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指哪里奔哪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1921-1991》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096
颗粒名称: 党指哪里奔哪里
其他题名: ——长江支队五大队五中队南下片断
分类号: D231
页数: 8
页码: 59-66
摘要: 北方老解放区选调了大批优秀干部和勤务人员随军南下,我们长江支队第五大队第五中队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从河南新乡、辉县、安阳、漳南、汤阴五县选调96名干部和15名公勤人员组成的,被选调人员正在协同中国人民解放军围歼新乡、安阳两市的国民党顽敌,不少同志舍不得离开火线战斗而随军南下,遂即进入龙溪县、华安县开展工作,回想五中队的干部组成,对县、区领导班子成员的选调”最后从新乡选调干部10名,下设八个小队(八个区)、一个直属小队(由县委、县府干部组成)。
关键词: 漳州 长江支队 支队

内容

1949年1月,为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发出的“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北方老解放区选调了大批优秀干部和勤务人员随军南下,去接管新解放区,建立新区人民政权。我们长江支队第五大队第五中队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从河南新乡、辉县、安阳、漳南、汤阴五县选调96名干部和15名公勤人员组成的。当时,被选调人员正在协同中国人民解放军围歼新乡、安阳两市的国民党顽敌,两市解放指日可见,不少同志舍不得离开火线战斗而随军南下。因为盼望已久的、用鲜血换来的和平、幸福生活就要到来,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两市和亲如鱼水的群众依依难舍。但是,为了完成“解放全中国”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我们还是服从组织调遣,毅然地离乡南征。
  1949年2月中旬,我们告别了太行老区的父老乡亲,不畏难险,不辞劳苦,踏上随军南下的征途,经过近九个月的风餐露宿,行程6000里,终于抵达南下目的地漳州,全中队同志征尘未扑,遂即进入龙溪县、华安县开展工作。
  (一)
  回想五中队的干部组成,使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1949年春节前夕,新乡、辉县、安阳、漳南、汤阴五县领导机关按照“党性强、政治觉悟高、组织观念强、有斗争经验、身体素质好”条件调选南下干部。对县、区领导班子成员的选调,还加上“有一定的领导水平”这一条。经过自愿报名,组织批准,最后从新乡选调干部10名,辉县调来38名,安阳调来32名,漳南调来13名,汤阴调来2名,总计95名,其中党员90人,占93.7%。在武安集训,正式成立第五中队建制,下设八个小队(八个区)、一个直属小队(由县委、县府干部组成)。中队的领导成员是:指导员(县委书记)陈砚田,中队长(县长)白佩珩,县委组织部长武珍,县委宣传部长王洛,县公安局长安汉奎,县武委会主任赵振旅(以上五位同志皆是县委委员);县救联会主席平浪,县委会秘书牛玉明,县委组织部干部吴生贵,宣传部干部霍维祚、县武委会干部王光庆、公安局干部雷龙(均为区级干部)。
  县政府秘书牛得胜,财粮科长杨荣华,民政科长李学俭,银行行长张希良,税务局长贾一平,工商科副科长吕定。王洛、平浪为直属小队的正、副小队长。
  八个小队的领导成员是:
  一小队:小组长(区委书记)尹光武,小队长(区长)齐振中;
  二小队:小组长(区委书记)李清亮,小队长(区长)王善忠;
  三小队:小组长(区委书记)杜进智,小队长(区长)张成俊;
  四小队:小组长(区委书记)张东星,小队长(区长)张富林;五小队:小组长(区委书记)刘秉仁,小队长(区长)冯文学;六小队:小组长(区委书记)李锁柱,小队长(区长)曹学良;
  七小队:小组长(区委书记)赵远扬,小队长(区长)郭有藩;
  八小队:小组长(区委书记)张克瑶,小队长(区长)卢永济;
  第五中队干部的政治素质比较好,多数同志入党、参加工作时间较早,其中属老红军和1938年以前参加工作、入党的有13人,占中队干部总数14.5%;1942年底以前参加工作、入党的21人,占21.6%;1945年9月以前参加工作、入党的13人,占14.5%。他们中有半数同志经过抗日战争的严峻考验,多数同志在八年抗战中学会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术本领,同时在开辟新区工作中积累了较丰富的斗争经验。中队中的另一半干部是解放战争期间入党、参加工作的,多数也经过解放战争和“三查”“三整”的政治、军事考验,有的同志还在对敌斗争和群众工作中立过功受过奖。
