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号召 随军南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1921-1991》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090
颗粒名称: 响应号召 随军南征
其他题名: 长江支队五大队二中队南下记略
分类号: K266
页数: 9
页码: 38-46
摘要: 太行四地委根据上级党委的指示,在组织上做了抽调干部到新区工作的准备,各自初步确定了半个县委、县府和四个区班子的第一批南下干部名单,博爱、温县便遵照区党委、地委的部署,经组织批准后随军南征到新区工作。长江支队五大队二中队就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情况下组建的,另从修武、获嘉、武陟抽调南下干部组成一个小队:全中队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县党政群团领导班子和八个区委、区政府架子,公安局长崔世源(以上均为县委委员),二小队党小组长(代区委书记)苏敏;四小队党小组长(区委书记)高作文;区委组织委员吴启智。
关键词: 漳州 长江支队 组建

内容

二中队的组建
  1948年秋,解放战争的形势发展很快,人民解放军节节取胜。当时,太行四地委根据上级党委的指示,组织干部学习《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又进行干部领导班子的双线配备,在组织上做了抽调干部到新区工作的准备。当年10月,博爱、温县县委分别召开区分书会议,根据“政治觉悟高、组织纪律性强、有群众斗争经验、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身体条件好”的要求,各自初步确定了半个县委、县府和四个区班子的第一批南下干部名单。1949年元旦,新华社发表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辞,传达了党中央、毛主席向全党全军发出的伟大号召,博爱、温县便遵照区党委、地委的部署,进行层层动员,从党内到党外,从县直到区属,号召干部自愿报名南下,经组织批准后随军南征到新区工作。长江支队五大队二中队就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情况下组建的。但二中队是在武安集训时正式建制的。
  二中队有干部93名(其中党员78名)、公勤人员22名,共115人,分为九个小队,由博爱县抽调4个小队,温县抽调3个小队和一个直属小队,另从修武、获嘉、武陟抽调南下干部组成一个小队。全中队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县党政群团领导班子和八个区委、区政府架子。
  二中队南下时的领导成员是:指导员(县委书记)秦秀峰,中队长(县长)王杰,县委组织部长王成柱,宣传部长肖苏,县武委会主任李振经,公安局长崔世源(以上均为县委委员);
  县委会秘书肖保华,县委组织部干事社庆荣,宣传部干事乔成国;县政府秘书卜英俊,县民政科副科长李玉贵,财粮科长韩炳秀,工商科长刘庆贵,银行经理张世昌,县武委会股长王志全,公安局队长李纪元。
  二中队所属九个小队的领导成员:
  一小队党小组长(区委书记)王满元,区委组织委员马万银,宣传委员李兴玉;小队长(代区长)刘万镒,区武委会主任毋立志;
  二小队党小组长(代区委书记)苏敏,区委组织委员王桐生,宣传委员王怀信;小队长(区长)李希芝,区武委会主任王世禄;
  三小队党小组长(区委书记)李贵兴,区委组织委员孙玉苑,宣传委员刘全润;小队长(区长)原允瑞,区武委会主任程兆喜;
  四小队党小组长(区委书记)高作文,区委组织委员吴启智,宣传委员田士生;小队长(区长)王福河,区武委会主任赵和士;
  五小队党小组长(区委书记)许俊科,区委组织委员韩天运,宣传委员葛全德;小队长(区长)崔克良,区武委会主任张小安;
  六小队党小组长(区委书记)郝占文,区委组织委员宋岐峰,宣传委员王荣富;小队长(代区长)郑德信,区武委会主任黄春杰;
  七小队党小组长(区委书记)许仙州,区委组织委员任发文,小队长(区长)王锦,区武委会主任张克让;
  八小队党小组长(区委书记)杨培堂,区委组织委员侯家焕,宣传委员黄道岐;小队长(区长)贺锡九,区武委会主任朱学良,
