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与辛亥革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第15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143
颗粒名称: 林森与辛亥革命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8
页码: 28-35
摘要: 林森先生,字子超,族名长仁,别署青芝老人。清同治七年生于福建省闽侯县尚干乡凤港村。三岁随父母迁居已辟为通商口岸的福州。少小勤学,尤爱顾亭林、黄宗羲等人学说,钦服黄道周的处世风范和民族气节,孕育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爱国主义思想;又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传播,培育起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革命意识。十四岁时,放弃科举学业,考入外人创办的福州鹤龄英华书院,肄业六年,政治见解长足突进,反清救国的革命思想更为强烈。肄业不久,奉父母电命返闽,与郑氏女成婚。花烛之夜,一对玉人,诗词酬唱,伉俪情笃。丧殓完后,即回台继续鼓吹革命以推翻清朝。终身不续弦,悉心致力于民主革命。
关键词: 辛亥革命 文史资料 漳州

内容

林森先生,字子超,族名长仁,别署青芝老人(本文以下均称“老人”)。清同治七年(1868年)生于福建省闽侯县尚干乡凤港村。三岁随父母迁居已辟为通商口岸的福州。少小勤学,尤爱顾亭林、黄宗羲等人学说,钦服黄道周的处世风范和民族气节,孕育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爱国主义思想;又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传播,培育起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革命意识。十四岁时,放弃科举学业,考入外人创办的福州鹤龄英华书院,肄业六年,政治见解长足突进,反清救国的革命思想更为强烈。
  1890年,老人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考入台北电报学堂。肄业不久,奉父母电命返闽,与郑氏女成婚。花烛之夜,一对玉人,诗词酬唱,伉俪情笃。新婚两日,即搭船返台,边砥砺学业边鼓吹革命。翌年毕业,即入台北电报局任职,秘密从事反清活动,未尝返乡探亲,直至1892年郑氏病重时方归,亲侍汤药,体贴入微。1893年,郑氏不幸病逝,他悲痛至极。丧殓完后,即回台继续鼓吹革命以推翻清朝。终身不续弦,悉心致力于民主革命。
  1895年,甲午战败,廷丧权辱国,割让领土台湾,老人愤而回榕。1898年戊戌维新失败,中外反动势力更加残酷地迫害革命志士,老人乃潜赴台北宣传抗日,讵料被日特侦悉,遂南下嘉义任台南法院通译,常以讽喻、暗示或修改词语等方法,以减免反日爱国者所受之刑罚。终又被日人发觉,不得不于1900年潜行返闽。
  1902年,老人赴沪考入上海江海关,在工作中吸收革命新知,又受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起义的影响,乃与同乡林述庆、潘祖彝、史家麟等秘密组织“福建学生会”,作为联络反清同志的中心,他被选为主席。不久同闽籍留日进步学生林文、方声洞、林觉民等建立了联系;还特派陈天尺回福州组织学生分会,设立阅报社,宣传革命,扩大队伍。该会还积极在江、浙、赣、闽诸地开展推翻清廷活动,成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深得孙中山和同盟会的赞许。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老人即率全体学生会会员加入。翌年(1906年)秋,组成同盟会福建支会。
