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码船务报关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942
颗粒名称: (1)石码船务报关行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2
页码: 138-139
摘要: 石码船务报关行就是由船头行沿变的。自康熙年间,石码设口后,外贸运输蓬勃发展,以承揽海运业务和服务的船头行相继开设。当时,“有曾连生经营的五美行、义记行,曾开福经营的裕孚行,陈茂坤经营的义发行,张义经营的协泉行等家竟相招揽生意,专营介绍船号,办理托运业务,甚至兼作货栈,自造船只”⑦。随着石码常关的设立,进出口海关手续日趋正规化和国际化,填报关单一律改用英文书写。抗战胜利后,海上贸易恢复,各埠及外洋来码船只激增,报关行除以上各号照常营业外,又有新开办的漳泉行、航顺行等三、四家。1949年石码海关撤消,各报关行也就此停业。
关键词: 漳州 船务报关 石码船务

内容

石码船务报关行就是由船头行沿变的。自康熙年间,石码设口后,外贸运输蓬勃发展,以承揽海运业务和服务的船头行相继开设。当时,“有曾连生经营的五美行、义记行,曾开福经营的裕孚行,陈茂坤经营的义发行,张义经营的协泉行等家竟相招揽生意,专营介绍船号,办理托运业务,甚至兼作货栈,自造船只”⑦。
  随着石码常关的设立,进出口海关手续日趋正规化和国际化,填报关单一律改用英文书写。至此,原来的船头行已不适应新情况的要求,于是,这些船头行或停业,或改为专营内埠各港的业 务,或招揽各种熟悉海关业务,懂得英语者改办船务报关行。
  最早在石码出现的报关行当推郭明朝的远来号报关行,该行开设于19世纪60年代石码常关时期,址在锡鞍码头(今锦江道糕饼厂边),有职员5人。
  20世纪20—30年代,石码又相继办起4家报关行,实力最雄厚的是蓝星六在虾米巷创办的联长号报关行,有职员6—7人,该行于抗战期间在漳州市区设有分行联达号(址在今汀观道32号)和利商号(址在今汀观道41号)。此外,还有王乐在大马头口(酱油厂边)父子3人开办的安和记报关行,高树根等6人在大马头口(现县土产公司)开办的通江号报关行。最迟者于抗战初期由思文、矮仔溪、连枝、吴古池等6人合股经营的永安号报关行,址在今锦江道旧海关边(俗称饷馆前)。以上共计5家,除王乐系户办外,余均为合股经
  营,伙计月薪10元。
  抗战后,业务凋敝,竟争激烈。1940年,上述五家报关行经协议合并为一家,名为“合益报关行”,址在安和记行。然而,由于抗战期间海运封锁,尽管石码有“海上交通船”来往于厦门沦陷区,但申办出口手续改由驻军管理,因而手续费锐减,加上合营后管理不善,合益报关行不到一年即行解散。联长号老板因事被捕,其余三家各自复业,1942年,永安行迁至漳州浦南镇继续营业。另外,在“合益行”合办营业的同时,还有由海关巡役黄宪成在今锦江道旧海关边开设的群成号报关行开业。
  抗战胜利后,海上贸易恢复,各埠及外洋来码船只激增,报关行除以上各号照常营业外,又有新开办的漳泉行(老板黄宪成)、航顺行(老板高受恩)等三、四家。但规模较小,经营时间也短。1949年石码海关撤消,各报关行也就此停业。⑧

知识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