养小学教师的中等专业学校。至今已有九十一年的办学历史。培养人才数以万计,闻名遐迩。龙溪师范学校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05年的汀漳龙师范传习所。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大兴学堂,颁令每道办师范学堂一所,以培养急需的小学师资。遂以漳州南隅的丹霞书院旧址,创办了汀漳龙师范传习所,以吴朝珪为监督。创办时曾派人前往南洋向华侨募捐二十多万元,补充办学费用。仍以丹霞书院为校址。仍设附属小学,以朱自明为校务执行委员会主席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2月福建省立南靖师范学校奉令迁回龙溪原址办理,并改称福建省立龙溪师范学校。
关键词: 漳州市 学校 史略

内容

龙溪师范学校(简称“龙师”)是一所培养小学教师的中等专业学校。至今已有九十一年的办学历史。培养人才数以万计,闻名遐迩。
  一
  龙溪师范学校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05年的汀漳龙师范传习所。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大兴学堂,颁令每道办师范学堂一所,以培养急需的小学师资。是年秋,汀漳龙道道尹李仲平根据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所定“各州县于初级师范学堂尚未齐设之时,宜急设师范传习所,..其讲舍可借旧有书院、公所或寺院之类”。遂以漳州南隅的丹霞书院旧址,创办了汀漳龙师范传习所,以吴朝珪为监督。创办时曾派人前往南洋向华侨募捐二十多万元,补充办学费用。
  汀漳龙师范传习所的设置,是漳州设校培养小学师资的开始。师范传习所学制为10个月,招收“年在30以上50以下,向在乡村市镇以教授蒙馆为生业者”入学,毕业后发给准充副教员凭照在各乡村市镇开设小学。
  1907年春,师范传习所改称汀漳龙师范简易科。简易科学制为一年,招收“年在25岁以上30岁以下,在高小四年毕业者”入学,开设九门课程,毕业后准充初小教员。为提高办学质量,同年又就学堂对面的奎文阁设立附属小学,以林尔嘉为校长。
  1910年,因全国简易师范科毕业生程度不能适应小学师资的需要,学部通令作重大的学制调整。1911年春,奉令改校名为汀漳龙初级师范学堂,以陈之麟为监督,学制为五年制本科。招生三个班。
  1912年,汀漳龙初级师范学堂与漳州府中学堂合并,改称漳州府师中学堂。仍以丹霞书院为校址。由教育会推陈炳煌为校长,以陈林淞代理。是年秋,省派吴春元接任校长,两校又分开,分别改称为汀漳龙师范学校(五年制)两班,与漳州府中学校(四年制)四班。吴春元兼任两校校长。1915年秋,吴去职,由王廷瓒接任校长。
  1916年秋,师中两校均归省办。汀漳龙师范学校改称为福建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简称“省立二师”)。省派黄恩培任校长。学制为本科(四年制)和预科(一年制,招收高等小学毕业生或年满14岁具有同等学历者)。本科开设十八门课程,预科开设九门课程,预科生毕业后,经甄别考试合格者可升入本科学习。是时,设有附属小学,由施伯初任校长。
  1927年春,北伐军定闽,福建省设教育改造委员会主管教育工作,通知全省教育体制调整,学制中等教育废止师范独立旧制,高、初级中学分立,学校行政改为委员制。省立二师遂更名为福建省立第三高级中学校(简称省立三高中)由陈开泰为校务执行委员会主席委员。仍设附属小学,以朱自明为校务执行委员会主席委员。
  1928年2月恢复校长制,福建省立三高中仍由陈开泰为校长。不久发生学潮,陈去职。由陈良玑接任。1929年省令校名统一“改冠以所在地名称”是故改校名为福建省立龙溪高级中学校。1930年7月陈良玑调省任职,校长由沈裕康接任。
  从1927——1929年仅三载,而校名三易,然均设有师范科和附小,校址仍在丹霞书院。
  1930年10月,福建省立龙溪高级中学校奉令与福建省立龙溪初级中学校(系由原漳州府中学校几次更名而来,校址设于芝山)合并,迁往芝山新校舍,改称福建省立龙溪中学校(简称“龙中”)由沈裕康任校长。原省立龙溪高级中学校全部校舍出让,以所得款项四万六千元新建校舍三座,即现漳州一中的新华楼、五爱楼、生物室旧址。合并后的省立龙溪中学校规模扩大,设有高中部(分高中普通科、高中师范科)、初中部和附属小学部。附属小学由陈鸿猷任校长。
  由于师范、中学同校,不利于学校质量管理,1933年秋,省令将省立龙溪中学校高中师范科划出,单独设校,定名为福建省立龙溪师范学校,因无相当校舍及设备,仍附设于省立龙溪中学内。直至1935年秋迁往城区大马路果园内(今新华南路龙溪师范学校校址)。