  1909年,老人由上海调九江关任职员,与吴铁城等设立“浔阳阅书报社”,宣传革命,还着手创办商团,举办军事训练班和进行联络新军的活动。辛亥革命爆发前,他们还与上海的陈子范、湖北的詹大悲建立了联系。
  1911年,广州“三·二九”起义前夕,同盟会第十四支部支部长林文与老人密商大举,但苦无川资,老人遂出面向在台之“福建学生会”会员林薇阁募款三千日元,诸同志始得成行。林文还派遣部属林觉民由东京返福州,与在榕同志卅余人一道赴穗。时,老人也在九江积极准备,以期响应。
  广州起义失败,闽籍义士罹难者25人,葬入黄花冈19人,其中闽侯籍计:林文、方声洞、林觉民、林尹民、陈与燊、陈可钧、陈更新、冯超骧、刘元栋共9人,加上长乐籍刘六符,被誉为“黄花冈十杰”,林文被誉为七十二烈士之首,与四川喻培伦、广东李文甫同被褒封为“大将军”。另外,烈士中有连江籍黄忠炳、王灿登、胡应升、罗乃琳、陈清畴、卓秋元、魏金龙、陈发炎、林西惠9人。八闽英烈的悲壮恢宏的凛然大义,震古烁今,国人敬佩!他们在推翻帝制、创立民国的革命斗争中,有如此惊天地泣鬼神的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是与他们早年受学生会的革命启蒙分不开的。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老人便即策动旧识之九江新军标统马毓宝于10月23日举行起义,宣布独立,使刚刚成立的武昌军政府在长江下游的邻近处取得了有力的支持。他们随即成立九江军政府,马毓宝为都督,老人任民政长,吴铁城任总参议官。不久李烈钧从北京来,被推为都督府总参谋长,随即占领长江要塞,堵截住欲仓惶逃沪之北洋舰队,老人乃与李烈钧共同出面策动舰队起义。接着,南昌于11月1日宣布光复,清廷在江西的统治便告崩溃。老人又与马、李等共同商定了统一江西和援鄂、援皖等决策。老人还派林知渊赶赴江苏镇江,策动旧友林述庆(清江阴统带)起义,促成11月3日上海光复和11月5日苏皖二省光复,给武昌光复后的逆转情势挽援甚大。
  1911年11月10日,清军投降,辛亥革命乃告全胜。当年12月2日南京光复,24日,孙中山从海外回国,老人等16省代表一致投票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于1912年元旦宣誓就职。当年元月28日,国民参议院成立。老人当时卓立于参加会议之各省革命者间,众望咸归,先被选为江西省参议长,继即当选为中华民国参议会参议长,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印信,并立即进行建立国体工作。2月7日,老人负责组织临时约法起草委员会,费时卅二天,于3月8日完成《临时约法》三读程序,并于3月11日由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这部由老人主持制订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的民主宪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在袁世凯窃国后,这部宪法已成一纸空文,最后还被袁贼撕毁。
  1912年4月,在袁世凯的要挟下,决定将临时政府和参院迁往北京。在迁都问题上,参院内有过激烈的斗争,老人赞同孙中山的意见反对北迁,因而辞职。是年秋,老人回福建设立国民党支部。1913年7月,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反袁护国,失败后流亡日本。11月袁竟下令解散国民党,取缔国民党议员,停止国会活动。老人身为参议院全院委员长,毅然东渡日本,在东京会见孙中山,加入了中华革命党。1914年春转赴美国旧金山,任民国维持会会长。该会是国民党美洲总支部,按孙中山指示为起兵讨袁而设立的筹饷机关。老人曾派员巡游美洲各埠开展工作,自己还亲往古巴向侨界进行募捐。同年,美洲总支部改选,老人当选为支部长。在他任职三年间,该支部在阻止袁世凯借款、召开全美国民党恳亲大会,特别是在为革命党筹款方面,成绩显著,被孙中山誉为 “领袖支部 ”。
