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的漳州船务报关行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939
颗粒名称: 解放前的漳州船务报关行业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8
页码: 136-143
摘要: 解放前的漳州船务报关行业,作为首批开放港口而设立的四大海关之一的闽海关——漳州海关,在漳州口岸纷纷涌现船务报关行业,船务报关行的设立和业务范围,曾在漳州市区和浦南设立二处海关分关卡,其报关手续是按海关统印的关单内容要求填写,这时各口岸相继办起了船务报关行,代商户填写进出关口货物报关单,联系验关员並陪同货主到船仓查验货物,即由该行代办进出港口手续)填报整船货物分类、数量等”报关行的职责在于方便商户、船家,报关行收取的手续费标准由海关统一规定,货主以每单4角手续费付给报关行。
关键词: 漳州 船务报关 港口

内容

清朝康熙年间,作为首批开放港口而设立的四大海关之一的闽海关——漳州海关,曾为发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繁荣华夏文明发挥一定的作用。这一历史时期,在漳州口岸纷纷涌现船务报关行业。
  船务报关行的设立和业务范围
  为适应日益发展的内外贸易需要,清廷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放海禁,在东南沿海闽、粤两省设立漳州、广州二个口岸,第二年又在宁波、江南(上海)两处设口岸,称为“闽海关”、“粤海关”、“浙海关”、“江海关”四大海关。作为闽海关的漳州海关,实际上是设在厦门的岛美路头(即现在厦门市镇邦路)①嗣后,漳州海关设“石码钱粮口岸”,下置浦头、玉洲两稽查口岸,乾隆十年(1745年)又设东山海关②,同治元年(1862年)石码钱粮口岸改为石码常关③,民国二年(1913年)又增石美海关分支机构。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次年厦门沦陷,厦海关内迁,曾在漳州市区和浦南设立二处海关分关卡,位于漳州市区的海关机构于1937年10月15日开始办公,关长谢从周。浦南海关机构于1942年设立,1945年撤销。
  随着漳州各海关分支机构的设立,各种海关服务行业应运而生,其中以船务报关行业为主。凡商户、船户在埠头装卸货物或托运,不论进出转口,一律要办理报关手续。其报关手续是按海关统印的关单内容要求填写,如货名、商标、发运地、到达地等,手续繁杂。关员多因货主常来询问或填错发单而厌烦,特别是1684年厦门设“常关”后,洋人成为中国海关的主持者,商家进出口商品货物时,报关单须填写英文,于是货主更因不懂英文而为难。这时各口岸相继办起了船务报关行,代客户提供申报进出关手续,代海关收取船钞货税等服务项目,收取各种服务的手续费。
  开办报关行,须向当地海关机构申请营业执照,缴交抵押金200—300元(各地不等)。並出具铺保,以防报关行和货主、船户互相勾结,违章偷漏税收。倘无违法,抵押金可于停业时领回。此外,熟悉海关业务制度、税类规则,以及精通外语的人才,也是开办报关行必备的条件。
  报关行业务范围各县区均大同小异,主要有如下几项:其一,代商户填写进出关口货物报关单,一般每类一单,报送海关签发;其二,联系验关员並陪同货主到船仓查验货物;其三,按各行的“挂勾船”(指船户一经选定那家报关行,即由该行代办进出港口手续)填报整船货物分类、数量等“仓口单”,送交海关办理;其四,代办储运提货手续;第五,其他有关的服务。总之,报关行的职责在于方便商户、船家,沟通海关、货主、船户三者之间的联系。船户不经报关行,海关一律不予办关。
  报关行收取的手续费标准由海关统一规定,一般按单次计酬,货主以每单4角手续费付给报关行,每进出港各收一角,其中已税转口及免税的每单2角。关单每份成本费2分,由报关行负担。代办验货手续每单1元。当时,报关物资(即货税)分为三大类计税:其一,免税(如米谷等);其二,从重计税,以重量计税额;其三,从价,按货物价值计税,这是指较贵重的,如药材一类物资。据1843年中英《五港出进口应完税则协定》(英国施加于我国的片面协定税则)规定:“凡进出口货品不能核裁者,则按价值每百两抽银五两”⑥。从此,未经“列强”同意,我国即不能对进出口货物的关税加以调整,有时税金甚至还不能保证“值百抽五”。由此可见,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关税大权实际上操纵在帝国主义手中。而船钞、征收标准在清代是按船只大小征收。鸦片战争后按吨位征收,计每吨输银五钱。以上货税船钞系由海关收取。