  中队直属小队党小组长杜庆荣,小队长卜英俊。
  二中队南下干部都来自太行山南麓的博爱、温县和修、获、武县份,绝大多数同志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火与血的洗礼,经受过残酷又长期的战争锻炼和考验,既有军事斗争经验又有群众工作经验,政治素质较好。因为博爱、温县和修、获、武地区,北靠太行山,南濒大黄河,除博爱县部分山区外,均属豫北大平原,境内贯通道清铁路线,连接平汉铁路,交通便利,物产丰富。但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当地人民惨受压迫和剥削之苦,多有离乡打工、拉黄包车和逃荒、讨饭求生者。1926年以后,党就在温县、博爱县开展活动,为贫苦农民的解放进行不懈的革命斗争。1938年起,博爱、温县和修、获、武人民和干部,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配合我八路军坚持与日寇进行八年之久的浴血抗战。在长期残酷的民族解放斗争中,这一带干部、群众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作出了光荣的贡献,同时也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地方干部。在二中队南下县委的6名委员中,就有2名于1936年、4名于1938年入党入伍的,区级干部中也有12人是抗日期间入党入伍的,他们都经过八年抗日战争的考验和培育;1946年解放战争揭幕,博爱、温县和修、获、武地区的边地斗争严峻且残酷,当地干部、民兵参加武工队、轮战队,冒死与国民党反动军队、还乡团打硬仗;1947年我刘邓大军过黄河,国民党军队趁机进袭我老区,这里干部奋起进行“两进两出”的殊死争夺战,並负有沉重的支援前线斗争的任务。二中队南下干部大多数人是在这种战争的环境下经过严峻的考验而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特点是:斗争坚决,意志坚定,服从组织,团结一致,只要党指向哪里就冲向那里,毫不犹豫懈怠。这批南下干部组队奔赴征程,可以说是博爱、温县和修、获、武老区人民无私挑选自己的优秀儿女送上南下的征途,对支援南方新解放区接管工作又是一次贡献。
  焦作—武安集中南下
  1949年2月16日,从各县调选的二中队南下干部在太行四地委所在地焦作市集中。这批同志多数参加过整党学习和“三查三整”运动,有的直接参加解放焦作战斗,他们征尘未扑,战鞍未御,又响应党的号召,报名南下,表现出高昂的革命气概。在焦作,由博爱县调选的4个区南下干部和温县调选的3个区干部(直属队除外)合编为7个小队,后来由修、获、武地区调选的1个区同志编为8小队。2月18日,整编后的二中队便从焦作出发北行,到河北武安县与长江支队五大队其他中队汇合,並在那里进行南下前的40多天集训,学习《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将革命进行到底》,学习城市政策和“城市领导农村”、“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路线,同时也进行军事训练,过着军事化的生活。在武安期间,听到由于南京国民党当局于4月拒绝在《和平协定》书上签字,导致国共两党谈判破裂,毛泽东主席遂即向全党全军发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大家听过支队、大队党委负责同志的传达报告,真是群情激愤,摩拳擦掌,巴不得立即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解放全中国。通过一阶段学习,大家对南下的任务更是明确,政治热情和思想觉悟更加提高,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更有增强,纷纷表示听从党的召唤,决心南下,在行军途中加强组织纪律性,一切行动听指挥,艰苦奋斗,团结互助,胜利向南进军。同时,在思想上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了党中央的方针、路线和政策,明确南下任务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依靠贫苦的基本群众,铲除反动基础,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搞好统一战线工作,执行城市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政策,广泛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恢复和发展城乡生产。
