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漳州的金箔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947
颗粒名称: 历史上漳州的金箔业
分类号: F426
页数: 4
页码: 144-147
摘要: 金箔业是一种特种手工业。它以黄金为原料,手工操作,将黄金制为薄片,用以装饰古建筑物、家俱、神像、牌匾、楹联等。我国制作金箔的手工业,历史悠久,早在商代就有这种技艺。唐朝高僧鉴真法师东渡日本时,即随带一批金箔技工同行,以后这种技艺就在日本流传,迄今不衰。唐、宋以后,我国佛教盛行,各地大建庙宇,雕塑神像,因而金箔需求量激增。据传漳州宋代就有制作金箔的行业。北京、江苏、浙江、广东等地也有金箔业。清代以至民国时期,一大部分销往南洋各埠。当时外销量约占总产量的半数。迨欧美建筑式样以及新式家俱逐渐传入南洋各埠后,唐山建筑及家俱为洋式所代替,出口量锐减,漳州金箔业大受打击。
关键词: 漳州 金箔业 手工业

内容

金箔业是一种特种手工业。它以黄金为原料,手工操作,将黄金制为薄片,用以装饰古建筑物、家俱、神像、牌匾、楹联等。我国制作金箔的手工业,历史悠久,早在商代就有这种技艺。唐朝高僧鉴真法师东渡日本时,即随带一批金箔技工同行,以后这种技艺就在日本流传,迄今不衰。唐、宋以后,我国佛教盛行,各地大建庙宇,雕塑神像,因而金箔需求量激增。据传漳州宋代就有制作金箔的行业。北京、江苏、浙江、广东等地也有金箔业。
  漳州金箔业的兴衰
  漳州金箔业历史自宋至1949年漳州解放,大约历时800年。明代郑和下西洋后,打开中国和外洋贸易通路。随之漳属一带居民南渡谋生,金箔成为出口商品,销路畅盛,漳州金箔业蓬勃发展。到了清代,金箔业仍很发达。据老人传说,在1864年太平军李世贤部入漳前,府城约有金箔业户200家左右。这种家庭手工业作坊大多数分布在现在漳州区大岸顶、管厝巷、后营庙、打锡巷、田霞、浦头、盐鱼市等处。大岸顶大愿堂内金箔业曾奉葛洪塑像为仙师,俗称“金王”。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十六两天金箔业老板必前往烧香敬拜。以后由于漳州遭受多次兵燹以及外销减少,从事金箔业的户数和工人不断减少。到了民国时期仅管厝巷一带有10多家。以陈耀记派下陈荣芳一家经营历史最长,为同业中老铺。陈耀记的祖先系山西省河东太守,后由同安县迁来漳州经营金箔业。陈家传至陈荣芳已是五代,后陈荣芳又传陈瑞记、陈荣茂、陈秉记等家。海澄人陈松林(陈北之子)所开的陈振昌号,也是业务发达的大户。此外,蔡源兴、胡庆丰、余广镒、金恒昌、陈振丰、吴源益、陈耀昌、洪联成等家,业务也好。抗战后,外销断绝,金箔铺逐渐关闭。到1949年漳州解放前夕,全市金箔业仅存陈荣芳、蔡源兴、余广镒、金顺发等4家。解放前,漳州每年所产金箔约1500万张,折合黄金160市斤左右。金箔业在二三十年代全盛时期约雇用上手和下手男女工300多人,每家金铺的“金仔厅”(即从事金箔生产的车间)经常有上、下手工人一二十人,大户的有二三十人。所谓上手工是打胚、打开、炕火、入柜、割药等等工序。所谓下手工是燃箔、钳箔、装箔等工序。当时上手工技艺较著名的有陈澄源、陈子贵、陈秉川、庄建川、胡松岩、陈炳金等司傅。下手工中女工占不少。八路军烈士高捷成的夫人蔡宝童年就曾当过钳金箔的女工。当时上手工日工资约银元2元左右,下手工和女工日工资约7至8角。
  金箔的制作过程
  店东购进黄金后,将9成半黄金熔成整块,放在胚盘上。盘须抹粉,使不致粘湿。而后由上手工单人执1.5市斤铁锤猛打,这道工序称“打胚”。将胚分成7块,每块约半市尺见方;再由单人执3市斤重铁锤捶打,这道工序称“打开”。“打开”后改用双人执3斤重铁锤对打,待金箔面积逐渐变薄扩大后进行“炕火”。火力根据季节气温的不同,燃烧热度要适当。既要求金质的软硬度要适当便于捶打,也要求保持金色鲜艳箔张优美,才能保证产品优质。在“炕火”后再将箔张捶打到一定薄度时,用口轻吹把金箔安放在旧式账簿纸上。以后边捶打边分割,由7至14,至28,至56,至112。这样就成为极薄的金箔,只存原胚厚度的120分之一。割切金箔,大面的用铁刀,小面的用竹刀。上刀前均须抹粉。在逐次捶打时,金箔中间每层都要套上“乌金纸”。纸须抹些滑石粉,以保持金箔不致破损。“乌金纸”系浙江宁波所产,除供打金箔用外,还作为包裹贵重药物如高丽参粉、鹿茸粉以及眼药散等用途。金箔在打到最薄时,就一张张钳放在长方形洁白的薄纸上,然后对摺成贴,每50张(贴)合为1只。在钳箔张这一道工序中,一般都要小心翼翼地在帐箩中操作,以免被风吹散造成损失。到了后来才改用玻璃窗遮风。每小两黄金可打成6000张左右金箔。金箔最初规格每张为1.4寸至1.6寸,后因同业竞争,一面削短价格,一面缩小箔面,每张缩小至1寸左右。外销者每张面积仅0.9寸,销台湾者仅0.88寸,以此牟利。
  据传外省金箔业曾于1960年前后向联邦德国购进一台加工金箔的机器试行生产,结果以耗金量较大(同等产量的原料,损耗超过手工操作)而未用。
  金箔的价格和销路
  三十年代初期,金箔价格每10000张约为银元160元左右,或换黄金2小两。如在货紧市俏时每10000张可销至200元。漳州所产金箔除销售漳属外,还远销省内各县及江西、广东、广西、台湾等省。清代以至民国时期,一大部分销往南洋各埠。海外华侨宏扬中华民族文化,几较为大型建筑物及高档家俱都仿效唐山式样,安贴金箔,因而需求量较大,促使漳州金箔业大发展。当时外销量约占总产量的半数。当时侨商李石虎为从事金箔外贸的大户。振东海记号也经常采办出口。迨欧美建筑式样以及新式家俱逐渐传入南洋各埠后,唐山建筑及家俱为洋式所代替,出口量锐减,漳州金箔业大受打击。抗战期间,海运封锁,金箔业处在奄奄一息困境。到抗战胜利后才逐步好转。解放后,人民政府实行黄金管理,金箔原料来源断绝,金箔业全部改行,历史上这一悠久的特种手工业也就宣告结束。现在漳州的金箔业工人老司傅健在者已寥寥无几了。

知识出处

相关人物

蔡庆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