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南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1921-1991》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095
颗粒名称: 回忆南征
分类号: D231
页数: 4
页码: 55
摘要: 指示从老解放区抽调53000名干部奔赴新区工作,太行、太岳两解放区遂即抽调4000多名干部,这个四中队是从太行第五地委所辖汲县、淇县、汤阴、漳南、卫辉五个县市抽调的干部和少数公勤人员编成的。配有区委书记、区长、区组委、宣委、武委会主任、群团主席等主干和一部分干事、助理员:第八、九小队由县委、县政府、县武委会和群团各部门的干部编成。四中队同志原工作地区的汲、淇、汤、漳、卫辉五县市是太行五分区的对敌斗争前缘地带,我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刘伯承师长率领下转战豫北各地。
关键词: 漳州 长江支队 回忆南征

内容

1948年底至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相继胜利结束,解放战争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党中央、毛主席提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命令人民解放军向长江以南进军,指示从老解放区抽调53000名干部奔赴新区工作。于是,太行、太岳两解放区遂即抽调4000多名干部,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随第二、三野战军渡江南征。
  当时,我们在长江支队五大队四中队。这个四中队是从太行第五地委所辖汲县、淇县、汤阴、漳南、卫辉五个县市抽调的干部和少数公勤人员编成的,在武安县集训时总人数共110人(其中干部86名、公勤人员24名)。中队下辖三分队、九小队;九个小队中的一至七小队各为一个区委和区公所的架子,配有区委书记、区长、区组委、宣委、武委会主任、群团主席等主干和一部分干事、助理员。小队划分:从汲县抽调来的为第一小队,淇县的为二小队,汤阴的为三、四、五小队,漳南的为六、七小队。以上一、二、三小队编为一分队,四、五、六、七小队编为二分队。此外,第八、九小队由县委、县政府、县武委会和群团各部门的干部编成,叫第三分队(直属分队)。
  中队部(即县委会)组成人员共五人:指导员(县委书记)吴越飞,中队长(县长)侯东明(组建时,冯秀峰为中队长,因冯患病住院未南下,由侯接充。)县委组织部长张存友,宣传部长李光,公安局长马振兴;各部门负责人员有武委会主任刘兴珍,救联会副主席郭镜如(郭文明),县委秘书傅天学,县府秘书籍文彦,民政科长李纲太,财粮科长李钧,工商科长董墨林(开小差),税务科长赵欣民,银行副经理李树森等;各小队(区)的主要领导是:第一党小组(区委书记)赵锋、小队长(区长)暴占昌;二党小组长(区委书记)张明秀、小队长(区长)陈兆民;三党小组长(区委书记)袁玉西、小队长(区长)杨廷英;四党小组长(区委书记)孔繁智、小队长(区长)黄录林;五党小组长(区委书记)刘尚贤、小队长(区长)刘景和;六党小组长(区委书记)朱寿先、小队长(区长)李治华;七党小组长(区委书记)赵文山、小队长(区长)张克宽。
  四中队同志原工作地区的汲、淇、汤、漳、卫辉五县市是太行五分区的对敌斗争前缘地带,地处巍峨太行山东麓,是黄河大平原的一角。清沏的卫河汇聚太行东麓诸水,流经五县市,北注海河,也是华北一条重要的航道,京汉铁路也由北向南穿过汤、淇、汲县城。1947年,著名的“河南八府”之一的卫辉府治地——汲县县城解放,设立卫辉市;淇县,古名沫邑,商帝于乙未年迁都于此,改名朝歌;汤阴,即是抗金英雄岳飞的故乡;漳南,地跨冀、豫两省,为战争年代解放区的一个新设县。这五县市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早在1924年前后,这几个县就先后建立共产党组织。1938年,我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刘伯承师长率领下转战豫北各地,在这地带播下了抗日战争的革命火种。1943年前后,五县市先后建立抗日政权,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做出巨大的贡献。1944年,皮定钧司令员奉党中央命令组建豫西抗日先遣支队,豫北许多爱国男儿参加这支队伍,南渡黄河,参与开辟豫西新区;1947年,为了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党中央命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当时大军从汤阴、淇县、安阳等地出发,各县市干部、群众参军和随军远征者更是千千万万。1949年伊始,华北全境基本解放,但豫北还有安阳、新乡两个敌占城市尚待解放,汲、淇、汤、漳和卫辉五县市负有艰巨的对敌斗争和支援前线任务。正此时,党中央、毛主席一声令下:“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豫北人民坚决响应,立即选派自己的优秀儿女随军南下,渡江远征。