  代客储运、提货的手续费,也视货物的多寡和搬卸难易面议(大致也值百抽五),搬卸难度大的如易碎件、过长的(如杉木),则值百抽七点五。当然,上述手续费标准,也常因同行的竞争而波动。资金雄厚的大行,有时为了招徕商户,压低手续费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漳属各地船务报关行概况
  船务报关行开设于有关口的县份,如石码镇、石美城(今石美)、漳州市区和浦南镇(时间较短)、东山城关等地,且大多由“船头行”演化而来。
  (1)石码船务报关行
  石码船务报关行就是由船头行沿变的。自康熙年间,石码设口后,外贸运输蓬勃发展,以承揽海运业务和服务的船头行相继开设。当时,“有曾连生经营的五美行、义记行,曾开福经营的裕孚行,陈茂坤经营的义发行,张义经营的协泉行等家竟相招揽生意,专营介绍船号,办理托运业务,甚至兼作货栈,自造船只”⑦。
  随着石码常关的设立,进出口海关手续日趋正规化和国际化,填报关单一律改用英文书写。至此,原来的船头行已不适应新情况的要求,于是,这些船头行或停业,或改为专营内埠各港的业 务,或招揽各种熟悉海关业务,懂得英语者改办船务报关行。
  最早在石码出现的报关行当推郭明朝的远来号报关行,该行开设于19世纪60年代石码常关时期,址在锡鞍码头(今锦江道糕饼厂边),有职员5人。
  20世纪20—30年代,石码又相继办起4家报关行,实力最雄厚的是蓝星六在虾米巷创办的联长号报关行,有职员6—7人,该行于抗战期间在漳州市区设有分行联达号(址在今汀观道32号)和利商号(址在今汀观道41号)。此外,还有王乐在大马头口(酱油厂边)父子3人开办的安和记报关行,高树根等6人在大马头口(现县土产公司)开办的通江号报关行。最迟者于抗战初期由思文、矮仔溪、连枝、吴古池等6人合股经营的永安号报关行,址在今锦江道旧海关边(俗称饷馆前)。以上共计5家,除王乐系户办外,余均为合股经
  营,伙计月薪10元。
  抗战后,业务凋敝,竟争激烈。1940年,上述五家报关行经协议合并为一家,名为“合益报关行”,址在安和记行。然而,由于抗战期间海运封锁,尽管石码有“海上交通船”来往于厦门沦陷区,但申办出口手续改由驻军管理,因而手续费锐减,加上合营后管理不善,合益报关行不到一年即行解散。联长号老板因事被捕,其余三家各自复业,1942年,永安行迁至漳州浦南镇继续营业。另外,在“合益行”合办营业的同时,还有由海关巡役黄宪成在今锦江道旧海关边开设的群成号报关行开业。
  抗战胜利后,海上贸易恢复,各埠及外洋来码船只激增,报关行除以上各号照常营业外,又有新开办的漳泉行(老板黄宪成)、航顺行(老板高受恩)等三、四家。但规模较小,经营时间也短。1949年石码海关撤消,各报关行也就此停业。⑧
  (2)石美船务报关行
  民国二年(1913年),石美增设海关分支机构,由海关在其关址旁网头尾设立报关行(址在今网头尾——蘑菇房)。由福州人陈甲祺担任行长。该行经营至抗战后石美海关停办而关闭。⑨
  (3)漳州市区的船务报关行
  抗战期间,厦门海关一度在漳州汀观道33号设立分支机构。于是,漳州市区的船务报关行因而兴起,其行户先后共有9家,均座落在新桥头北岸汀观道的漳州海关左右,成一字毗连。
  为彻底弄清漳州市区报关行的情况,笔者特地走访了曾在报关行中工作过的几个知情者⑩,现据其口述整理如下:
  联达行:址在现汀观道32号,老板蓝菜舍(即蓝星六)。股东有戴秀彬、阮振万、吴仔鑫、吴绸、冯永聪等,有伙计10余人,为漳州报关行中实力最雄厚者。伙计月薪最高可达银元20多元。(其时1元可买米3斗计45公斤)
  利商行:址在现汀观道41号,属石码联长号驻漳分理机构。老板人称“豆粒仔”,姓名待查。伙计约5人。
  永年行:址于现汀观道45号,老板王松年,伙计约5人。
  捷敏行:址在现汀观道47号,由永年号拆股分出,由王井海等人重新合股开办,伙计4—5人。永兴行:址在现汀观道49号,由股东阮振万等人经营。惠通行:址在现汀观道46号,老板系惠安人颜水金,有伙计
