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外贸港口的恢复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924
颗粒名称: 漳州外贸港口的恢复与发展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7
页码: 123-129
摘要: 漳州地区海岸线长达682公里,历史上有不少良港曾开辟为对外贸易口岸。明朝时海澄月港外贸船舶云集,闻名一时。清代以至民国时期,石码、旧镇、东山、下寨、宫口等口岸都是对港台贸易口岸,货物进出便利,在对外贸易上发挥良好作用。解放后由于种种原因,上述口岸都处于封闭状态,因此,漳州从海上运输的进出口货物在1980年以前大部分从厦门、福州两口岸,一小部份从广东汕头出口,既增加运费,也耽误时间,大大影响漳州外贸业务的开展。为配合进出口贸易业务的开展,中国银行通知漳州支行自1980年8月1日起经办对外业务。可是随着进出口物资的增加,厦门口岸货物积压的情况日益严重,漳州出口货物在厦门逢到排载困难问题。
关键词: 漳州 外贸港 海岸线

内容

漳州地区海岸线长达682公里,历史上有不少良港曾开辟为对外贸易口岸。明朝时海澄月港外贸船舶云集,闻名一时。清代以至民国时期,石码、旧镇、东山、下寨、宫口等口岸都是对港台贸易口岸,货物进出便利,在对外贸易上发挥良好作用。解放后由于种种原因,上述口岸都处于封闭状态,因此,漳州从海上运输的进出口货物在1980年以前大部分从厦门、福州两口岸,一小部份从广东汕头出口,既增加运费,也耽误时间,大大影响漳州外贸业务的开展。
  1979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漳州进出口业务与日俱增,福厦两港货物积压严重,出口货物往往不能如期交货,对外贸造成不利影响。如龙海县1980年草织品要大量出口,厦门口岸承担不了,福州马尾港也解决不了,结果龙海县外贸公司只好两次派人跑汕头口岸,几经要求,才出运稻草砖500件。后又到泉州后渚港发运圆席垫1700包。口岸排载急如风火,错过机会便要落空。龙海县外贸公司只好租调县内10多个单位和省、地区外贸车队的汽车220多辆次,赶装赶运,才赶上船期。
  1979年中央赋于广东、福建两省实施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50号文件下达,中共福建省委已经同意本地区开设口岸,开辟石码、海门、旧镇、东山、下寨、宫口6个起运点,这对漳州外贸事业是一大福音,但是当时港口设施尚未具备,航运船只还缺乏,海关及商品检验机构也未配套。为准备接办口岸工作,龙溪地区外贸局于1980年举办出口业务训练班,先后培训业务人员近百名,到厦门口岸学习、实践近三个月,边学习边移接部份出口业务。5月下旬开始筹备出口商品展览,7月间展出各种出口商品1945种6043件。在展出中,不少客商要求签订合同,订购展出的商品。一年中地区外贸部门共接待国外和港澳客商200多人,不少客商要求通过正常贸易或补偿贸易订购机砖、红地砖、竹木板砖、瓷土、黑粘土、石英砂、花岗岩及其他土特产。一旦港口通航,这些笨重的产品可就地出口,方便得多。
  为配合进出口贸易业务的开展,中国银行通知漳州支行自1980年8月1日起经办对外业务。厦门海关多次到本地区研究磋商,认为东山解放前曾设海关,决定筹备恢复东山海关,以便就地报关和检验。后来,随着外贸发展与口岸的设立,东山、石码、旧镇、漳州次第成立海关。