  1916年6月袁世凯皇帝梦破灭,恚恨病死。黎元洪继任总统,段祺瑞任内阁总理。8月,国会复开,老人自美赶回北京与会。在国会中,“宪政商榷会”与研究系(原称“进步党”)对立。研究系主张中央集权,拥护段内阁;商榷会则主张地方分权,省长民选,多数人反对段内阁。老人属于商榷会中较激进的一派,即 “丙辰俱乐部 ”系。
  1917年6月,黎元洪为张勋等所迫,再次解散国会,孙中山率海军南下广东,揭举护法旗帜。老人和其他一些国会议员响应孙中山号召,聚集广州,8月,举行非常国会,选孙为军政府大元帅。老人曾一度任大元帅府外交部长。1918年5月,桂系军阀改组军政府,排挤孙中山,孙愤而辞职赴沪,专门从事著述。8月,护法国会开第一次正式会议,老人是拥孙的少数议员之一。稍后,他又当选为参议院参议长。
  老人就任参议长后,不忘为国壮烈献身的战友们,为着不让英烈业绩湮灭,他亲自刊行《黄花冈烈士事略》和《碧血黄花集》。正气磅礴、感人至深的林觉民《与妻书》(即《绝笔书》),是他将其影印传播,方得流传于世,不知激励过多少爱国青年前仆后继为民族振兴、祖国强盛而忘我奋战。他还以参议长身份发动海内外同胞献金献石,修建黄花冈烈士墓园和纪功坊,他在百忙中还亲自设计、督造,集筹款、监工于一身,对碑、序、垆、道、园、塔,都一一亲自设置,以寄托他和广大革命者对烈士们崇敬钦仰的衷情和真挚深切的怀念。不久,原已埋没于蒿莱之中的累累坟茔,被建成为巍峨壮观的丰碑巨陵,孙中山先生还写下“浩气长存”四个大字,镌刻在纪功坊横匾上。孙中山与老人都撰写了激动人心的祭文。老人还写了一副对联,对烈士们的英雄业绩作了高度的评价:
  “拚一死,救众生,遗恨在黄泉,碧草当春犹怒发;
  创共和,摧专制,丰功镌华表,黄花无恙许长开。”
  陵园建成后,致祭瞻仰者络绎不绝。老人还制订了定期祭奠英灵的规则。当时身在海外的章炳麟特致电老人,极赞此举,认为建立烈士陵墓将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的影响。
  1919年,以漳州为首府的闽南护法区,成为孙中山首次护法的“根据重地”。当时此地,刷新政治,整军经武,推行新文化,建设新社会,一时被誉称为“南方革命的中心”。老人忠诚追随孙中山,特偕居正、邹鲁等慕名亲临漳州参观访问,对漳州试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纲领颇为赞赏。
  1920年春,桂系军阀为谋求同北洋军阀政府妥协,停发国会维持费,大部分议员被迫离粤,老人亦于4月去沪,致函海外友人谓,“今武人违法,南北皆然,桂系压迫国会更毒于哀”。表现了对桂系军阀的极端愤懑。8月,陈炯明率粤军返粤,孙中山至穗重组军政府。1921年1月,国会在广州开非常会议,老人为议长。4月,非常会议选孙任非常大总统,孙于5月5日就职,老人代表国会授印并致词。10月,孙中山开始计划北伐,老人为此致书海外筹款。
  1922年2月,孙中山为第二次护法运动亲自督师北伐,设元帅府大本营于韶关,老人奉命留守广州,代行非常大总统职权。是年6月,陈炯明叛变,孙被迫停止北伐。10月,讨贼军总司令许崇智率部入闽,准备攻粤讨陈。孙中山任命老人为福建省长,他轻车简从,入闽接事。时,闽南军人许卓然、张贞、杨汉烈等不解,联合陈国华、吴适、卢兴邦、黄炳武致函孙中山,陈诉己见。孙复函称:“惟福建省长一席,闽海外华侨同志多瞩望子超。”许卓然等始释管见,予以拥戴。由此可见孙中山对老人的信任和器重。老人在省垣福州履职视事,遂邀请军政府参议林祖密出任省水利局局长,共辅省政,表现出团结同志、择用良才的政治胸襟。
  1923年2月,许崇智率军回粤,福建又为北洋军阀政府所控制,老人被迫辞职。同月,陈炯明退走惠州,孙中山返穗就大元帅职。7月,老人被任命为大本营建设部长,兼治河督办,辅佐孙中山。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由孙中山担任主席,胡汉民、林森等五人组成主席团,轮流主持会议。大会选举胡汉民、廖仲恺、林森、李大钊等24人为中央执行员,林伯渠、毛泽东、瞿秋白等17人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一大”之召开,在政治上确立了新三民主义纲领,在组织上实现了国共合作,使国民革命以此为起点推向全国,掀起北伐革命洪潮。时,老人亦不遗其力。
