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在抗美援朝医疗队的一段经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046
颗粒名称: 忆在抗美援朝医疗队的一段经历
分类号: E297.51
页数: 4
页码: 68-71
摘要: 今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40周年纪念日。年年岁岁的今天,总要勾起我对往事绵绵的思念,尤其是在志愿军医疗队那段叫人铭心刻骨的日日夜夜……我原籍山东乳山县南奇村。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华东白求恩卫生学校学习,随后编入华东第四野战医院当护士,开始从事卫生医疗工作。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的战斗,多次荣立战功。为了保家卫国,维护世界和平,我们野战医院全体人员积极响应号召,加入志愿军医疗队,挥师北上抗美援朝。我们野战医院是随大部队进退的,在第二线及时抢救转移前线下来的伤员。
关键词: 抗美援朝 医疗队

内容

今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40周年纪念日。年年岁岁的今天,总要勾起我对往事绵绵的思念,尤其是在志愿军医疗队那段叫人铭心刻骨的日日夜夜……
  我原籍山东乳山县南奇村。1944年,我刚16岁就加入村抗日妇女救国会,任过妇女青年队长、村长和县参议员。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华东白求恩卫生学校学习,随后编入华东第四野战医院当护士,开始从事卫生医疗工作。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的战斗,多次荣立战功。
  1950年,我们部队正在上海郊区为准备解放台湾而刻苦练兵,美帝国主义悍然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发动侵略战争,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为了保家卫国,维护世界和平,我们野战医院全体人员积极响应号召,加入志愿军医疗队,挥师北上抗美援朝。
  十月的南方依旧金风送爽,秋色宜人。走出山海关,却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已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我们虽然身着棉衣,脚穿球鞋,但一时也难以适应东北寒冷的气候,很多同志(尤其是南方人)耳朵、手脚都冻伤了。大家仍然咬紧牙关,身披风雪头挂冰,冒着摄氏零下30多度的严寒,徒步急行军,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入朝后,行军的环境和条件更加艰苦。白天,美国飞机漫天狂轰滥炸,大地满目疮痍、一片凄凉。夜晚,气候恶劣,给行军宿营增添了许多困难。当我们经过朝鲜交通要冲的阳德市时,遇上30几架美国飞机轰炸扫射,部队被迫取道抄更偏僻的山区走,有时几天见不到村庄。美国飞机还不时在山沟里盘旋追踪,寻找袭击的目标。白天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森林里或防空洞隐蔽休息,夜间抓紧行军,常常从天黑走到天亮。有一个深夜,我们必须通过山涧的一座长桥,那是用钢丝扎木板铺成的。那里已被敌机轰炸过,桥上的木板已被燃烧弹烧得残缺不全,所剩无几。同志们互相牵拉保护,时而跨越,时而攀爬,手上磨破了皮,脚上划开了口,鲜血染在钢丝上。大家忍着伤痛,战胜了危险,终于全部安全通过,如期赶到了目的地。
  我们野战医院是随大部队进退的,在第二线及时抢救转移前线下来的伤员。每次战斗,由火线救护队给伤员作急救处理,轻伤员坚持不肯下火线,重伤员送我们这里作紧急救治后,立即转送后方医院治疗。我们的工作强度是很大的,环境也非常危险。但是,为了不失时机地抢救战友的生命,全院上下都把生死置之度外,勤勤恳恳,忘我工作。特别是我们的院长张辉同志,安徽人,放牛娃出身,从当看护兵开始,经过顽强刻苦的学习,成了懂得英文、医术高明的医生。我们部队奉命北进时,他毅然告别妻子以及才出生几天的女儿,加入抗美援朝的行列。在朝鲜战场,他经常夜以继日地工作,及时抢救了许多危重伤员。有一天晚上,我们敌人炮火的袭扰,在摄氏零下38度的气候下,由张辉院长主刀,连续为前线刚刚转送下来的18名伤员作了手术。时间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最后张院长累得晕倒在手术台旁。当晚,他照样若无其事地出现在同志们面前。
