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思源。1951年8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组织了南方革命老根据地访问团中央分团第十二分,队,一行88人。由中央、省及本地区领导陆维特、张开良、洪椰子等同志率领,并携带中央慰问信,毛主席题词及2个地方剧团,1个电影队到平和、漳浦、云霄、诏安、南靖、龙溪、漳州等县(市)深入老区慰问。慰问活动结束后,9月间,地区紧接着召开了革命老根据地烈军属代表大会,参加者230人。会议由专员丁乃光主持,中央分团第十二分队副队长洪椰子讲话。会议还选出了吴阿柔、王鼎荣、陈炳元、陈木春等6位同志为老区代表赴京参加国庆观礼。通过这次慰问活动,老区工作打开了新局面。1952年9月龙溪专署成立了革命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由专员柯志达任主任,下设办公室和工作队,工作人员计120人。平和、诏安、云霄、南靖、漳浦等重点县都成立了老区办公室。各县老区办建立后,积极为老区人民做了几件实事。
在政治上:(一)配合有关部门对老区冤假错案进行复查纠正。平和县纠正错划成份等一批案件。张振忠被陷害案件得到处理,处决了诬害主犯吴荣科。(二)处理恢复地下党问题。1956年至1957年地委对反映要求恢复地下党的同志,分三期集中训练审查,最后批准恢复为地下党员的261人,重新吸收入党的70人,作为培养对象的154人,一时无法查清的28人。审查有叛变行为,,不能解决的有81人。(三)积极培养老区干部。根据平和、漳浦、龙溪三县统计:1950年至1963年共提拔老区干部604人,其中:在党、政机关工作的289人,企事业单位工作的213人,外省、外地工作的102人。(四)补助解决“六老”生活困难。“六老”即老游击队员、老红军、老苏维埃干部、老交通员,老接头户、老党员。1964年据平和、漳浦、云霄、南靖、龙溪等五县统计:已批准补助157户,每月共补助1662元。
在经济上:对于老区人民实行征购减免3年,贷款低息优先。并由国家拿出一批资金、物资帮助老区人民重建家园,发动新区群众积极帮助老区建设。因而,革命老根据地面貌有了变化。具体有四个方面:(1)修建房屋:1952年至1965年,上级拨给老区房屋修建款59万元,有3654户新建与修建房屋6000多间。(2)减免征购:政策上照顾老区群众减免征购3年,计减免粮食1300万斤,其中:享受全减的301村,减5成的有224村,减4成的有360村,减3成的有160村,减2成的222村。(3)还清游击队时借款。(4)发放生活和生产救济,补助款或长期低息贷款。1953年及1954年两年内计发放各种救济款79.3万元及一大批棉被棉衣。1952年至1953年贷给长期低息贷款25万元,拨给生产补助款20万元,支持老区人民添置耕牛、农具、兴修水利、种茶、种果、造林。
此外,政府还积极帮助老区人民修建公路,兴建了一批校舍,派出医疗队到老区为群众治病。在1963年1965年期间,全区就新建了云霄至官宅、龙溪到洋奎、漳浦到小山城、长兴、盘陀、下楼、赤岭,诏安到红星等8条公路。到1955年为止,老区计设立小学235所,其中:新建的小学有81所。学生总数达9827人。1952年到1955年,派出医疗队上山,为群众免费治病,计减免医药费1万多元。
为加强老区工作的领导,解放前在本地区领导过革命斗争的刘永生、何浚、卢叨、洪椰子、陈文平、陈天才、黎炳光、李仲先等老同志也经常爬山涉水到老区检查指导工作。为推动老区经济建设起到很好的作用。在1958到1961三年中,革命老根据地与全国一样,遭受到“左”倾路线生产乱指挥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有了一定的损失,但纠正很快。到了1965年大多数老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有了显著的变化:(一)人口增加:比解放初期增长25%(二)增产增收。粮食作物普遍增产,经济作物和畜牧业也增产增收。(三)人民生活的住、吃、穿、用都比五十年代有了很大的改善,大部份地区口粮可以自己解决,个别大队虽然口粮不高,但比往昔糠菜余年粮,三餐配菜脯(干)的日子大大好转了。许多地区办了保健站,设了供销社,新建了学校。有的基点村还建立了水电站,水力锯木厂、安装了广播、电灯、电话。由于经济发展,1964年,老区获县以上生产红旗单位的有25个大队,专区还树立了平和国强公社三五大队为标兵,并在老区范围内开展比、学、赶、帮、超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