  1935年秋,省教育厅经派员勘定:设于漳州城区大马路果园内的龙溪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校长沈君泽)校舍宽敞,地点理想,但经费不足难以发展。令其与省立龙溪师范学校合并,而以简师原校舍为校舍。至此,办学地点基本稳定下来,在新校址办学的福建省立龙溪师范(简称“龙师”),由省派尹日新为校长,续办简师外,新招收普师一个班。校内开设附属小学,由郑启寅任校长。
  1936年以后,实行全省普师集中办理的改革方案。是年秋,普师班合并到办于福州乌石山的福建省立师范学校,龙师遂更名为福建省立龙溪简易师范学校,专办简易师范本科。校址不变。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被迫内迁。
  从清未创办到1937年抗战前,本校办学在艰难的环境中曲折发展。汀漳龙师范传习所的创办,开漳属地方小学师资培养的先河。南洋华侨慨然捐巨款襄助,爱国爱乡精神万代可风。辛亥革命后,师范渐由府办升为省办,经费渐充,办学条件改善,学制延长,管理加强,质量逞上升之势。然1927年起,师范独立设校被废近八年,师范中学合校办理,师资培养受削弱。
  省立“二师”、“三高中”至“龙中”时期,学校规模较大,师资力量雄厚,先后有如许地山、林惠祥、黄稷堂等名学者在校任教,校名远扬;学生思想活跃,富有爱国思想和革命热情,在历次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站在前列,王占春、卢克、郑裕德、胡大机、柯联魁、高捷成等革命先烈,王德、李兆炳、苏静、彭冲等老一辈著名革命者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1926年中共中央派翁泽生到漳州在二师建立党组织,1927年罗明、季永绥等在二师半月楼开办工农运动讲习所,1934年彭冲等建立芗潮剧社进行抗日反帝宣传等,都光耀史册。还有不少学生学业优秀,后成为著名学者,如黄典诚等。
  二
  1937年秋,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福建省立龙溪简易师范校舍遭敌机轰炸而毁损,暂迁南靖县和溪乡办学。其时仍由尹日新任校长。1938年秋,改迁南靖县山城,借用黄氏南苑楼为校址省派郑玑任校长。1939年秋,又奉令迁闽北建宁县城,以城西的“江西会馆”和“李家祠堂”为校址。改派苏克惠为校长。其时,因路途遥远不少人未能随校前往中途辍学。初到建宁时,学生6个班,200多人。来自闽南十二县。而后又招收闽西、闽北八县学生增加五个班,全校学生数500多人。
  迁建宁后,不少学生因水土气候不适常染病,闽南地方人士认为不便学生就学等,强烈吁请迁回。1940年秋由建宁迁回山城,改称福建省立南靖简易师范学校。是时,南苑楼已被厦门大同中学用为校舍,乃借用溪雅滨社黄氏祠堂为校舍,并由师生动手陆续新建校舍以供使用。1940年间曾在山城先后添招甲种(半年制)、乙种(一年制)、丙种(二年制)简易班,分别招收初中毕业生、初中肄业生和高小毕业生入学,以培养战时小学急需的师资。1941年1月改称福建省立南靖师范学校,添办普通师范科。1942年春季起,简易班停止招生。同年秋,由郑玑接任校长。重新恢复内迁以来停办的附小,由师范教师吴芳元任附小校长。
  1944年秋季起,简易师范本科停止招生。除办理普师外,并添办艺术师范科。1945年秋,在漳浦县城添设分校,先后由叶士俭、丘寅宾任分校主任,招收普师三个班。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2月福建省立南靖师范学校奉令迁回龙溪原址办理,并改称福建省立龙溪师范学校(简称“龙师”)。时因原校舍部分遭敌机轰炸毁损尚未修复,又部分被龙溪县立初中借用,不敷使用,遂用分批迁回的方法,于1946年春先迁回一部分,并借用协和医院旧址为临时宿舍。又极力设法修建,至1947年春暂留山城办理的5个班得以全部迁回。并将所借协和医院临时宿舍退还,全部集中本校办理。同时,创办临时附小于虾仔巷,校名为“龙溪县立文衡小学代用龙师附小”,由肖威仪任校长。1948年底,龙师发生学潮,郑玑辞职。1949年2月省派薛克柽为校长。直至1949年9月19日漳州解放。
  本校内迁办学近十载,四易校址,辗转几百里,个中艰苦,难以言表。但全校师生不畏困难,团结一心,艰苦办学,用心耕耘,成绩卓然。如靖师时,用手劳动,用脑思考,重重困难我们能克服的豪言壮语可谓掷地有声。谱写出校史辉煌一页。
  其时,是民族危难之秋。师生爱国之心似一团火,抗日宣传,唤醒民,众乡村、城镇都闪现着他们的身影,不少人投笔从戎参加抗战,在进步教师郑畴引导下参加新四军的有沈柔坚、彭燕郊、许坦克等,在支援前方抗日的献金运动中,靖师师生共捐出二十四万元,为“本省各机关团体中献金之最多者”。在伟大的人民解战争中,不少进步师生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或地下活动,教师张方、学生蔡新生、雷锋、林华、雷雄、黄风长等就是代表;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如庄鸿荣、周天生、沈耀东等烈士。