  1980年12月13日,诏安宫口港为建国后第1次与香港通航。1981年2月,东山港也与香港通航。1981年5月,石码港作本地区建国后第3次与香港通航。1984年元月,龙溪地区粮油食品进出口支公司接收厦门粮油食品进出口支公司驻下寨中转部,建立转运站。1984年旧镇建造200吨级泊位码头,宣布为台船停靠点,並与香港通航。1987年石码新建200吨级两个泊位码头。1988年东山港新建5000吨级二泊位外贸码头。本地区各港与香港的通航循序进展,与台湾实际上也有了通航通商。香港是国际性商港,是内地货物输往国外的中转站,本地区自从开辟了与香港的直接航线后,不但本地区物产能就近出口,进口物资能直接到达,並且本地区口岸还承担了龙岩地区和赣南、湘南部份地区部份货物的进出口,外贸业务迅速发展。
  以下按港口启用先后略谈本地区外贸各港的通航经过。
  宫口港
  1980年12月13日由厦门航运公司204号轮装载本地区所产蚊香、瓷砖、羽毛球等,货物共150吨,作建国后本地区第一次与香港直接通航。下午2时,轮船升火待发,隆重的首航仪式在宫口举行。厦门海关、检疫、商检等部门代表及龙溪行署姚金孝副专员等领导前来参加。
  这是一次试航,有关部门事先对本地区6个起运点进行调查研究,选中宫口港,因为400吨以下船只可直接在该港码头停靠,便于装货,且有内贸仓库可临时借用,公路运输也很利便。试航结果表明,宫口港具备与香港通航的条件。但在经济上並不合算,因为所载都是漳州城区的产品蚊香和瓷砖、羽毛球等,漳州至厦门公路只79公里,而至宫口有153公里,多支了一倍的陆运费,加上宫口尚无联检机构,人员往来多支费用。试航得出的结论是:漳州市区以及长泰、华安、南靖、平和等县,特别是沿海县份龙海、漳浦、东山都可以选择自己较为便捷的港口,制造条件,就近出口。
  东山港
  1981年2月,有悠久外贸历史的东山港为本地区建国后第二次与香港直接通航。
  在此之前,东山县的主要出口产品绳缆须陆运福州或厦门、汕头出口。遍布东山海滩的石英沙都因转口运输运费增加无法出口。当时东山水产码头和海军码头均可停靠3000吨位的船只,航运码头可停靠500—1000吨位的船只,直到这次首航装载了大蒜、大葱、红机砖等土特产和石英沙出口后,东山港才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
  东山海关于1984年4月成立,负责东山、宫口、下寨4个起运点及六鳌海上货物交接点的船舶监管和货物验放任务。
  同时,东山县航运公司开始办理从东山、宫口、下寨3个起运点承载货物输港业务,使浦、云、诏、东4县的土特产、畜、禽可以就近出口。1984年10月起调整运价,以人民币计收,按货物体积分级,3个起运点同价,货主都认为公平合理。
  东山地处闽粤交界,其海域为全省航行港澳船泊所必经。福建省政府鉴于活鲜水产品出口价值高、批量少,次数频繁,为支持沿海各市县向港澳出口活鲜水产品,简化手续,保证及时出口,提高经济效益,决定发挥东山口岸机构的作用,于1985年6月发出通知,规定:出口港澳的活鲜水产品在起运地可免予监装,统一在东山口岸办理联检手续。中外合营的捕捞、养殖水产品企业,如因履行合同需随船进口用于发展捕捞、养殖生产的器械设备、材料等,可提前向海关申报,进口物件在东山联检后加关封,到港点再由海关派人监卸。
  1988年初,漳州市及东山县两级政府投资200多万元用于改善东山口岸检查、检验部门的设施。並投资3200万元在东山建成一座5000吨级二泊位新码头,东山港的吞吐能力大大提高,1988年初,承担31万多吨石英沙输港任务,用80多天时间就完成第一批沙12300吨的装运。
  石码港
  石码港位于九龙江下游,自明、清以来已形成“闽南三角地区”水陆运枢纽的地位,是关连漳州平原及沿海一带和九龙江上游北、西、南三溪流域(华安、长泰、南靖、平和一带)物产丰富区域的货物吞吐口岸。建国后于1960年设龙海县人民政府于石码,建新的水运码头。
