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开展技术革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933
颗粒名称: 大力开展技术革新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3
页码: 133-135
摘要: 龙溪、海澄两县,地处九龙江下游两岸,地势平坦,交通较为便利,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很多。但由于蓄水设备少,上游水土流失,下游河渠淤塞,易旱易涝。人口虽多,然分布不均,平原人多地少,不够耕作;山区、滨海人少地多,耕作粗放,因而产量悬殊很大。认真贯彻执行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所提出的水、肥、土、种、密、保、工、管“八字宪法”,充分发挥组织起来的集体优越性。两县在依靠和发挥集体优越性,贯彻落实千斤县的增产措施方面,突出抓好以下几条:
关键词: 龙溪县 海澄县 技术革新

内容

龙溪、海澄两县,地处九龙江下游两岸,地势平坦,交通较为便利,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很多。但由于蓄水设备少,上游水土流失,下游河渠淤塞,易旱易涝。人口虽多,然分布不均,平原人多地少,不够耕作;山区、滨海人少地多,耕作粗放,因而产量悬殊很大。土地改革后,发展互助合作,完成农业合作化后,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科学种田和农业现代化都有了很大的进展。认真贯彻执行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所提出的水、肥、土、种、密、保、工、管“八字宪法”,充分发挥组织起来的集体优越性。两县在依靠和发挥集体优越性,贯彻落实千斤县的增产措施方面,突出抓好以下几条:
  一、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龙溪县从1955年12月中旬开始,至1956年3月中旬,日出劳力2万多,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土法上马、多快好省地投入冬修水利运动,总共突击完成大中小型水利789处,超过原计划的92.35%,受益面积达14万多亩,增产粮食3500多万斤。全县有8万多亩地消灭旱灾,使3万多亩免除了水灾,有20万亩基本上实现合理灌溉。埔尾区做到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行动、统一验收,苦战一冬春修好江东水利工程,引九龙江水灌溉全区的农田,使4.5万亩稻田消除旱咸灾害的双重威胁,早稻总产达1680万斤,比1955年同期增产7.57倍。海澄县在实现合作化的头一年,即兴修水利1030处,有7.33万亩基本消除旱咸灾害。尽管1956年先后遭受过一百多天干旱的威胁,仍然获得了破历史的大丰收。
  二、掀起群众性的积肥造肥运动。龙溪县贯彻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宣传后,提出了要实现千斤县的宏大目标,各级党组织放手发动群众大积农家肥,大抓改良土壤。各乡农业生产社纷纷赶在大年初三即掀起大积肥运动。通过广辟肥源,做到“猪有圈、牛有棚、靠山割绿肥、靠海挖河泥、平原积塘土,家家户户大造颗粒肥”,加上麦杆稻草回田共折水肥(即人畜粪便)1437万担、超过全年计划的16.6%。海澄县开展“千堆万担”、“千船万载”的群众性大积肥运动,平均每亩稻田备足各种原肥300担作基肥,比往年增加了一倍左右。基本上达到不插白水秧的要求。
  三、大面积推广优良品种。两县历来水稻品种甚多,以往早季多采用青留种,因生长期较长,而又不耐肥、极易倒伏,抗病能力亦差,以致每年都有20%的白穗率,严重的竟达80%,甚至颗粒无收。稻热病也很严重,每年即因病虫害受灾的面积在4%以上,以致产量极不稳定,高产困难。南特号稻种,表现耐肥、抗病力强,成熟期早、穗长粒饱、增产显著等特点。1956年全县推广近20万亩,占早稻总面积的89%。通过试验——多点实验——典型示范——大面积推广,广大群众在实践中逐渐熟悉和掌握了“南特号”品种的特性,并且创造出了新的丰产纪录。颜厝乡宅前村1955年早稻平均亩产仅400斤,推广南特号后收成到700斤。榜山高级社有3.07亩,亩产达1080斤,创历史最高纪录。晚稻品种更为复杂,多达75种,选育良种成为了取得大幅度增产增收的重要课题。海澄县从晚稻小穗青骨品种中选育大穗青骨良种,亩增百斤粮食,新品种被选赴北京全国农展会展出。黎明高级社由于早季推广南特号,晚季推广大穗青骨良种和进行一系列的技术改革取得成功,全社7000多亩水田,平均亩产实现1455斤。社长黄海澄出席全国劳模会,到大会上介绍水稻大面积丰产经验,被誉为高产红旗。
  四、建立技术传授推广网络,大力推行以密植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改革。适当密植能充分利用土地,增加单位面积株数、穗数和粒数。然而这一先进的栽培技术措施开始推行时,群众顾虑重重,难以接受。1953年开始着手搞试验,获得显著的增产效果。海澄县即组织观摩学习,先后举办三期的农业技术训练班,培训农业技术员794人,农具手333人。同时,在基点乡建立农业技术传授站,以乡、社为单位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网,根据不同的农事季节,进行以适当密植为中心的交流先进经验和传授技术活动。全县有88%早稻面积实行8×8寸密植,夏收时还组织田间验收,实地试割过秤,证实了适当密植的改革措施确能增产增收。秋季插秧,密植面积推广达到95%以上。龙溪县多次组织观摩评比,靠山地区习惯于走垅插法,既稀且深,就大力推广平原地区的“四目相对”倒退插法,在过去株行距8至11寸的基础上,普遍缩短为7至8寸见方。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
  五、依靠和发挥集体组织的优势,开展协作抗击自然灾害袭击。1956年,不仅经历了战胜百日干旱的严重考验,还依靠集体力量的强大优势,多次组织开展防治二代三化螟的围歼战,组织抗洪抢险、排涝洗苗,组织抗击8级台风对晚稻扬花期的袭击,千方百计保粮保到丰收粮入仓。

知识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