  五中队的县、区级干部具有一定的领导水平,一般有八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历,且大多数是从基屋提拔到领导岗位的,从乡到区、到县,又在县与县之间调动转换工作,奔走了不少地区,积累了不少经验,不但在胜利的形势下能做出奉献,而且在艰苦困难的环境中能坚持战斗去争取胜利。从年龄上看,大都年富力强,其中40岁的只有2人,30至35岁的有17人,25至29岁的有69人,占总数71.8%,20岁至24岁的有8人,占8.4%。不少同志曾经配合解放军打过仗,甚至有一连几天不休息、不睡觉的连续作战的战斗作风;有的曾经穿插到敌占区进行侦察,侦获重要情报,为歼灭敌人立过战功;有的同志在后勤战线上克服重重困难,取得明显成绩;有的同志在宣传鼓动和党建工作方面是先进分子。总之,五中队干部绝大部份经历过战争的锻炼和考验,革命意志坚定,组织性和纪律性较强,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对服从党的领导,从不讨价还价。正因为有这些优良政治素质的干部,使五中队胜利南下得到了组织保证。
  (二)
  南下时,上级组织曾经对我们宣布:“你们南下是到苏、杭地区工作。”由于1949年解放战争形势发展很快,行军未到苏州,南京就解放了,到了苏州,苏南地区已由别人接管了,组织上改变原决定,要我们这支队伍继续前进,到祖国东南海疆的福建省工作。“继续南下,到福建去!”不少同志的思想有个大转折。当时,福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情况,比苏、杭地区相差甚远,有的同志查看地图,那上边写着:福建山多,交通十分落后,而且蛇多、蚊子多、血吸虫和血丝虫病人多,气候炎热,语言复杂,等等。从今天看,那本地图所介绍的内容是太片面了,但在当时,它却引起一些同志的思想波动。经过上级组织动员报告,我们认识到福建是红旗不倒的老革命根据地,1932年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1934年红军长征也是从闽西出发的,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福建有勤劳勇敢、为彻底解放而不懈进行革命斗争的人民,福建人民欢迎我们去,福建需要我们去解放。在我们的心中,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福建革命好!福建人民好!为了解放全中国,为了福建人民的解放事业,我们中队同志毫无怨言,异口同声地回答上级领导:福建革命好,福建人民好,山高路远咱不怕,党指向哪里,我们就奔向哪里。这些誓言,我们变成实际行动,从苏州到福建的两千多里征途上,五中队只有一个通讯员经不起艰苦的考验而开了小差,95名干部却没有一个、掉队,没有.个离队,百分百的全数到达行军目的地,经受住党的又一次考验。值得追念的是,中队负责采购事务的张振业同志,坚决响应南下福建的号召,从嘉兴乘列车向杭州进发时,在车途中遭蒋机机枪扫射而牺牲了可贵的性命,为福建的解放事业献出最后一腔热血。
  (三)
  长距离的南征路程,经历了跋涉的艰苦,也经历了与敌人战斗的危险,在行军路上,我们同志发挥善于应付新区多变形势的特长,与敌斗又要胜于敌。五中队南行到浙江省江山县市上村,那一带是国民党军统特务头子戴笠、毛森的老巢,政治情况复杂,屡有国民党散兵和土匪出没,伺机袭击我们同志。有一天,我们在由上海知识青年参加的南下服务团住地发现异常情况,估计国民党散兵和土匪将对我南下服务团同志进行偷袭,我们遂将全付武装的战斗队员悄悄开进服务团住地。当晚,匪敌果然来袭击,却被我们严阵以待的武装战斗队员打得狼狈逃窜,保卫了南下服团同志的安全。
  还有一次,五大队队伍要穿过仙霞岭进入福建省境,那里山峻路险,林深树密,残敌和土匪屡有扰乱。有一天,五中队住在二十八都村,为防止匪敌袭扰,当晚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措施,将队伍出发时间从早晨5时改为4时,并决定把武装队员前行开路改为多数人断后的后卫策略。当大队人员走后,股匪果然蝇拥而来,我武装战斗队员等待敌人进入我预先布设的伏击圈内,便集中火力进行射击,打得匪敌抱头溃逃。从此,我中队军威大震,全中队人员都安全地越过仙霞岭,顺利地进入闽北地区。
  (四)
  1949年9月下旬,我们五中队同志分配到龙溪县工作;第六地委又决定从我们中队抽调17名干部进入华安县工作。这17名同志是:平浪、曹学良、张克瑶、张树桃、石振民、张成俊、张毓华、郭文跃、王家普、张天宝、牛万林、郭法力、宋祖文、郭逢运、常伍元、杨文和警卫员王炳义。解放初期,龙溪县与华安县相比,不论自然条件或是经济基础,都悬殊很大,龙溪县可谓优越得多,而华安县山高水冷,地瘠民贫,交通闭塞,土匪祸乱又重。华安县罪大恶极的土匪头子黄雨定有机关枪、马匹,纠聚匪徒为害甚烈,要歼灭这股实力较强的土匪是相当艰险的。可是17名同志毅然决然地服从组织分配,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进入华安县接管。党的好干部、好党员常伍元同志,在华安剿匪中壮烈牺牲,为华安人民的彻底解放淌下了一腔青春热血。后来,在华安县、龙溪县干部、群众的密切配合下,赴华安的同志与驻华安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协同作战,最后才肃清了华安县顽匪,并在龙溪县的天宝打死了土匪头子黄雨定。这次剿灭土匪的辉煌战果,得到了福建省人民政府的嘉奖。