  石码港于1981年5月8日作建国后第一次(是龙溪地区第三次)与香港通航,由龙海县轮船公司的龙航18号轮运载轻工产品及蔬菜等输港。但在1984年以前,石码港在外贸上的作用尚未充份发挥,这是由于当时龙溪地区的大部份产品还没有自营出口权,尤其是一些由省统一经营的商品如柑桔、蘑菇罐头,要由厦门粮油食品进出口支公司安排,不能就近出口。
  可是随着进出口物资的增加,厦门口岸货物积压的情况日益严重,漳州出口货物在厦门逢到排载困难问题。如1984年,漳州市(芗城区)外贸公司在蘑菇生产发展的情况下,估计蘑菇罐头将会超产,事先请厦门口岸公司到漳州衔接生产计划,落实罐型,也请厦门口岸公司提前指明罐型方向,使罐头厂吃下“定心丸”安心生产,到罐头调运高峰期,厦门码头仓库出现无法容纳问题,来电通知停运10天。按当时一天发运量为120—150吨,停运10天就是1200—15000吨的压仓,严重影响工厂资金周转。后经罐头厂与厦门口岸仓库举行一次座谈会,得到仓管员支持,采取加高堆放办法,才得每天继续调运80吨,完成调运工作。
  1984年以后,石码港才发挥了重作用。1987年石码箭道埕新建1座货运码头,可同时停靠两艘200吨位的货轮,年吞吐量12万吨左右。龙海县轮船公司设于石码,有承担外贸运输的船舶10艘,总吨位1236吨,川走于石码与香港之间。1986年8月,厦门海关在石码设办事处,负责验放。1988年起,深化外贸改革,随着市、县扩大自营出口权限,大量的产品就近出口,石码市成为漳州外贸主要起运点。漳州城区的轻工、化工、五金机械、罐头食品、塑料拖鞋,龙海县的包装纸、锡箔、咸蛋、草砖、木家俱,长泰县的糖姜、冬瓜糖、桂圆肉,南靖县的银耳、蜂蜜等,大量从石码出口。运载出口量月有增加,至1989年更为繁盛。
  下寨港
  下寨港位于东山湾湾顶,漳浦县沙西乡下埔村境内,云霄漳江入海口左岸。清末民初因地较偏僻,曾是从香港(英占)、台湾(日占)走私输入鸦片、白糖、洋货的偷卸点之一。建国后,1955年建成1座长121.4米,宽4米的300吨泊位木栈桥,开始负担漳浦、云霄等县货物运输任务。1956年厦门粮油食品进出口支公司在下寨设中转部,将内地的生猪、活家禽集中到下寨,再由厦门去香港的货轮中途折入装运,到香港赶早市出售。1980年初,经龙溪行署报省批准,着手建设下寨港码头,地县联合成立指挥部组织施工,历时3年,建成1座有机械装卸设备的500吨级二泊位钢筋混凝土码头,1983年元旦交付使用。漳浦、云霄一带货物从下寨输港,不但省车船运费,而且有利于禽、畜、果、菜的保活保鲜。
  龙溪地区有外贸出口自营权后,省外贸总公司与龙溪地区及厦门粮油食品进出口支公司协商,决定自1984年1月1日起,原由厦门粮油食品进出口支公司使用和管理的下寨中转部移交给龙溪粮油食品进出口支公司(现称漳州市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使用和管理,改称下寨转运站。因龙海、长泰两县邻近厦门,该两县生猪仍暂由厦门粮油食品进出口支公司经营出口。
  旧镇港
  旧镇港自清末至民国已是重要通商口岸,“五行”(旧镇振成、捷发等5大商家)自备帆船(后为汽船、机帆船)北航温州、台州、宁波、上海、天津、东航厦门、台湾,南航汕头、香港。抗战期间海口封锁,海运停顿,建国初未恢复。
  随着外贸的发展和省政府宣布旧镇港为台湾船只停靠点之一,龙溪地区航管站拨款,于1984年在旧镇建成200吨级泊位的第三码头。1986年6月,省长胡平到漳浦县现场办公,决定拨款30万元用于清除旧镇港抗战期间所设石头防锁线,並清浚港道,10月竣工。1987年再疏浚港池,千吨船只可以进出,当年10月,厦门海关在旧镇设立办事处,台船及外贸船只络绎不绝。

知识出处

相关人物

陈侨森
责任者
李林昌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