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主革命时期,老区人民贡献特大,损失惨重
“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即在漳属各县传播,展开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从1926年起,我党即在石码、海澄、诏安、平和、漳州等地建立了地方组织。1927年1月,中共闽南特委在漳州正式成立。同年12月福建省委也建在漳州。1928年3月8日,以朱积垒同志为首的平和县委则发动群众,举行了平和武装暴动。1932年4月,毛主席率领红军进漳,漳州则成立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并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团,创建了靖、和、浦苏区。抗日战争爆发后,红三团400多人,由卢胜同志率领参加新四军抗日。1947年,闽南地委又成立了闽粤纵队闽南支队展开游击斗争,从敌人手里缴获了大量武器,壮大革命力量。到1949年8月,游击武装已发展为闽粤赣边纵队第八支队,计有4个团及5个地方独立大队,武装人员达3700多人,直接或配合南下大军在漳州地区解放了龙溪、平和、漳浦、云霄、南靖、长泰、华安、海澄、诏安等地。10多年来,广大革命根据地人民为民主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根据1985年调查资料,全市革命老根据地有76个乡,占全市总乡数70.37%;703个行政村,占总村数41.6%;211936户,占总户数31.04%;1,129,003人,占总人口数33.15%。其中:长期坚持斗争,受敌人摧残严重的革命基点村有509个。由于国民党反动派长期的围剿和残酷的杀、捕、抢、烧,“移民并村”的结果,在民主革命时期,老区被毁灭的村庄有179个,被绝灭者3082户、被杀被抓群众18318人,被迫逃亡4262人,被烧毁房屋25693间,土地荒芜24950亩。在革命斗争中,为革命牺牲的烈士有2295人。所以,解放前夕,漳州老区乡村出现了一派萧条、衰败、凄凉、落后和贫困的景象,真是“千村辟厉人遣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二、解放初期生产初步恢复
解放后,党中央和毛主席十分关心老区人民各级政府重视老区的恢复与发展,但因各个时期历史背景不同,老区建设工作也是曲折、反复的。
1950年,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开展革命老根据地地区工作的指示,号召全省各级政府和人民应把老革命根据地区的工作视为各级一项重要的任务。1950年12月,龙溪地委书记卢叨和专署专员丁乃光亲自主持,召开了老革命根据地区代表会。参加代表230多人。会议鼓励老区人民继续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积极投入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剿匪反霸等运动。会后,各级政府还发放了救济粮40万斤,使5437户、17496人受益。特别是通过土地改革,老区人民梦寐以求的土地问题获得了解决。根据老区808村统计:老区人民土改后每人平均土地比土改前增长26%。群众分到了土地,政府又给予扶助,生产有了初步恢复,生活也略有改善。根据1951年调查:单产由解放初期271市斤增至1951年底的358市斤。根据1952年平和乐北、漳浦小山城、诏安公龙三个乡调查:老区人民口粮:革命前每人每年580市斤,1949年底371市斤,1952年达412市斤。老区人民住房:革命前有5041间,1949年底3296间,1952年达3616间。但在这段时间,工作中执行政策时却发生一些偏差,主要是发生了一些错划成份,错斗、错杀现象。
三、五十年代,大多数老区生产生活略有改观
