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陈士标创办诏安涤亚小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920
颗粒名称: 忆陈士标创办诏安涤亚小学
分类号: G639.2
页数: 5
页码: 118-122
摘要: 民国初年,同盟会会员诏安陈士标在其家乡创办涤亚小学,当时我是该校学生,儿时往事,历历在目。人世沧桑,现在我已是86岁的老人,我对这间学校的情况记忆犹深,现特介绍。从中可以窥见一些民国初期闽南地区小学的办学情况。陈士标1879年生于诏安县城东门街,家道小康,童生出身,后就读漳州府中学堂毕业。1913年春节后,报经诏安县知事刘荫榛批准备案,创办诏安县私立涤亚小学校,自任校长。取名“涤亚”,即寓意培养新一代人才,富民强国以洗涤列强欺负东亚病夫的耻辱。当时诏安创办新学堂如雨后春笋,但校名都以“毓奇”、“启蒙”、“达材”、“明宪”、“永垂”等命名,却不及“涤亚”一辞含有深远的意义和抱负。
关键词: 陈士标 诏安涤亚小学 学校

内容

民国初年,同盟会会员诏安陈士标在其家乡创办涤亚小学,当时我是该校学生,儿时往事,历历在目。人世沧桑,现在我已是86岁的老人,我对这间学校的情况记忆犹深,现特介绍。从中可以窥见一些民国初期闽南地区小学的办学情况。
  陈士标1879年(清光绪五年)生于诏安县城东门街,家道小康,童生出身,后就读漳州府中学堂毕业。辛亥革命后,他回乡决心兴办学校,振兴教育,培养人才。
  1913年(民国二年)春节后,报经诏安县知事刘荫榛批准备案,创办诏安县私立涤亚小学校,自任校长。取名“涤亚”,即寓意培养新一代人才,富民强国以洗涤列强欺负东亚病夫的耻辱。当时诏安创办新学堂如雨后春笋,但校名都以“毓奇”、“启蒙”、“达材”、“明宪”、“永垂”等命名,却不及“涤亚”一辞含有深远的意义和抱负。
  校舍
  校址即利用诏安县城东门内后甲社的草庙(即白水寺)改建。初办时因陋就简,后随着学生数增加,规模扩大,逐步发展。草庙原分三进,坐北朝南。陈士标当时24岁,自掏腰包,竭殚心力,艰苦创业。利用大门口一排杉木栏杆,开一栏杆门,门楣上横挂“涤亚小学校”白底黑字校牌。栏杆两侧,东挂“学校重地”,西挂“禁止喧哗”两块方形木牌,牌上各交×五色国旗。
  进门厅(即下厅)隔为3间,中间屏上挂“接应所”牌,屏下置炕床一付,上置茶几,几上放一瓶鲜花及小饮茶具、“水烟吹”、纸煤简。炕床前放一痰孟。两旁放福州漆几背椅各一付,中屏挂一幅彩色山水画,两边竹节联一对。联为诏安名士徐鹏手书碑体字:“人才胜百宝”、“知识重千金”。左边一间为校长室,门上书“陶人才”,右边一间为教员室,门上书“尽天职”。
  中厅为教师办公室,厅中置一张鹅蛋形桌,桌上放置《辞源》、《康熙字典》,教授课本、摇铃、教鞭以及文房四宝等。格屏上挂吊钟、寒暑表、点名簿、学生成绩簿等。东西格屏下各置一张长背椅供教师坐。
  教室则设在上厅。中间排列3排18付两屉课桌及靠背课椅和一架风琴。四周壁上挂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及历代简表等,还安放一张旧式玻璃橱;内放置学生成绩。西边隔一间小室,置一长桌二长椅,供学生自修。夜间两位学生在这里寄宿。
  小天井石墩上种植兰花、菊花等盆景。
  东西两廊布置为学生休憩所,中置长方桌及两排长背椅。暑天备有开水供应学生饮用。壁上挂有彩色动植物图。庙前东隅一片旷地辟为操场。场上有一个古井,一株老榕树,绿荫宜人。庙东及庙后一片草地则沿老城垣围砌成花圃,旁盖一间厕所。花圃广植各种花木,由校医黄崇火兼管。经过数年精心管理,花红叶绿,芳菲吐艳,俨然一个小园林。主庙壁后还建一个小水塘,塘上架塑一座小“醉翁亭”,塘中养金鱼,上罩铁线网,供师生课余欣尝。
  由于陈士标暨诸同仁办学认真有成绩。1915年春经诏安县知事王福鼎批准在庙东边新建平屋一间,庙后新建平屋大小3间为教室及自修室,学校规模逐渐扩大。
  学校行政
  校长陈士标责任心特强,为办好学校,事必身躬。行政大权独揽。经费收支亲自负责。学校经费除向学生收取学费外,由自己包干。学费标准每人每学期高小生收银元3元,初小生三四年级收2元或2.5元。一二年级优待免费入学。一切开支,如教师薪金、办公费、基建费、购置费以及贫困户学生疾病医药费补贴等均由校长负责。
