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金箔业的兴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948
颗粒名称: 漳州金箔业的兴衰
分类号: F426
页数: 2
页码: 144-145
摘要: 随之漳属一带居民南渡谋生,金箔成为出口商品,销路畅盛,漳州金箔业蓬勃发展。据老人传说,在1864年太平军李世贤部入漳前,府城约有金箔业户200家左右。以后由于漳州遭受多次兵燹以及外销减少,从事金箔业的户数和工人不断减少。以陈耀记派下陈荣芳一家经营历史最长,为同业中老铺。陈耀记的祖先系山西省河东太守,后由同安县迁来漳州经营金箔业。抗战后,外销断绝,金箔铺逐渐关闭。到1949年漳州解放前夕,全市金箔业仅存陈荣芳、蔡源兴、余广镒、金顺发等4家。解放前,漳州每年所产金箔约1500万张,折合黄金160市斤左右。当时上手工日工资约银元2元左右,下手工和女工日工资约7至8角。
关键词: 漳州 金箔业 金王

内容

漳州金箔业历史自宋至1949年漳州解放,大约历时800年。明代郑和下西洋后,打开中国和外洋贸易通路。随之漳属一带居民南渡谋生,金箔成为出口商品,销路畅盛,漳州金箔业蓬勃发展。到了清代,金箔业仍很发达。据老人传说,在1864年太平军李世贤部入漳前,府城约有金箔业户200家左右。这种家庭手工业作坊大多数分布在现在漳州区大岸顶、管厝巷、后营庙、打锡巷、田霞、浦头、盐鱼市等处。大岸顶大愿堂内金箔业曾奉葛洪塑像为仙师,俗称“金王”。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十六两天金箔业老板必前往烧香敬拜。以后由于漳州遭受多次兵燹以及外销减少,从事金箔业的户数和工人不断减少。到了民国时期仅管厝巷一带有10多家。以陈耀记派下陈荣芳一家经营历史最长,为同业中老铺。陈耀记的祖先系山西省河东太守,后由同安县迁来漳州经营金箔业。陈家传至陈荣芳已是五代,后陈荣芳又传陈瑞记、陈荣茂、陈秉记等家。海澄人陈松林(陈北之子)所开的陈振昌号,也是业务发达的大户。此外,蔡源兴、胡庆丰、余广镒、金恒昌、陈振丰、吴源益、陈耀昌、洪联成等家,业务也好。抗战后,外销断绝,金箔铺逐渐关闭。到1949年漳州解放前夕,全市金箔业仅存陈荣芳、蔡源兴、余广镒、金顺发等4家。解放前,漳州每年所产金箔约1500万张,折合黄金160市斤左右。金箔业在二三十年代全盛时期约雇用上手和下手男女工300多人,每家金铺的“金仔厅”(即从事金箔生产的车间)经常有上、下手工人一二十人,大户的有二三十人。所谓上手工是打胚、打开、炕火、入柜、割药等等工序。所谓下手工是燃箔、钳箔、装箔等工序。当时上手工技艺较著名的有陈澄源、陈子贵、陈秉川、庄建川、胡松岩、陈炳金等司傅。下手工中女工占不少。八路军烈士高捷成的夫人蔡宝童年就曾当过钳金箔的女工。当时上手工日工资约银元2元左右,下手工和女工日工资约7至8角。

知识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