  其时,学校管理有方,要求严格,训练全面。靖师时,曾雨音老师等组织的合唱团非常活跃,汪精辉、沈汉桢等老师指导的戏剧活动硕果累累。演出曹禺的《雷雨》,曾轰动全省。
  内迁南靖、建宁期间,师生积极传播文明种子,促进地方教育发展。留下的校舍和一些办学设施,成为建宁县开办“建宁县初级中学”(现建宁一中的前身)和南靖县创办南靖县立初级中学(即现南靖一中的前身)的基础。
  三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龙溪地委派地委宣传部长罗晶为军代表接管福建省立龙溪师范。并易名为福建省龙溪师范学校(简称“龙师”)。从此,本校办学走上了新的历程。建国初期,国家急需大批干部,不少龙师学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参军参干。1949年底,龙师校内曾创办了“闽南公学”,招收进步青年进行短期培训,作为干部派用。1950年2月,龙溪专署文教科任命张方为龙师校长,郑畴为副校长。校内随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先后成立了共青团支部和教育工会。以及由师生组成的生活指导委员会,由学生民主选举建立的学生会。1951年秋重新创办附属小学,由师范教师黄钟杰兼任校长。
  1952年增派肖葆华为龙师副校长,分管学校的政治辅导处。师生加强政治学习,积极转变思想观念。适应形势需要。是时,龙师继续招收艺师班,并在1951——1952年,改普师招生为春秋两次招收,1952年还招收两届速师班共5个班。学制一年。1953年起艺术师范班停止招生。同年增招初师一届5个班,学制二年。1953初还增设中师函授部,以沈锡仪为函授部主任。开展小教在职函授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学校还在1953——1956年先后举办过小学师资短训班(10个月)小教轮训班(半年或一年),小学行政干部训练班等。
  1955年秋,上级增派梁逸群为副校长,后任党支部书记。1956年招收善师班360多人,编成七个班。1958年秋,校长张方升任漳州大学副校长,委李晓山接任。学校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习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师生在南靖大房地方开辟了校办农场。
  为培养要幼儿师资,1959年和1960年学校先后招收幼师班两届三个班,学制三年。1962年因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学校暂停招生。全校学生数降为420多人。后随国家形势好转,1963年和1964年又采取增招高中毕业生进普师高级班学习,学制一年,以为师资补充。至1966年夏,全校已有14个班,学生数570多人。教职员工68人。
  1960年,支部书记梁逸群他调,副校长张德钊兼任书记,后又有毋恒专任书记,李晓山校长兼任书记至文化大革命初期。
  从新中国建立至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龙师办学在改革探索中前进。虽也有曲折,但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办学质量得到社会好评。
  多种形式办学是一特色。1956年以前,学校开办普师、艺师班外,增办速师班、初师班和举办多种师资培训班,并始设中师函授部,开辟函授师资提高素质的新渠道。校内创办过“闽南公学”,成为地委党校的前身。举办过小学行政干训班,成为漳州教育学院的前身。
  办学条件大有改善。五十年代,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学校先后新建“五一楼”作教室,“五七楼”作学生宿舍,教育部拨给一大批物理、化学实验仪器,有了理化实验室,创建了全日开放的图书馆和卫生室,还购置相邻的原黄金戏院改建为可容纳800人的大礼堂,师生动手挖掉一座山丘,开辟出运动场,还建起小型体育馆,不仅改善了办学条件,还培养了师生艰苦奋斗的优良校风。
  学校教改突出师范性。加强各科教学法的研究与教学,重视心理教育等学科和教育实习,设立教育实习指导委员会作为常设机构,抓紧附小实践基地建设,实行师范直接管理附小的体制,还在市区建立四所实习学校,注意开展经常性的平时下小学挂钩实习活动。
