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码港位于九龙江下游,自明、清以来已形成“闽南三角地区”水陆运枢纽的地位,是关连漳州平原及沿海一带和九龙江上游北、西、南三溪流域(华安、长泰、南靖、平和一带)物产丰富区域的货物吞吐口岸。建国后于1960年设龙海县人民政府于石码,建新的水运码头。
石码港于1981年5月8日作建国后第一次(是龙溪地区第三次)与香港通航,由龙海县轮船公司的龙航18号轮运载轻工产品及蔬菜等输港。但在1984年以前,石码港在外贸上的作用尚未充份发挥,这是由于当时龙溪地区的大部份产品还没有自营出口权,尤其是一些由省统一经营的商品如柑桔、蘑菇罐头,要由厦门粮油食品进出口支公司安排,不能就近出口。
可是随着进出口物资的增加,厦门口岸货物积压的情况日益严重,漳州出口货物在厦门逢到排载困难问题。如1984年,漳州市(芗城区)外贸公司在蘑菇生产发展的情况下,估计蘑菇罐头将会超产,事先请厦门口岸公司到漳州衔接生产计划,落实罐型,也请厦门口岸公司提前指明罐型方向,使罐头厂吃下“定心丸”安心生产,到罐头调运高峰期,厦门码头仓库出现无法容纳问题,来电通知停运10天。按当时一天发运量为120—150吨,停运10天就是1200—15000吨的压仓,严重影响工厂资金周转。后经罐头厂与厦门口岸仓库举行一次座谈会,得到仓管员支持,采取加高堆放办法,才得每天继续调运80吨,完成调运工作。
1984年以后,石码港才发挥了重作用。1987年石码箭道埕新建1座货运码头,可同时停靠两艘200吨位的货轮,年吞吐量12万吨左右。龙海县轮船公司设于石码,有承担外贸运输的船舶10艘,总吨位1236吨,川走于石码与香港之间。1986年8月,厦门海关在石码设办事处,负责验放。1988年起,深化外贸改革,随着市、县扩大自营出口权限,大量的产品就近出口,石码市成为漳州外贸主要起运点。漳州城区的轻工、化工、五金机械、罐头食品、塑料拖鞋,龙海县的包装纸、锡箔、咸蛋、草砖、木家俱,长泰县的糖姜、冬瓜糖、桂圆肉,南靖县的银耳、蜂蜜等,大量从石码出口。运载出口量月有增加,至1989年更为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