  教员则聘请志同道合的青年知识分子充任。初办时聘请教师四位,人月薪金仅3元。先后有许淮、薛超、谢文光、沈上清、林观澜、黄廷耀、沈焕文、许秀峰、陈应麟、沈文德等人。
  学校尊崇孔子。陈士标亲书“学而时习”为校训,悬挂在教室门上勉励学生。对教师则以“诲人不倦”为座右铭。在学校上厅正中央“至圣先师孔夫子神位”,每年旧历11月25日孔子诞辰纪念日,校长则率全校师生在厅中举行礼拜仪式。
  民国初年,诏安儿童少年还留着辫子,学校则向家长动员学生改剪短发,并规定学生暑天穿白色寒天穿黑色前胸开钮的服装为制服。
  学校重视学生德智体三育的全面发展。除抓紧教学以促进学习外,还规定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遵守。如打扫学校环境卫生、教室卫生、个人卫生等都建立制度,评比检查。优胜班级和个人,受到表扬和奖励,劣者受到批评。学校规定高年级学生轮流当值日生,手臂缠一红布圈,负责维持秩序、检查卫生和保护校园花木。学校重视礼貌教育,学生在校外路上遇见老师,即须立正行礼,待老师回礼后才走。同学相见也要招呼问好。
  陈士标重视开展体育运动和文娱活动,在私立小学经费困难情况下,多方筹划购置喇叭4支,大铜鼓1个,小铜鼓2个,铜钹1个,训练学生组成小军乐队。体育用品则添置有哑铃30支,木枪20支以及各种皮球等,每天课外活动期间,校园内乐声雄壮,体育场上你追我赶,一片喧腾。每周一、三、五则与城厢耀东学校,二、四、六与明新学校联合会操。有时学生晨读后就在东北城顶与松斋学校进行斗号(吹喇叭)友谊赛。学校规定春秋季节,举行师生远足各一次,以增加农事常识。
  对教师的活动也有重视。一年当中,每逢元旦、国庆、元宵、中秋等节日夜晚,校门口则张灯结采,开展灯谜活动,直至夜深始尽欢而散。
  教学
  民国二年学校初办时,仅设初小一二年,招收学生35名(内女生3名),合为一班,采用复式教学。以后规模渐大,几年后扩充为初高小班齐配。学制初小4年,高小3年。初小2班,高小2班。合计4个班级,学生增至105名。
  课程:初小一、二年级有国文、算术、写字、唱歌、游戏等。初小三、四年级有国文、算术、修身、缀句、书方、图画、手工、唱歌和体操等。高小班设国文、算术(珠算)、读经(《四书》、《五经》)、国语(普通话)、地理、历史、英语、作文、书方、唱歌、手工和体操等。以上各科课本及教授书都采用上海商务印书馆及中华书局编印的,歌谱、图画、手工等科教材自由选购或自编。
  陈士标以小学为基础教育,学生小学基础不好,不能培养成出类拔萃人才。因此,他除注重课堂教学外,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发愤学习,各学科全面发展。经常把各年级学生各科作业成绩,如优良的作文、书法图画等成绩整理张挂在教室示范。定期举行各科作业比赛,公布成绩,特优者用红纸写出班级和个人姓名公布表扬。手工技能科作业,特设一个玻璃镜橱,把学生制造的泥塑模型,刀刻的竹木字画,水采腊型、剪纸等优秀作品,放置橱中陈列,起观摩鼓励作用。为了加强高小班读经课学习,高小学生每天清晨5时必须到校上“晨课”,温读昨天所教国文和〔四书〕〔五经〕,校长亲临指导,然后下课让学生回家吃早餐。寒暑假期间,学校则邀请学生家长来校开座谈会,听取家长意见,改进办学工作。
  民国七年(1918年)7月第一届高小学生毕业。毕业考试极为隆重,诏安县知事包伟亲自来校,国文题目出“三年有成”,由其侍从监考收卷,回县衙后亲自阅卷。这一届经批准出榜揭示,计有毕业生郭絮薰、黄汝淮、郭荫棠、陈鸣琴、郭荫椿、陈士培、陈鸿猷、谢龙光、许维霖、陈若林、李春魁、郑崇敏、肖振声、沈剑波、沈绍发等15名。学校举行毕业典礼、县衙役捧着报条,沿途吹号击鼓到毕业生家中报喜。
  正当涤亚小学办学成绩卓著赢得诏安各界的公认与好评时,陈士标校长却积劳成疾,不幸于1918年农历12月22日逝世,终年39岁,噩耗传出,全校师生以及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都深切悼念这位毕生献身桑梓教育事业的好青年。
  陈士标逝世后,继任校长有许淮、陈椿(改为公立小学)、谢梅年、陈一新等人。到了1927年(民国十六年)秋季,诏安县教育改造委员会,将城关公私立小学校27所合并为6所(城东、城西、城南、城北、南雍、东垣)改为县立小学校。

知识出处

相关人物

陈士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