  我们中队同志大都是苦大仇深的农民子弟,在学习过程中较快地弄通革命道理,明确任务,增强革命意志,坚定南下决心。当看过《白毛女》、《血泪仇》、《赤叶河》剧目的演出后,大家高喊口号:“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大家情绪激昂,高亢齐唱革命歌曲:“团结就是力量..”、“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用革命口号和革命歌声来表达大家的随军南征的信心和决心。
  4月24日,正式建制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英姿气昂,浩浩荡荡,在当地党政军民的夹道欢送声中,告别武安城父老,开始南下行军。二中队同志随着五大队大队伍徒步行进。在军旅途中,接连地传来前方的捷报,出发第一天便传来“太原解放”的喜讯,渡黄河前又传来“南京解放”的号外新闻,同志们喜出望外,欢呼雀跃,奔走相告。革命形势的发展出乎预料地快速,使我们南下干部心情振奋,也使我们行军南下的征程加急,赶赴黄河边老河口车站乘火车那天,日急行军130里,可是,谁也不落伍掉队,谁也不叫一声苦。
  进军闽南 团结战斗
  我们从武安出发行军后,全国的革命形势飞快发展。二中队随五大队车步兼程,从黄河边老河口车站直奔安徽蚌埠,再南转下南京、苏州。本来,长江支队五大队要到苏杭地区接管新区工作,可是到了苏州,苏南地区已经由华东同志接管了,长江支队奉命继续南下,随三野十兵团进军福建。决定下传,二中队多数同志说“听党指挥”,党需要我们到哪里,就奔到那里去,但有个别同志听说福建山多,交通不便,便唠叨说:“从内战到抗战,从打日本鬼子到打蒋介石,一直在山里转,如今还要到福建滚山沟。”好像去福建大不如到“地上天堂”的苏杭似的。虽然嘀咕唠叨,並没有在思想上掀起波浪。6月12日,华东局张鼎丞同志到长江支队给县团以上干部作报告,在介绍福建时说:“福建人民好!福建革命好!福建要解放,正需要很多干部。”我们听过传达,通过学习讨论,有的同志说“要解放全中国,进军福建,走定了!”有的跑西安打过杂、讨过饭、下过煤窑的同志说:“干革命来自五湖四海,到处是家,南下福建没问题。”跟随毛主席长征的红军战士李继元同志说:“不解放福建怎能解放全中国?!我在战争年代负过10几处伤,但共产党员无难不克,我坚决到福建去,完成南下任务。”所以,同志们都整装待命,用行动表示坚决到福建去。当长江支队党委一声令下:“继续南下,进军福建!”我们二中队同志个个披装上阵,从苏州出发,南下嘉兴、杭州至江山,攀越仙霞岭,胜利进入闽境,再从闽北下闽南,行程2000里,没有一个同志落伍掉队,更没有一个开小差向后转的。
  长途跋涉行军,风餐宿露,千艰万苦,但作为战斗整体的二中队,有着中队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有着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有着上下级紧密团结一致的战斗精神和亲密无间的革命情谊,什么困难都被征服了。在行军途中,有些轻病号不愿进入留守组,坚持跟队伍进发,体强同志主动替他们扛背包或搀扶行走,发挥互助友爱精神;搞宣传鼓动和伙食后勤同志,往往要起早“打前站”,沿途向行进队伍作政治鼓动,预先准备住宿吃喝,总是走在前、歇在后,发扬了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中队里的南下县委班子,在南下的岁月里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从指导员到中队长,从组织、宣传部长到武委会主任、公安局长,都是以身作则,吃苦在前,表率示范,团结同志,共同战斗,胜利完成南下任务。二中队指导员老秦同志(县委书记)在跋涉千里的行军路上,打着摆子还坚持跋山涉水,和大家同吃同住同睡地铺,全中队同志都瞧在眼里,感动在心窝头。上下团结,友爱互助,共同为一个革命目标,便保证了胜利地完成从太行山麓到九龙江畔的几千里行军任务。
