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漳州的中药饮片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954
颗粒名称: 解放初期漳州的中药饮片业
分类号: F426.7
页数: 6
页码: 157-162
摘要: 《漳州文史资料》第八辑郑水狮、林蔡奢两同志合写的《略谈漳州药材业》一文,介绍了漳州的中药材批发行业情况,本文则是介绍中药饮片业,即中药的饮片加工、炮制加工和售配药贴抓药等业务的中药店。根据1951年不完全统计,漳州有中药店(饮片业)70家,从业人员200人左右。中药的生与熟、其功用是完全不同。目的是弃其杂质和燥性,较好地保持药性。漳州中药店的经营者有一个传统的共同观念:中药是用于治病救人,炮制必须务精,药味不能替代,以达到安全有效为原则。漳州中药店的另一特点:有的兼聘有坐堂医生、有的本人系经营者兼医生,为患者诊病、配药、咸称方便。上列表格资料系芗城区卫生防疫站黄云鹤同志提供,特此致谢。
关键词: 漳州 中药饮片 中药批发

内容

《漳州文史资料》第八辑郑水狮、林蔡奢两同志合写的《略谈漳州药材业》一文,介绍了漳州的中药材批发行业情况,本文则是介绍中药饮片业,即中药的饮片加工、炮制加工和售配药贴抓药等业务的中药店。
  漳州的中医药业,据说是在唐·嗣圣元年(684年)开漳圣王陈元光部下医官王师义传入的。中医“辨证施治”离不开中药饮片,因而必然促进中药业的发展。根据1951年不完全统计,漳州有中药店(饮片业)70家,从业人员200人左右。在传统经营中,为了保证质量,经营者对药材选料极为精细,炮制工艺十分严格、由于中药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们疾病的治疗和身体健康,所以在炮制过程中、都由精于此道的老药师进行操作,因此、中药饮片业的员工、要求必须对工作认真负责,业务熟悉,事事细心,绝不让马虎的人充任。
  中药的生与熟、其功用是完全不同。如芍药,生者可治风寒感冒、炒制后却可佐补剂;生地,生者凉血,而熟者则是补血滋阴的药物,且须用砂仁和酒进行九蒸九制,去其粘滞,使脾胃弱者才能适用..。正因为这样、炮制加工显得极其重要,它是提高医药质量、增加药效、保证用药安全的措施。其炮制和加工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五类:一、修制:纯净处理、粉碎处理、切制处理。二、水制:润、漂、水飞。三、火制:炒、炙、煅、煨。四水烘制:煮、蒸、淬、弹。五、其它制法:发芽、发酵、去油、制霜等。目的是弃其杂质和燥性,较好地保持药性。据老药师介绍:中药炮制和饮片加工有三个主要步骤即软化、切制和入药前的炮制。软化有洗、浸泡、漂、淋润、水飞等,具体做法均需根据药物的不同性质、质地和季节而定。不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注意掌握适度,保证质量。例如切制方面,过去都是采用手工作业方式,其规格视药材的不同而选择、有非薄片、薄片、中片、厚片及短段、中段、长段、块、丝、末种种。如白术、川芎、泽舍是先切(或刨)成薄片,然后拾叠整齐压平,进行阴晒,即将药片放置在箩筐上,用纸盖住,并用干净的细沙压上让阳光晒、使药片的色泽鲜好,质量优良。有的药如黄芩,须先将原药材杂质除掉,大小分段,用清水浸润后,大条用小刀破开,除掉里面的瓢,然后锤压、再切成片,半夏则切成鱼鳞片,槟榔切无边片,桂枝切瓜子片,其标准是一钱(相当于现在的三克)应具有数十片。常用的炮制方法有炒、炙、煅、煨、蒸、煮、、淬、拌等。每一种做法又因火候和辅料的不同而分成若干种、如炒有炒黄、炒焦、炒黑、麸炒、土炒、沙炒;炙有洒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油炙、甘草小炙、乳炙等;煅可分为锅煅、坩埚煅,扣锅煅、炉口煅;煨有面煨、低煨、隔纸煨;蒸有酒蒸、清蒸、酷蒸、豆腐蒸;淬有冷水淬、醋淬、盐水淬、药汁淬;煮有水煮、醋煮、豆腐煮、矾水煮、山羊血煮。此外,还有发酵、发芽、去油制霜等制法。中药店要经营好中药饮片、还必须把好几个关。其一是把好进货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购进药材是经营全过程的主要环节,头手夥计(负责采购药材的主要人员)、不但要具备懂得药材是属于“川货”或是“津北货”的常识,而且要懂得药材的产地和收获季节。例如生地、淮山应选购河南怀庆产的。药材购进店内后,须经主要药师、药工进行检查验收,然后根据药材品种的籽、果、根、茎、分别用陶缸、木桶、铁桶、麻袋等合适的装具装存。其二是把好质量关(即加工炮制关)。俗话说:“药业半工商”、意即经营与加工并举,其实、加工的比重较多。
  漳州中药店的经营者有一个传统的共同观念:中药是用于治病救人,炮制必须务精,药味不能替代,以达到安全有效为原则。因此、较知名的中药店如天益寿,同善堂,瑞竹居、德星居,同康,太义方等家、他们坚决奉行“炮制虽繁、不敢省人工,品味贵重、必不减物力”的优良传统,严格掌握。上述这几家中药店以经营饮片,方便顾客抓方配药并兼代顾客加工丸、散制剂,药味道地,遵古炮制,远近闻名,为群众所信仰。花甲老人当还记得,当时的中药店普遍悬挂着“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木制金字条幅,这虽然常有自我标榜的意思、但也却也表达他们的经营宗旨。他们零售药剂的过程:在撮药前,先要根据处方,逐味检查,如果发现有药味相畏,相反或剂量过大,必须向顾客指出,请其查问明白,同时强调其应征询医生的意见后方可煮服。店员取药时,先将药方展平压牢、逐味准星戥称(中药所用的计量原为厘钱,后改为市戥,现改为克)。称完后、再仔细对照处方逐味检点核对、确认无讹时、才能包扎。如果是一次称取多帖药剂、则将每味药一次称戥、再逐味称量递减、绝不凭视力估量均分。抓汤药是一件很细致的工作、像同康中药店(店东郭光荣、福州人)更做到根据处方配药时,把每味药分放在一小纸上,这种小纸上即有各该味药的产地、名称、药效等等内容,每味药包成一小包、然后合包一大包。他们对待工作这样慎重认真、其目的是了让顾客检验药味是否地道产;数量是否足够;有无错配药味,需要分煎合用时(中药有的须分煎合用)比较便当。这些中药店、有的还加工制售一些丹、膏、丸、散等中成药。当时如同善堂的妇科成药乌鸡白凤丸、“天益寿”的儿童补脾米圆,致和堂熬制的外用膏药等在群众中有很高信誉,为群众所乐用。
  漳州中药店的另一特点:有的兼聘有坐堂医生、有的本人系经营者兼医生,为患者诊病、配药、咸称方便。其时外地如福州、厦门等地已有代客煮药的便民服务项目,惜乎漳州却尚无此举。
  建国初期,漳州中药饮片业经营者的字号、负责人、店址于下:
  
  上列表格资料系芗城区卫生防疫站黄云鹤同志提供,特此致谢。

知识出处

相关人物

黄叶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