饮水思源。1951年8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组织了南方革命老根据地访问团中央分团第十二分,队,一行88人。由中央、省及本地区领导陆维特、张开良、洪椰子等同志率领,并携带中央慰问信,毛主席题词及2个地方剧团,1个电影队到平和、漳浦、云霄、诏安、南靖、龙溪、漳州等县(市)深入老区慰问。慰问活动结束后,9月间,地区紧接着召开了革命老根据地烈军属代表大会,参加者230人。会议由专员丁乃光主持,中央分团第十二分队副队长洪椰子讲话。会议还选出了吴阿柔、王鼎荣、陈炳元、陈木春等6位同志为老区代表赴京参加国庆观礼。通过这次慰问活动,老区工作打开了新局面。1952年9月龙溪专署成立了革命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由专员柯志达任主任,下设办公室和工作队,工作人员计120人。平和、诏安、云霄、南靖、漳浦等重点县都成立了老区办公室。各县老区办建立后,积极为老区人民做了几件实事。
在政治上:(一)配合有关部门对老区冤假错案进行复查纠正。平和县纠正错划成份等一批案件。张振忠被陷害案件得到处理,处决了诬害主犯吴荣科。(二)处理恢复地下党问题。1956年至1957年地委对反映要求恢复地下党的同志,分三期集中训练审查,最后批准恢复为地下党员的261人,重新吸收入党的70人,作为培养对象的154人,一时无法查清的28人。审查有叛变行为,,不能解决的有81人。(三)积极培养老区干部。根据平和、漳浦、龙溪三县统计:1950年至1963年共提拔老区干部604人,其中:在党、政机关工作的289人,企事业单位工作的213人,外省、外地工作的102人。(四)补助解决“六老”生活困难。“六老”即老游击队员、老红军、老苏维埃干部、老交通员,老接头户、老党员。1964年据平和、漳浦、云霄、南靖、龙溪等五县统计:已批准补助157户,每月共补助1662元。
在经济上:对于老区人民实行征购减免3年,贷款低息优先。并由国家拿出一批资金、物资帮助老区人民重建家园,发动新区群众积极帮助老区建设。因而,革命老根据地面貌有了变化。具体有四个方面:(1)修建房屋:1952年至1965年,上级拨给老区房屋修建款59万元,有3654户新建与修建房屋6000多间。(2)减免征购:政策上照顾老区群众减免征购3年,计减免粮食1300万斤,其中:享受全减的301村,减5成的有224村,减4成的有360村,减3成的有160村,减2成的222村。(3)还清游击队时借款。(4)发放生活和生产救济,补助款或长期低息贷款。1953年及1954年两年内计发放各种救济款79.3万元及一大批棉被棉衣。1952年至1953年贷给长期低息贷款25万元,拨给生产补助款20万元,支持老区人民添置耕牛、农具、兴修水利、种茶、种果、造林。
此外,政府还积极帮助老区人民修建公路,兴建了一批校舍,派出医疗队到老区为群众治病。在1963年1965年期间,全区就新建了云霄至官宅、龙溪到洋奎、漳浦到小山城、长兴、盘陀、下楼、赤岭,诏安到红星等8条公路。到1955年为止,老区计设立小学235所,其中:新建的小学有81所。学生总数达9827人。1952年到1955年,派出医疗队上山,为群众免费治病,计减免医药费1万多元。
为加强老区工作的领导,解放前在本地区领导过革命斗争的刘永生、何浚、卢叨、洪椰子、陈文平、陈天才、黎炳光、李仲先等老同志也经常爬山涉水到老区检查指导工作。为推动老区经济建设起到很好的作用。在1958到1961三年中,革命老根据地与全国一样,遭受到“左”倾路线生产乱指挥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有了一定的损失,但纠正很快。到了1965年大多数老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有了显著的变化:(一)人口增加:比解放初期增长25%(二)增产增收。粮食作物普遍增产,经济作物和畜牧业也增产增收。(三)人民生活的住、吃、穿、用都比五十年代有了很大的改善,大部份地区口粮可以自己解决,个别大队虽然口粮不高,但比往昔糠菜余年粮,三餐配菜脯(干)的日子大大好转了。许多地区办了保健站,设了供销社,新建了学校。有的基点村还建立了水电站,水力锯木厂、安装了广播、电灯、电话。由于经济发展,1964年,老区获县以上生产红旗单位的有25个大队,专区还树立了平和国强公社三五大队为标兵,并在老区范围内开展比、学、赶、帮、超运动。
四、加强领导,多方扶持,八十年代老区面貌大变化