  学校规范化管理有成效。1953年春起,执行教育部颁布的《师范学校暂行规程(草案)》和师范教学计划,使用部编统一教材,学习苏联经验,加强处室、教研组建设和思想政治领导,龙师办学质量稳步上升。当时的龙师附小在校长卢国璋、副校长杨文周、周汉清等领导下,狠抓教师队伍政治、业务素质双过硬,强化管理,教学质量直线上升,由市区排名倒数第二跃居榜首,成为红旗单位。1960年,卢国璋作为先进集体代表光荣晋京出席了全国教育群英会。受到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虽然,教育指导思想受“左”的干扰有一段时间较突出,对教学带来冲击。但龙师领导能注意调动师生积极性,因势利导,加强管理保质量。学校严格基本功训练,文体活动活跃,名声在外。1953年,我校师生代表光荣地被抽选参加省组织的东山战斗慰问团,为最可爱的人献上精彩的文艺节目。新中国第一任教育部长马叙伦欣然为我校题写校名以勉励。学校为龙溪地区(今漳州市)输送了大批的小学教育优秀师资。初步统计,已获特级教师称号的有11人,受省级以上表彰的有近百人。还有的毕业后深造选派留学苏联,有的成为新中国的外交官,不少成为著名专家、教授。如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陈佳源教授、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苏万振,名扬世界体坛,亚特兰大奥运会男子移动靶项目金银牌获得者杨凌、肖俊的主教练蔡添响等。
  四
  1966年下半年开始,龙师惨遭文革浩劫。先是成立红卫兵组织,革命大串联,继而停课闹革命,斗资产阶级当权派和学术权威,学校领导和教师队伍大受冲击,有的甚至被迫害致死。学生斗教师,学生斗学生,观点不同,派别对立,“文攻武卫”,学校几乎陷入无政府主义的瘫痪状态。1967年龙师实行军营,先后由空八军和十八分部负责。1968年中央提出复课闹革命,学校成立了革命委员会(简称“革委会”),主任由十八分部的张熙纯担任,副主任张德钊。1969年改办中学,先后办初中班和高中班。其时,部分校园被占为工厂。但由于改办中学,师资和教学设施基本上得以保存,在此后复办师范时发挥了作用。
  1972年,龙师在动乱中复办师范。龙溪地区又派杨廷英为龙师革委会主任兼书记,许镇坊为副主任。是年春季,首次面向整个龙溪地区招生200名,编为四个班。次年,杨廷英他调,由许镇坊继任。
  复办的龙溪师范,采用推荐的方法,招收工农兵学员。每年春季招生,学制改为二年。为培养中小学急需的师资,从1974年起,招生编为普师班和兼为培养初中教师的政文、数理、体育、音乐、美术等科的中师专业班,为了开展勤工俭学,1974年开办了龙师五七综合厂。1975年秋,为弥补中学师资,开办了数理大专班,招生58人。当时,办学条件较差,缺少统一教材,学生程度参差不齐,造成了教学上的困难。
  七十年代初期,在龙师校内,还设立地区教师进修班,由宋斌、陈钧、李受麟等负责,后迁出移到今漳州教育学院。
  文革十年,龙师深受创伤。其一是普师停止招生六年,少培养近2000名小学师资。其二是,时值“四人帮”横行,以“左”的思想指导办学,带来师生思想混乱,学籍等大量重要材料丢失造成不少的后遗症。龙师办学在沉重的负载中复苏。直到粉碎四人帮后,才出现崭新的喜人气象。
  五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党的路线开始拨乱反正,知识分子政策也逐渐落实。特别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师范教育倍受重视。龙师办学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1977年招生制度改为统考统招择优录取;1978年春,龙师招收二年制普师8个班;是年冬校本部改为招收二年制大专班为主,开办中文、数学、化学、物理、英语等专业共10个班。同时,开办二年制中师普师、英语、等专业4班,还在龙海海澄设教学班,招收普师2个班。上级加强了龙师的领导力量。由许镇坊任校长兼书记,副校长陈惠鹏、周启谦、赵英俊(陈、周、赵分管大专班)副书记张德钊、詹龙盘。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领导体制。1979年起,恢复秋季招生制度。是年秋,为培养中学教师,校本部奉令均招大专班,学制二年,开办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专业大11个班。中专普师二年制教学班也招收15个班,分别在龙海、平和、南靖、华安、长泰、漳州设立龙师分校组织教学。同年,任命李银钦为副校长,1981年李升任校长。秋,奉令师范大专班撤出,单独设置漳州师范专科学校(简称“师专”,校址设县前直街今漳州师院前身),龙师本校遂恢复全力办理普师,原设各县的龙师分校(龙海分校除外)随之撤销,龙海分校延至1986年撤销(在此基础上经省教育厅批准设立独立建制的龙海师范学校)。1980年秋,恢复了中师函授部,而向全市10县(区)开展函授教育工作(先是开展学历补偿教育,1991年起增加新教师培训等继续教育任务。)
  为培训民办教师,从1981年秋起也以考试方式增招了二年制民师班。1982年秋起,普师停止招收高中毕业生,改招应届初中毕业生,学制延至四年。1984年起又恢复了文革前的普师三年制。1985年秋举办了首届代培班(二年制)。老区预科班(一年制)。1988年起招收体师班(三年制)。1991年起招收中函毕业生为对象的普师班(二年制,不脱产学习和短期入校培训相结合)。1992年体师班停止招生。