  由于部队的战略机动性很大,我们野战医院不但要随作战部队进退,而且必须把滞留在医院的伤员全部安全送到后方。在一次部队开拔时,院里派我带两名年轻的照顾员(即卫生员),用8辆汽车送伤员到后方医院。一路上,在护送小分队的帮助下,大家齐心协力、含辛茹苦、忍饥受冻,按时把伤员全部安全送达后方医院。因为汽车和小分队急着往前线运送军需物资,待我们办完交接手续后,汽车早走了,我们3个护送人员只能走路回去找部队。根据后方医院提供的方向,一连走了七八天,才按地图找到我们的部队。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何况是同生共死、朝夕相处的战友呢!大家看到我们平安归队,顿时欢乐的泪水涔涔滴下。
  残酷的战争环境,也给我们的饮食起居带来很多艰难。有时刚刚支起炉灶,碰上部队紧急开拔或敌机轰炸,就得马上收拾转移,因此,我们经常依靠干粮充饥。那是用玉米或高梁炒熟磨粉加工而成的,我们北方管它叫“炒面”。吃法与闽南的“面茶”相似,但“面茶”是闽南的风味小吃,而我们的“炒面”只具备充饥的功能,饿时就用凉水和着吃。水达到零度时细菌就难以繁殖,渴时我们都是喝凉水,甚至能吃“天然的冰淇淋”。缺菜短盐,干粮解饥,很多人出现便秘、口腔炎。战火中朝鲜老百姓也是缺盐缺菜的,但他们却很少得口腔炎。开始我们好奇怪,后来看
  到他们口中经常嚼着松树皮,才知道这种树皮汁具有一定的防治功能。虽然,效果不是那么理想,但在当时缺医少药的条件下,也只能用这种方法来治疗口腔炎了。
  在一个军事对峙稍长的时期,我们野战医院设在一个山洞里,伙房则设在与山洞隔溪相望的林间,以策安全。白天就在洞内给伤员治疗,晚上利用夜色掩护,及时转移重伤员,进行一些必要的药品、军需品补给。过了不久,山洞就被敌机发现了,整整被围了十几天。白天几乎无法活动,只有在夜晚才能到伙房取饭,到溪边提些凉水备用,一连半个多月舍不得洗脸。有一天,因为几天前的两场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湍急,无法走过去。可伤病员同志已经一天没吃饭了,大家心情非常焦急。于是院领导决定组织大家伐木搭桥。由于河水又大又急,便桥尚未搭好,我们敷料班副班长小李在抬树木下水时不慎被激流卷走了。她是山东沂水人,父母的独生女。1948年入伍后,先后立过大小战功12次。她的牺牲,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同志、好战友。大家忍着悲痛,一面继续架桥,以便尽快解决伤病员的饥饿困境。一面派人沿着河边寻找小李,直到第二天才在下游一拐弯洼处找到小李的遗体。我们忍着悲痛为她举行了简单的告别仪式,把她安葬在朝鲜的土地上,寄托我们的哀思。把对美帝国主义的仇恨,对战友的怀念,深深地倾注于战地的救死扶伤之中。
  我们野战医院许多女同志,既有久经战阵的老兵,也有入伍不久的新人。经过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场的千锤百炼,个个都成了坚强的战士,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和维护世界和平立下了一份功劳。
  经过中朝两国人民并肩浴血奋战,终于把穷凶极恶、不可一世的美帝侵略军赶过“三八线”,我们抗美援朝医疗队于1952年班师回国。
  我于1953年转业地方,从此一直在漳浦工作。离休后就在漳浦安度晚年。如今,看到我们祖国一派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宁静安康,感到十分欣慰,应当百倍珍惜。为此,仅将过去一段难忘的经历概略追记,倘若有助于坚持四项基木原则、爱国主义和优良传统教育,也就满足了笔者撰写此文的心愿。
  (作者原任漳浦县卫生局长,现离休。)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漳州朝鲜战地见闻录、一支榴弹炮兵部队入朝作战记、五圣山激战、记一等功臣方大利、大同江畔遭遇战、首战告捷的功臣炮、高炮廿五营朝鲜战场歼敌记、新仓里对空伏击战、用十发子弹打下一架美国飞机、忆朝鲜战场上的几个片断、在朝鲜阳德的日日夜夜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丛剑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