  1929年3月,国民党召开三全大会,老人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6月,孙中山遗体移葬南京,老人是陵墓建筑的主持人和迎榇专使之一。
  1931年3月2日,老人当选为立法院院长。同年12月,国民党召开四届一中全会,选老人为国民政府主席,于1932年元旦就职,迄1943年8月1日病逝为止,历一十二载。任职期间,遵循内阁制准则,兢兢业业,不争权势,不谋私利,不树立党羽,不安插亲私,廉洁奉公,高尚朴素,量宏德彰,内外咸钦。老人之仓山故居典雅古朴,恰似学者书寓,毫无豪华奢丽之官邸气派。他仅有的以侄继嗣的儿子林京,留美归国后,老人让其远去抗日前线绥远省政府任秘书,而不是为之营造安乐窝,翼荫于侧。1937年冬,林京终于在杭日战争中为国捐躯。老人这种为民族、为革命而忘我奉献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1939年,老人72岁,预立遗嘱,设置奖学金,培植自然科学人才,以改变中国落后面貌。遗嘱日:“语云,人生七十古来稀。森今七十二岁矣,身后之嘱托,不能不预为之计。吾国自然科学人才之消乏,今昔同感,陶冶补充,刻不容缓。兹谨遵总理‘迎头赶上’之遗训,将所存国家银行国币五十万圆;拨为基金,以其每年利息,专作考选留学欧美研习自然科学学生固定经费,并手自订办法二十四条,嘱由能表同情于斯举者,恪守此方针而办理之。百年树人,是实始基,尚其共循此旨,矢守勿渝,用垂久远,而利国家,有厚望焉。创办人林森手订 ”。
  老人此一遗嘱,倾家为国之心昭昭,科学救国之念耿耿,造就人才之愿殷殷。讵料在他身后却成为一大遗憾!盖当时遗嘱所指的国币50万元,可值25万美元,但因日寇之残酷侵略和官僚资本之疯狂刮榨,致使通货恶性膨胀到无以复加的惊人程度。老人出于民族自尊,不肯凭国家元首之权势将存款兑换金币或转移国外以保值,循至逝世之日,法币票面值已跌近昔日原值之百分一点二。该基金按兑换率计,只值一千多美元矣。区区之数怎能按老人初衷以其利息进行奖学呢?!热心教育,奖掖后人,其愿难酬,老人在天有知,当何等痛心疾首耶!
  笔者忝为老人远房苗裔,孤陋寡闻,知先辈极少。但深感老人经历 “反清 ”、“讨袁 ”、“护法 ”、“北伐 ”、“抗日 ”等历史时期,之所以能在 “苦难搏斗而生长的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人物中占一席,是因为他忠诚追随孙中山先生,舍家忘我,艰苦奋斗六十余年,是因为他热切盼望着中华振兴、祖国独立、统一和富强。遗憾的是,他生前的崇高理想,都被旧中国的残酷现实所碾碎;值得庆幸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今日中国的成就,要比老人所想望的来得光辉灿烂。历史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国家才能强盛,民族才能振兴,人民才能富裕。热切希望海内外同胞能从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得到启迪,继承孙中山先生和林森老人等的爱国遗志,共同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那就是对辛亥革命的最好的纪念。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第15辑

《漳州文史资料第15辑》

本书收录“百岁自述”、“闽南辛亥光复与反袁护国”、“林森与辛亥革命”、“追念先祖父汤铭盘”、“陈兆龙出狱赴京”、“缅怀先伯父吴穿杨”等29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岂庸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林森
相关人物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