  龙师积极贯彻1980年全国师范工作会议精神和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特别是1989年中师四块一体改革的新教学方案,历任领导,从严治校,紧紧依靠全体教职员工生,同心同德,兢兢业业,为办好龙师,办出特色而努力。学校办学方向明确,为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从1991年起,龙师党政就提出“五四三”工程的办学目标和指导思想。即“五个一”、“四个加强”、“三个创优”。
  “五个一”是抓住一条主线——深入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围绕一个中心——努力深化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突出一个目标——创建文明学校;加强一个重点——强化以校风校纪为突破口的各项常规管理;狠抓一个关键——以团结统一和转变作风为主要内容的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
  “四个加强”是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团结统一;加强组织纪律;加强基层建设;
  “三个创优”是实现优良管理、优质服务、优秀成果。每年年终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创优评先活动,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调动积极性;
  “五四三”工程的提出,使学校办学治校的指导思想更明确,工作有方向,奋斗有目标,师生齐努力,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校园建设步伐加快。以面向未来为指导,精心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量力而行。注意净化、美化、绿化、香化、精品化。学校先后新建教学楼“红专楼”、实验楼、教师宿舍楼、学生宿舍楼、盖了大食堂和餐厅,图书综合大楼、全省一流的艺术楼,以及电脑室、教师资料室、学生阅览室等其它许多配套设施和景点,校园优美,赢得“花园贰学校”的美称,办学向标准化、现代化大大地迈进一步。学校重视勤工俭学,原龙师五七综合厂经近二十年的奋拓经营,已发展为年产值四百多万元的漳州教学仪器厂。多次受省级表彰。
  龙师办学得到海内外校友的大力支持。老校长郑玑之子郑昭明先生(旅居加拿大)继承父志,十分关心龙师办学,1985年捐献10部电脑给学校,并在龙师设立“郑玑奖学金”,至今已颁奖十届,奖金近20万元。国内外校友集资23万多元,设立“龙师教育基金”,用以奖教奖学。
  龙师现占地近53亩,校本部有29个教学班(含中函毕业起点班),在校生1600多人,函授学员2700多人,全校教职员工200多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高级讲师23人,讲师40多人。
  近几年,国家教委、省教委领导多次莅临学校检查指导工作,对龙师办学以很高评价。全国中师校长会议代表二次到校参观,赞赏我校办学特色。1993年全省中师校长会议暨第二届教育年会在我校召开。省内外兄学校来交流的日愈频繁。龙师获得许多荣誉:被评为省、市文明单位、文明学校,省国防教育先进单位、普法教育先进单位、绿化红旗单位等。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种比赛获一等奖的累计上百项。硬笔书法多次获全国一等奖,学生朱钟平的作品被选入中国美术馆展出。全国中师生作文大赛获一等奖,课本剧评比全省中师第一名,女排男蓝加省中师比赛也双获冠军,全省中师生十项基本功比赛夺得团体总分第三名。毕业生广受社会好评。据不完全统计,受县级以上包全国表彰的近400人次。1994年全省表的小学教坛新秀,漳州市共14名,龙师毕业生占10名。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累累。有的出版专著,参加编写教材20多种,在市级以上发表的论文作品达600篇(幅),并有不少在省级以上获奖。学校承担全省中师唯一教育科研的刊物《福建中师》的主编工作,还创办《师范生资料卡》,发行省内外,广受赞扬。副校长陈宗厚获全国曾宪梓获教金二等奖,校长洪妈赞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漳州市文史资料的”经济建设“、”文教事业“、往事回顾”、“禁毒禁赌”、“人物春秋”、“史料拾零”的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黄大林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龙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