根据省府决定,老区办于1955年8月撤销,老区工作交由民政局处理。此后,老区工作开始削弱了。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老区工作则陷于停顿状态,老区人民赖以生存的森林又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活再度陷入困难之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了解到老区人民生产生活仍是十分贫穷、落后的实际情况。为此,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发出:“加强革命老根据地建设的决定。”1980年10月龙溪专署恢复成立龙溪地区革命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以专员张全金为主任、许荣、邓风林、张成利等为副主任。平和、诏安、漳浦三县相应也都成立老区办。云霄、南靖、龙海、芗城、长泰、华安等县(区),由民政局指定专人负责老区工作,在老区建设委员会领导之下,工作打开了新局面。
从政治上来看,1983年,福建省政府及福州军区组织了革命老根据地春节慰问团,由福建省军区政委卢胜、省农林水办领导洪椰子、省民政厅副厅长陈文平、地区副专员陈天才等老同志率领到平和、诏安、漳浦、云霄、南靖等县慰问。老区父老看到老同志到来,热泪盈眶,奔走相告:老革命同志回来了。以后,年年春节,各级政府都组织慰问队到老区慰问。从1982到1985的4年中,每年春节前为老区人民放映电影,发慰问信,发放“五老”户春节补助资金、治病等等,从而再次对提高了老区人民政治上的光荣感。地区老区办还配合党史部门对平和暴动、红军入漳、三年游击战争、芗潮剧社等几个重大历史问题召开了学术讨论会,并配合政法、组织部门解决了地下党、游击队存在的历史问题。法院复查纠正地下党人员的刑事案件327件,公安部门纠正冤假错案129件。复查改正地下党处分案件195件。重新任命地下党干部175人。地下党、游击队干部解放后由组织动员退职,现重新审处理的339人。并为一批在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被错杀的同志平反。重新认定“五老”的7085人,并对669个鳏寡孤老及少数家庭缺人扶养生活困难的“五老”进行补助。
在经济上,遵循党中央提出:改革、开放、搞活的总方针,根据老区经济、文化、科学技术落后、交通闭塞、能源设备差,温饱未解决等特点,发动老区人民根据自己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多种经济作物,重视交通道路、能源设施、文化教育的建设。
从1981年到1985年5年中,上级拨下老区扶建经费533.8万元,钢材130吨、水泥400吨、木材45立方米及棉大衣等衣着6000多件。各级政府积极组织老区人民发展生产、建设家园:(一)在种养业方面,从1981年到1985的五年中,利用老区经费和群众自筹资金,发动老区人民种茶、果、竹、林、药材等3万余亩,增养耕牛169头及大量家禽家畜。兴修农田水利33处,建抽水机站3处,并添置加工设备99套。(二)加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五年中老区修建道路167.5公里,修建桥梁45座、建水电站96处、修建学校196处、纪念馆2处,修建医疗站3处。(三)在1984年之后,地区老区办积极培训各种科技人才,提高老区人民文化素质。委托漳州农校培养畜牧兽医及果树班147人,到省培训食用菌、果茶、花卉计28人,委托龙师招收老区预备班,为老区培训师资一班50名。为老区民师转正107人。
由于措施得力,老区一些先进村人民的生产、生活面貌又起了新的变化。有一部份地区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还有余粮向国家交售。但是大部份地区由于破坏严重,经济底子薄,条件差,国家扶建资金少,所以人民的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五、1985年后,一部份老区已脱贫,一部分老区生产生活仍须扶持
1986年,中央发出:“要加强老、少、边、岛建设”的指示,省、市党政领导十分重视山区、老区扶贫工作,省老区办1986年9月在福鼎县召开老区“两个文明建设”会议。漳州市老区办于年底召开“两个文明建设”现场会,进行贯彻。市委、市府抽出一个副书记、一个副市长亲自抓,解决山区、老区贫困问题,并成立扶贫办公室。中央批准平和、诏安两县列为老区贫困县。省政府认定长乐、芦溪、国强、大溪、崎岭、五寨、九峰、下寨、秀篆、官破、建设、红星、霞葛、下河、和平、马铺等16个乡为老区贫困乡。并确定赤岭、湖西、隆教等三乡为老区民族贫困乡。市府确定:马坑乡为老区贫困乡。提出:“三年脱贫,五年脱帽,八年做出贡献”的战斗要求。并从组织上、经济上采取如下措施:
在组织上,我市各级党政组织把老区扶贫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三年来省、市、县派出3批工作队1939人,组成强有力的扶贫工作队驻扎老区贫困县、乡、村开展扶贫工作。市、县领导挂点76个,单位定点挂钩319个,乡村党员帮助贫困户9500多户。
在经济上:中央、省、地、县各部门多方集资,积极扶持,三年中各级政府共拨发扶持资金8619.97万元。此外,市直各口扶持贫困地区一大批物资,包括钢材、化肥、水泥、柴油、汽油、电线、变压器等。在这三年中,老区办扶建老区贫困乡资金也逐年增加,计达571万元。三年中为老区人民办了许多实事。
首先,充分发挥老区山多地广的优势,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作为扫贫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采取各种措施,使老区贫困县、乡的粮食获得连年增产。22个贫困乡粮食生产比1985年增长9.3%。
在大抓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帮助贫困乡,村因地制宜大上“短、平、快”多种经营项目。根据平和、诏安两个老区贫困县和云霄,漳浦,华安等六个老区贫困乡统计:三年来,新种果、茶、林、竹56万余亩。现有户均果树2亩、林8.7亩、竹0.42亩。增产耕牛8212头及大批家禽家畜和食用菌。红星、三坪、东山、龙岭、洋奎等10多个村都种果千亩以上。
其次,大上乡镇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在扶贫工作中,逐步从救济型向生产型转变,注意发展乡镇企业,增强造血功能。平和、诏安两个老区县三年中新办企业5580个,其中一部分企业就兴起在老区乡村。
第三,继续兴建或改造一些落后经济基础设施。据二十二个老区乡统计:共修路300条、829.8公里;建桥112座、修挖渠道677条、修水库(坝)68座,受益面积近10万亩,拉电线601.3公里,有344个村农家用上电;并修建校舍1950间,修建卫生院房屋395间。过去难以解决的诏安红星到进水、红星到六洞、诏安秀篆到平和九峰、南靖南坑到大岭、平和芦溪到南靖书洋,南靖奎洋到岭头,漳浦石榴到车本等公路,在这三年中都已建成了。漳浦溪南大桥、长乐通往广东的大桥也都建成。平和国强保健院已建了大楼。云霄龙透、半岭及南靖仙岭等地小学均已建成。
第四,重视科技扶贫工作。根据平和、诏安两个老区贫困县及漳浦、云霄、华安六个老区贫困乡1986~1988年三年统计:共办粮食、果树、养殖业、食用菌、工业企业、文教卫生等各种培训班1960多期,培训人数34.3万人(次),同时市科委还组织50个科技协会,1000多名技术员,为贫困地区提供信息,开展咨询活动。市老区办三年来为老区人民举办了农机、农果、畜牧培训班10期,计900多人,每期两个月。同时办了云霄师范预备班、农机学校学习班计5期,每期一年,人数250人。省驻诏安工作队,针对当地新上和技改的一些项目缺技术、短经济的情况,先后举办了各种技术培训、讲座、受训人数20多万人(次),效果很好。
通过一系列对老区扶持建设,老区人民生活有了提高,根据平和、诏安两个老区县调查;1988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00元,比1985年增加133.5元,增长50%。又以二十二个扶持贫困乡统计:1988年人均纯收入达338.82元,比1985年增加90.46元,增长36.4%。原全市贫困户80400户,现在已有73200户脱贫了。如地处平和中部山区的国强乡,在市扶贫队的协助下,现在这里已变为林果业和食用菌生产基地。户均造林8.5亩。目前已建立一个8万多亩用材林基地。户均种果2.71亩,种竹5.1亩,种茶0.8亩。全乡并种食用菌20多万平方。创办了水果罐头、竹木器、柑桔、石料加工、食用菌等厂、场167个。据1988年统计;工农业年产值都和粮食总产比1985年增长83%,人均口粮698斤,人均纯收入412元,全乡原94.5%的户已经脱贫了,并有三份之一的农户步入富裕户行列。
三年扶贫致富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但发展不平衡,一大部分老区乡村已脱贫,可是一部分老区乡村群众的生活仍很困难,亟需多方扶助,继续把扶贫工作扎扎实实地坚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