  南下漳州时,五中队干部分配到龙溪、华安两县工作,其县、区领导成员如下:
  龙溪县领导成员是:
  县委书记陈砚田;
  县长白佩珩;
  组织部长武珍;
  宣传部长王洛;(调地青委)
  公安局长金树鼎;
  县农会主席赵振旅(以上均为县委委员)
  县委会秘书王光庆;
  县委组织部干部吴生贵;
  县委宣传部干部霍维祚;
  县政府秘书郭有藩;
  县民政科长李学俭;
  县财粮科长杨荣华;
  县工商科长张希良;
  县税务局长贾一平;
  县建设科长吕定;
  公安局干部雷龙。
  各区的领导成员是:
  龙溪县城关区(今芗城市区)区委书记刘秉仁,区长冯文学;
  一区(古县)区委书记尹光武、区长齐振忠;
  二区(榜山)区委书记李清亮,区长王善忠;
  三区(石码)区委书记杜进智,区长张成俊(后调华安县工作);
  四区(浒茂)区委书记牛玉明,区长张富林;
  五区(石亭)区委书记张克瑶(后调华安县工作),区长卢永济;
  六区(东屿)区委书记李锁柱,区长王观生;
  七区(石美)区委书记赵运扬,区长石振民(后调华安县工作)。
  华安县、区主要领导干部:
  1949年11月16日进抵华安,平浪任中共华安工委书记兼县长,张树挑任中共华安工委委员兼一区区委书记、区长,张克瑶任中共华安工委委员兼二区区委书记、区长,石振民任四区区长,曹学良为华安县政府秘书,张成俊任三区区长,常伍元任县公安局股长,牛万林任县财粮科副科长。
  刚解放时,由于国民党散兵残匪、潜伏特务猖獗活动,残害人民性命财产,破坏新生政汉。为了安定社会秩序,保护人民利益,巩固民主政权,龙溪、华安两县南下干部团结地方干部、解放军转业干部,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剿匪肃特和镇压反革命运动,剿灭了猖狂一时的土匪为患,肃清了潜伏特务的破坏活动,沉重地打击了反革命势力。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发动群众,实行土地改革和城市的民主改革,为以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回想1949年南下,迄今已过去42个春秋了。当时,我们南下干部风华正茂,坚持与漳州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甘苦与共,一起战斗,携手为党、为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奉献。而今南下同志已成了年过花甲的老人,忆过去漫长的峥嵘岁月,我们已与漳州人民建立了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今天,我们以漳州作为第二个故乡,必将继续与漳州人民一起,遵循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精神,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为建设漳州、振兴漳州而鞠躬尽瘁。
  (本文经刘秉仁、王洛、王光庆,卢守德、牛玉明、郭有藩、张希良、李锁柱、贾一平、张成俊、马永旺、张自增等同志集体讨论成稿。)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1921-1991

《漳州文史资料1921-1991》

本书记述了漳州文史资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深深地在闽南城乡植播了爱党爱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德和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争取胜利的光荣传统。他们所创建的战斗业绩和精神财富,功垂史册,光照后人!它必将激励各界人上更高地举起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旗帜,结成广泛的统.战线,团结侨胞、港胞、台胞,推进漳州的开放改革,为建设漳州、振兴漳州,为促进台湾回归祖国作出新的奉献。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光庆
责任者
卢守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