  9月中旬,我们行军进抵泉州休整时,二中队根据五大队南下地委的决定,分配到南靖、平和两县接管。于是,朝南安、安溪转同安入漳州,在9月22日,王杰率领一批分配南靖工作的南下干部抵达山城,与坚持地下斗争的闽南同志会师;9月25日,秦秀峰同志率领一批分配平和工作的南下干部抵达琯溪,与地下同志会师。从此,长江支队五大队二中队建制撤销,南北同志共同携手合作,团结战斗,开始全面接管工作,建立民主政权,並且逐步发动群众组织农会工会,为彻底摧毁反动基础和剿灭土匪肃清敌特而斗争。
  会师后,南靖、平和县委、县府领导成员:
  南靖县:县委书记王成柱;
  第一副书记、代书记王杰(因王成柱书记公事未到职而代书记);
  第二副书记陈锐志(地下);
  县长陈清定(地下);
  组织部长(缺)
  宣传部长(缺)(以上皆为县委委员)
  平和县:县委书记陈天才(地下);
  副书记秦秀峰
  组织部长(缺)
  宣传部长肖苏
  县长陈天才(兼)
  公安局长崔世源
  (以上皆为县委委员)
  南靖、平和两县领导新班子建立后,共同面临的形势是土匪
  活动猖獗,气焰嚣张,拦路抢劫,勒派乌单,杀害干部,恐吓群众,破坏借粮支前,对抗民主政权,无恶不作。在当时14万人口的南靖县,为匪作乱的李开瑞、王海瑞、张家成等大小股匪有2500人之多,在平和边壤县份,全县以陈德卿、李亚海巨匪为首的匪徒也近2000人之众。他们曾经利用新生政权站脚未稳之机,猖狂地纠集匪众和反动会道门徒,在平和九峰、南胜进行反革命武装暴乱,妄想作垂死挣扎,但在剿匪部队和广大干部群众的铁掌打击下,终于被全部消灭了。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巩固新生的民主政权,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从1950年起,两县县委大张旗鼓地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进行群众性的剿匪斗争,並在31军派出剿匪部队和军分区警备团主力部队
  的支援下,形成剿灭土匪的天罗地网,打起消灭匪敌的人民战争,先后取得了九峰、南胜、浮山、水美等地剿匪战斗的辉煌胜利,消灭了匪首陈德卿、李亚海、李开瑞及其匪众。在围打顽匪李开瑞时,南靖县万余名干群在大年除夕鸣锣上山围捕,布下偌大搜索圈,使李匪无处藏身,最后被击毙在高山上的炭窑内。南靖县剿匪的辉煌战绩和成功经验,受到华东区表彰,《人民日报》也刊文表扬。回忆往昔,岁月峥嵘,在平和、南靖剿匪斗争中,二中队南下干部马万银、王锦、原允瑞、王世录、李希之等同志不幸壮烈牺牲,把一腔热血洒在闽南的土地上。我们每个健在同志,都寄予深切的哀思和悼念!他们的无私无畏、不怕牺牲精神,光照后人,暖普人间。
  回顾二中队南下,倏忽42年。南下同志当年风华正茂,而今发灰鬓白,绝大多数离职休息;有的同志因多年工作而积劳成疾,不幸辞世,如王成柱、李玉贵、高作文、田士生、黄春杰、杨培堂、黄道岐同志都不幸染疾医治罔效而过早地逝世。我们同样寄予深切的缅怀和追思。他们的生前业绩,永远留在闽南人民的心中,他们终生追求、奋斗而未竟的事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将有后人承继,並为其实现而奋斗到底。
  (由秦秀峰、王满元、王福河、卜英俊、赵和士、王相生等同志座谈提供资料,肖保华、杜庆荣、许俊科草稿。)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1921-1991

《漳州文史资料1921-1991》

本书记述了漳州文史资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深深地在闽南城乡植播了爱党爱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德和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争取胜利的光荣传统。他们所创建的战斗业绩和精神财富,功垂史册,光照后人!它必将激励各界人上更高地举起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旗帜,结成广泛的统.战线,团结侨胞、港胞、台胞,推进漳州的开放改革,为建设漳州、振兴漳州,为促进台湾回归祖国作出新的奉献。

阅读

相关人物

秦秀峰
责任者
王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