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箔的制作过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949
颗粒名称: 金箔的制作过程
分类号: F426
页数: 2
页码: 145-146
摘要: 店东购进黄金后,将9成半黄金熔成整块,放在胚盘上。将胚分成7块,每块约半市尺见方;再由单人执3市斤重铁锤捶打,这道工序称“打开”。“打开”后改用双人执3斤重铁锤对打,待金箔面积逐渐变薄扩大后进行“炕火”。火力根据季节气温的不同,燃烧热度要适当。在“炕火”后再将箔张捶打到一定薄度时,用口轻吹把金箔安放在旧式账簿纸上。以后边捶打边分割,由7至14,至28,至56,至112。上刀前均须抹粉。在逐次捶打时,金箔中间每层都要套上“乌金纸”。“乌金纸”系浙江宁波所产,除供打金箔用外,还作为包裹贵重药物如高丽参粉、鹿茸粉以及眼药散等用途。外销者每张面积仅0.9寸,销台湾者仅0.88寸,以此牟利。
关键词: 漳州 金箔业 制作过程

内容

店东购进黄金后,将9成半黄金熔成整块,放在胚盘上。盘须抹粉,使不致粘湿。而后由上手工单人执1.5市斤铁锤猛打,这道工序称“打胚”。将胚分成7块,每块约半市尺见方;再由单人执3市斤重铁锤捶打,这道工序称“打开”。“打开”后改用双人执3斤重铁锤对打,待金箔面积逐渐变薄扩大后进行“炕火”。火力根据季节气温的不同,燃烧热度要适当。既要求金质的软硬度要适当便于捶打,也要求保持金色鲜艳箔张优美,才能保证产品优质。在“炕火”后再将箔张捶打到一定薄度时,用口轻吹把金箔安放在旧式账簿纸上。以后边捶打边分割,由7至14,至28,至56,至112。这样就成为极薄的金箔,只存原胚厚度的120分之一。割切金箔,大面的用铁刀,小面的用竹刀。上刀前均须抹粉。在逐次捶打时,金箔中间每层都要套上“乌金纸”。纸须抹些滑石粉,以保持金箔不致破损。“乌金纸”系浙江宁波所产,除供打金箔用外,还作为包裹贵重药物如高丽参粉、鹿茸粉以及眼药散等用途。金箔在打到最薄时,就一张张钳放在长方形洁白的薄纸上,然后对摺成贴,每50张(贴)合为1只。在钳箔张这一道工序中,一般都要小心翼翼地在帐箩中操作,以免被风吹散造成损失。到了后来才改用玻璃窗遮风。每小两黄金可打成6000张左右金箔。金箔最初规格每张为1.4寸至1.6寸,后因同业竞争,一面削短价格,一面缩小箔面,每张缩小至1寸左右。外销者每张面积仅0.9寸,销台湾者仅0.88寸,以此牟利。
  据传外省金箔业曾于1960年前后向联邦德国购进一台加工金箔的机器试行生产,结果以耗金量较大(同等产量的原料,损耗超过手工操作)而未用。

知识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