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省府决定,老区办于1955年8月撤销,老区工作交由民政局处理。此后,老区工作开始削弱了。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老区工作则陷于停顿状态,老区人民赖以生存的森林又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活再度陷入困难之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了解到老区人民生产生活仍是十分贫穷、落后的实际情况。为此,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发出:“加强革命老根据地建设的决定。”1980年10月龙溪专署恢复成立龙溪地区革命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以专员张全金为主任、许荣、邓风林、张成利等为副主任。平和、诏安、漳浦三县相应也都成立老区办。云霄、南靖、龙海、芗城、长泰、华安等县(区),由民政局指定专人负责老区工作,在老区建设委员会领导之下,工作打开了新局面。
从政治上来看,1983年,福建省政府及福州军区组织了革命老根据地春节慰问团,由福建省军区政委卢胜、省农林水办领导洪椰子、省民政厅副厅长陈文平、地区副专员陈天才等老同志率领到平和、诏安、漳浦、云霄、南靖等县慰问。老区父老看到老同志到来,热泪盈眶,奔走相告:老革命同志回来了。以后,年年春节,各级政府都组织慰问队到老区慰问。从1982到1985的4年中,每年春节前为老区人民放映电影,发慰问信,发放“五老”户春节补助资金、治病等等,从而再次对提高了老区人民政治上的光荣感。地区老区办还配合党史部门对平和暴动、红军入漳、三年游击战争、芗潮剧社等几个重大历史问题召开了学术讨论会,并配合政法、组织部门解决了地下党、游击队存在的历史问题。法院复查纠正地下党人员的刑事案件327件,公安部门纠正冤假错案129件。复查改正地下党处分案件195件。重新任命地下党干部175人。地下党、游击队干部解放后由组织动员退职,现重新审处理的339人。并为一批在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被错杀的同志平反。重新认定“五老”的7085人,并对669个鳏寡孤老及少数家庭缺人扶养生活困难的“五老”进行补助。
在经济上,遵循党中央提出:改革、开放、搞活的总方针,根据老区经济、文化、科学技术落后、交通闭塞、能源设备差,温饱未解决等特点,发动老区人民根据自己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多种经济作物,重视交通道路、能源设施、文化教育的建设。
从1981年到1985年5年中,上级拨下老区扶建经费533.8万元,钢材130吨、水泥400吨、木材45立方米及棉大衣等衣着6000多件。各级政府积极组织老区人民发展生产、建设家园:(一)在种养业方面,从1981年到1985的五年中,利用老区经费和群众自筹资金,发动老区人民种茶、果、竹、林、药材等3万余亩,增养耕牛169头及大量家禽家畜。兴修农田水利33处,建抽水机站3处,并添置加工设备99套。(二)加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五年中老区修建道路167.5公里,修建桥梁45座、建水电站96处、修建学校196处、纪念馆2处,修建医疗站3处。(三)在1984年之后,地区老区办积极培训各种科技人才,提高老区人民文化素质。委托漳州农校培养畜牧兽医及果树班147人,到省培训食用菌、果茶、花卉计28人,委托龙师招收老区预备班,为老区培训师资一班50名。为老区民师转正107人。
由于措施得力,老区一些先进村人民的生产、生活面貌又起了新的变化。有一部份地区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还有余粮向国家交售。但是大部份地区由于破坏严重,经济底子薄,条件差,国家扶建资金少,所以人民的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