  6—7人。
  商民行:址在汀观道44号,老板陈毓光,陈为漳州军统一头目:“汀漳通讯社”、《大刀报》社长,这是当时漳州市区唯一的一家国民党人员创办的船务报关行。有伙计10余人。该行于抗战后在浦南派驻分行。
  此外,还有航昌行等号,规模较小。这些报关行,除商民行外,均为合股经营性质,股金每股百元左右。因为行址彼此毗
  邻,竟争十分激烈,小本经营者往往遭淘汰,也有因内部矛盾而拆股重立旗号者如捷敏号等。
  (4)浦南镇船务报关行
  抗战后期,因石码交通船的影响,位于九龙江北溪下游的浦南镇水运日趋繁盛。华安、漳平等地的杉竹、闽西内陆的纸品,沿江各地的水果、红糖等土产品,都需经由此处转北溪出口,浦南纸品行、杉炭行、米谷行、糖行纷纷设立。因此,1942年在浦南设立海关分支机构。其时,小小的浦南镇,报关行则有3家,即永安号报关行,系由石码永安号派驻,老板吴古池,伙计3人;永川号报关行,老板吴绸,伙计2人;商民报关行,人员2人,系由漳州市区商民报关行派驻。不久因生意不佳,商民报关行撤销,永安、永川二家合并营业,址在浦南直街临街处。1945年,随着抗战胜利和市区海关、浦南海关的撤销,这些抗战期间兴起的各号报关行也停止营业。
  (5)东山船务报关行
  东山的船务报关行和石码一样,其前身也是船头行,海关开设后转为报关行的。全部集中在铜陵镇打铁街一带。
  由东山海关创办的东山报关行,址在今铜陵镇打铁街597号,行长黄振国,伙计3人。
  最早由船头行转向报关行的是宝泰号报关行,老板马添筹,伙计2人,址在铜陵镇后街。其次是义和号报关行,址在打铁街,老板陈朝昌,伙计5人。其中实力最大的是和丰号报关行,址在打铁街,系由云霄豪富方志贤开办,有伙计7—8人。此外还有远大号报关行,址在今西门兜,老板蔡树铭,伙计4个。鼎盛号报关行,址在后街,老板游美筒,伙计3—4人。胜记号报关行,址在打铁街,老板杨尊五,伙计3—4人。福成号报关行,址在打铁街,为李济川户办。利昌号报关行,址在打铁街,由高联魁等人合股开办。
  除公办的报关行外,东山船务报关行与本市各口岸同行有其不同的特点:这些报关行一般都兼商行,经营批发水果、五谷等土特产品和水运业务,本地称之为“南北行”。大多还拥有货船,如福成号就有福安、福星两艘货船。宝泰号还拥有客轮捷安号,每逢星期三、六载客川走厦门。⑪
  东山船务报关行和石码报关行都在1949年海关撤销后停业。
  综观漳州各口岸报关行,除石码外,基本上每处均有一个海关经营的报关行。除个别为户办外,大多为合股经营。有不少报关行为节省开支,提高效益,伙计又是股东。经营报关行的多是熟悉水运业务的船户或船员,或是曾在海关机构中供过职的人员,他们既有航运知识,又谙熟海关税则。他们多以优质服务、信誉、低廉手续费取信于商家船户,在激烈的竞争中顽强经营。当然,其中有由于内部管理和矛盾等原因散伙和拆股的,也有由于生意不佳而合并的,也有由于经营不善而倒闭的。
  石码、东山两地的报关行因为靠海,故这里的报关行系由船头行转化而来,历史悠久。东山报关行还具有运载能力。集报关、商贸、海运三者于一体,是漳州各地报关行业中最具特色的、经营最好的报关行。
  这些报关行业,在沟通海关和商户之间的联系、促进海运和外贸事业、调节城乡商品的流通、繁荣社会经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注:
  ①海关学会1988年《论文集》第235页
  ②郑兆麟《石码海关考》
  ③《清实录》卷29
  ④《龙海风物》1987年版“角美侨乡话今昔”
  ⑤1937年10月12日《厦门海关监督及税务司报告》
  ⑥海关总署的《海关业务教材》第133页⑦《龙海风物》1987年版“龙海与台湾渊源关系”
  ⑧⑨⑩⑪文中的石码、石美、漳州市区、浦南、东山等地报关行史实,系由当地的知情者或当年亲身在报关工作的人士提供,他们分别是:石码镇退休船员郭玉章,当年永安号报关行股东吴古池;石美镇老居民黄大丁、黄亚山;漳州芗城区退休街道干部,当年永兴号报关行老板阮振万之要张水微,当年捷敏号伙计许文笔;东山图书馆馆长陈汉波,县政协、水产公司退休干部许为金、陈怀等同志,谨此致谢。

知识出处

相关人物

何池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