  响应号召,随军南下,同志们都自动报名,踊跃地站出来让组织挑选。1949年1月底,组织决定南调的五县市属干部在县城和县委驻地集中,二月中旬汇集于太行五地委驻地附近的林县曲山村。在那里进行政治学习,组建队伍,太行五地委所抽调的南下干部共编为三个中队。2月26日,地委、专署组织了既隆重又热烈的欢送,后遂整装出发赴河北省武安县。在行军途中,我们和太行四地委抽调南下的两个中队相汇了。在武安县城时,四、五地委的南调干部正式合编为长江支队第五大队。
  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朱总司令发布进军令,我第二、第三野战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天堑,胜利形势飞速向前发展,长江支队遂于当月25日告别武安,急行军10天,“五四”当天透夜乘列车从黄河北岸的老河口直奔郑州、开封、徐州、蚌埠,再经四天急行军,于5月12日渡江进抵初解放的南京城,25日又接华东局指示南下苏州待命。此时,宁沪、浙赣沿线广大地区频告解放,我二野战军由华东战场转向西南战场,长江支队也改变接管苏南地区的原定任务,随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进军福建。7月13日,我们离开江南古城苏州,沿京杭大运河南行到浙江嘉兴,16日乘车抵江山县贺村车站,暂息于市上村,8月5日开始入闽的长途行军。
  浙闽道上,万山叠嶂,仙霞岭高耸云天,但都被征服在南征健儿的脚下。当时,国民党溃败入闽的队伍狼狈不堪,一些散兵游卒潜蔽于深山密林中,时而向我后方人员进行袭扰。长江支队五大队领导对此情况及早作了充分准备,从各中队抽调富有作战经验的同志组成战斗队,任张荣华为政委,李振经为队长,配备机枪、步枪等武器,行军时走在全大队前头当先锋;同时对中队重新进行编调,减员多的小队给予合并,利于敌人袭扰时作战和行军。早在7月29日便传达张鼎丞同志的指示,把伤病员和部分女同志组成大队留守处,由冯火、李光任指导员,王成柱、赵振旅任正副队长,带领百余名留守人员于当日由浙江江山转往江西玉山、上饶等地治疗,待伤病情好转再分批入闽。大队人马盘越仙霞岭,沿闽江上游向下游挺进,目睹战火洗劫后的闽北山区断垣残壁,疮痍千孔,令人慨叹!我们行军,时受如火的骄阳曝晒,时受滂沱的大雨淋打,敌特又常从隐处打来冷枪,晚上宿营都要严布岗哨,轮流执勤,战斗队同志一发现敌情,马上出击或进行纵深搜索,辛苦得顾不上歇息片刻儿,那些溃败的国民党散兵游卒毕竟是惊弓之鸟,往往放几枪便跑,没有发生什么大战斗。我们经南平、福州,于9月12日到达泉州,在鲤城时确定各中队的接管县份,遂即分道行军。四中队是负责接管漳浦、长泰两县的,二县党政领导班子也分别组成。九月下旬,我们分别到达漳浦、长泰县城,与长期坚持斗争的地下党同志会师,携手开始接管工作。
  回忆这次南征,我们不觉想起在行军路上最爱唱的一首歌:“毛主席、朱总司令,家住在南方,万里长征到北方,把我们来解放。我们要五湖四海干革命,一颗红心永向党。山高路远都不伯,过了黄河过长江。”从1949年1月组建南下队伍开始,历时260多天,出发始自巍峨太行山的东麓,渡黄河,跨长江,直到祖国东南海疆,行程6000多里,许许多多同志在艰苦的征程中克服困难,经受磨炼,接受考验,这是因为每个同志都具有一个鼓舞自己胜利前进的坚定信念,它就是要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这种信念和精神是宝贵的。我们的南征战友刘尚贤同志在辞世前信谈过,南征“不仅留下史实,还留下革命的忘我战斗精神,(将)激励人们高歌猛进。”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1921-1991

《漳州文史资料1921-1991》

本书记述了漳州文史资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深深地在闽南城乡植播了爱党爱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德和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争取胜利的光荣传统。他们所创建的战斗业绩和精神财富,功垂史册,光照后人!它必将激励各界人上更高地举起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旗帜,结成广泛的统.战线,团结侨胞、港胞、台胞,推进漳州的开放改革,为建设漳州、振兴漳州,为促进台湾回归祖国作出新的奉献。

阅读

相关人物

马振兴
责任者
李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