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龙海华侨中学创建于1955年初,系由爱国爱乡华侨林永木、郭俊年、陈百川、黄珠昌等先生慨然捐资筹办的。同年秋季先开办两个华侨补习中学——龙溪县华侨第一补习中学附设于龙溪第一中学(即现龙海一中),招收高初中一年级新生各一班;华侨第二补习中学设立于东美村,招收初中一年级新生两个班。这两所补习中学都是招收华侨子女和归国侨生为主要对象。翌年这两所补习中学合并,以东美村的第二补习中学为校址,办初中班,将原招收的高中一年级一班归并于龙溪一中。成立董事会,由创办人林永木为名誉董事长,林开德为董事长、黄珠昌等四人为副董事长,陈清泉、郑淑德等三十一人为董事,并根据省政府批准定名为龙溪县华侨中学,按正规全日制普通中学办学。1960年经省政府批准改称龙海县华侨中学。1962年秋增设高中部,成为全日制普通完全中学。为龙海县三所“完中”之一,承担着普通中学的教育任务。
该校初创的十年间是经过艰苦的历程的。在初具规模正要巩固发展时,恰是“文革”十年动乱时期。由于侨务政策遭到破坏,1970年更名为龙海东美中学,董事会被迫停顿,侨资冻结。粉碎“四人帮”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指引下,落实了侨务政策,1979年10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恢复原名——龙海华侨中学。
该校初创时是侨办公助,后转为公办侨助。在这过程中,由于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和支持,爱国侨胞们热心的捐助,以及全校师生员工同心同德,参加义务劳动共同建校,使该校规模得以日益发展。现在已初步完成了学校配套的基建工程,其面积约为6878平方米—
教学大楼(三层楼房、18间教室)、礼堂、图书馆和阅览室(侨胞郭国耀先生捐费扩建)、教师宿舍楼(钱丰盛先生捐资修建)、学生宿舍、厨房等。在教学设备上有实验仪器、标本和图书1.3万多册。侨胞还赠送中文打字机、日产旅行车等。同时,师生利用课余时间修整校园,面积约60亩。开个有300米跑道的运动场,安装长达280米自来水管、砌筑长450米、高1.5米的校墙,开辟有水田和山园近百亩的农场等。这所学校1982年被评为全国侨务工作先进集体。最近由省人民政府授予“乐育英才”的金匾一面,表彰该校董事会为集体捐资人民币五十万元的爱国热心教育的先进单位。
二
在教学工作上,我们采取下列措施:
一、建立一支教师队伍,并在不断的培养中加以扩充和健全:该校初办时,教师骨干从龙溪一中和龙溪师范等校调来,由他们担任教务领导工作或教研组长。由于每学年只能分配一、二名大专毕业生来校任教,同时又安排一些高中毕业生或抽调一些小学优秀教师来校在教学实践中培养——他们在边学边教和边教边学的同时,要求他们教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在教学中提高自己。由于大家有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精神,因而能够刻苦地钻研,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在培养中,不但可以满足本校教学的需要,而且为角美公社新办的一些初中班和农业中学培养和辅导了部分语文和数学科教师。
二、在教学上提出“教书育人”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上应先明确教学任务,遵循教学原则,落实双基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在教学上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时机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在实践中得以巩固和提高:如数学科教师在学校开辟农场时,指导学生在水利、平整土地上,使用仪器测定地面水平,以及直线、平行线和两点间的距离等,把所学的知识,在实际通用中加以巩固。如生物科教师指导学生在农场里参加作物的栽培、病虫害的防治,以及施肥、灌溉等实习工作。地理科教师指导学生对气象等的预测和观察等活动。理化科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农械维修的操作和农药的使用等。
四、该校党支部在大力加强德、智、体、美四育的同时,也重视劳动教育,增强师生劳动观点,养成勤劳习惯,增长劳动技能和知识。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该校学生在课外参与学校基建和农场耕作的劳动。农场在1958—60年间的三年暂时困难中,粮食、蔬菜、花生等的产量都在万斤以上,不但师生粮食从不短缺,而且支援了龙海县多次在该校召开的全县教育会议和全县中学教师学习会参加者的蔬菜、猪肉、花生等的供应。1960年是该校勤工俭学而艰苦创业的一年,也是取得了突出成绩的一年,因而被评为龙海县先进单位,参加全国文教群英会。
五、对学生要求思想进步,刻苦学习,取得优良学习成绩:该校学生来自四方八面,而多数是归侨、侨属的子女,他们年青,思想纯正,热爱祖国,力求上进,取得优良学习成绩。
由于该校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较具体的要求,并从上述种种措施中加以逐步贯彻,因此经过三十年来的历程,已经成为该校校风。
三
该校创办三十多年来,由补习中学扩充为初级中学,最后发展为完全中学,从下列表中的数字可以了解其发展概况:
1986年该校创办三十周年时,全校教职员工近百人,其中公办教师68人,(大学本科者8人、大专毕业者39人、高中毕业者21人),学生总数1411人,其中华侨子女、侨眷和侨属子女占85%。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人才近3000人,1977年以来为大专院校输送合格学生391人。在省、市、县各级举办的学科比赛中,近年来获得一、二、三等奖者达80多人次。1983年中考,列为龙海县第三名。1987年高考居本县第二名,1989年高考合格率居全县11所“完中”的第三名。学生林俊辉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获得三等奖,为本市第一名,毕业生升入大专院校者,有的正在攻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如林跃河(厦门大学化学系)、沈育芬(福州师大生物系)、林文秋(南京冶金学院)、陈跃进(厦大经济系)等。部分毕业生在香港和省内从事于实业发展和侨务工作;郭国耀(香港照耀行有限公司、照耀宝石有限公司总经理、漳州龙耀机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源珍(漳州龙耀机器有限公司副经理);林绍夫(香港怡光实业有限公司经理);杨西宁(香港漳属同乡会常务董事兼福利)。大部分毕业生在省、市、县各部门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