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40年来,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变化巨大。旅居国外的华侨(含归侨及侨属)热爱祖国和家乡的优良传统,更为焕发、慨然为家乡捐资助学。通过多种形式,创办和协办全市96所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并多方面充实教书育人的设备,改善办学条件,为巩固和发展基础教育,建设桑梓,造福后代,做出显著的成绩,表现爱国爱乡的赤诚之心,受到党、政当局的表彰和奖励,赢得城乡群众的称赞。
根据1949年10月至1988年12月的统计,全市华侨捐资助学的金额达654.88万元,其中1979年以后的10年间,达491.23万元。1989年受到省人民政府表彰7个社团和个人,其中荣获金质奖章与“乐育英才”光荣匾的有龙海县华侨中学校董会和诏安县侨胞许先生;荣获银质奖章与“乐育英才”光荣匾的有漳州市华侨中学、南靖县曲江中学、华安县南海中学、漳浦县湖西华侨中学等四校校董会和漳浦县侨胞兰赞绪先生等。
称誉侨乡的龙海县侨胞热心教育事业,捐资助学事迹,广为传扬。侨办、侨建、侨助幼儿园、中小学27校(园),近40年来捐资助学金额达166.07万元,名列全市榜首。菲律宾华侨曹家秀平先生从1979年至1983年三度返回家乡,先后捐资15万元,并得到县人民政府的关怀和支持,在家乡石码镇共建龙海县华侨幼儿园配套楼屋园舍1157平方米,纳入县教育部门办的有正常的全日、半日寄宿制的班级,入园幼儿600多人,成为县实验幼儿园。先后被评为省三八红旗单位,省、市卫生保健先进单位,县精神文明单位。
根据1950年至1985年统计,龙海县侨胞林开德、郭其超等89位侨胞给家乡流传、安山、岗洲、锦宅等19所小学捐资助学18.98万元,扩建教室为主的校舍49间,为这些学校实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椅”的“一无两有”尽了一臂之力。富有侨胞捐资助学优良传统的角美镇东美杨厝村,在清朝末年就由侨胞杨在田先生集资在村里创办碧湖小学,历经停办、复办的沧桑,新中国建立后,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随着社会主义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形势,并尊重侨胞的意愿,1953年将该校收为公办,仍保留原校名,以志念侨胞创校业绩。1965年,旅居外国的侨胞欣悉故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取得小学教育普及与提高的好成绩并开设初中班,特地从国外捐资1万元为学校扩建3间教室;1978年又捐资0.5万元,为学校增添教学设备。榜山乡福河小学是旅居印尼侨胞郑田岸先生早年独资兴建的。1956年郑先生回乡探亲,看到自家创办的学校办得有成绩、有特色,则捐资扩建2间教室。翌年,郑田岸先生逝世,其子郑福源遵嘱继承遗志,继续捐资办学。由于遭受“文革”动乱的影响,学校难以续办,才由政府接办。
荣获省人民政府金质奖章的龙海县华侨中学校董会,就是以角美镇东美村为主的几十位捐资兴学的华侨组成。1955年,在创办初中补习班的基础上,由林水木、郭俊丰、陈百川、林开德等侨胞发起创办为华侨中学。学校面向侨生、侨属子女招生,并招收当地群众子女入学,深受侨属和群众的爱戴,学校规模由创办时的初中班发展为初级中学,升格为完全中学,办学成绩显著,1960年被评为县教育先进单位,出席专区、省和全国文教群英会。从1955年至1983年华侨集体先后捐资52.09万元,为华侨中学建成教学楼、办公厅、师生宿舍、厨房、膳厅以及体育场所等初具规模的校园。1984年至1987年,侨胞郭其超、黄炳坤、郭国耀等先生又捐资扩建校舍和增添教学设备。全校基建面积达6581平方米,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的华侨中学,1989年拥有高初中20个班级,学生1210名。
建国40多年来,诏安县侨胞发扬热心办学优良传统,多方面、多形式地捐资助学。早在1958年以许秀峰先生为主集资创办过诏安县华侨中学。特别是1979年祖国实行改革开放方针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侨胞捐资助学的积极性更高。另一位侨胞许先生从1983年至1986年先后给南诏幼儿园、县实验小学、诏安一中等6所学校兴建毓英楼和致知楼等教学楼与电化教学楼,图书室、阅览厅等校舍以及创设教育基金、增添教学仪器等等,捐资61.52万元。为我市目前捐资助学最多的一位爱国华侨,荣获省人民政府授给金质奖章和“乐育英才”光荣匾的奖赏。1986年,旅居国外华侨沈桂阳先生等40多位侨胞,捐资42.5万元,修建沈公书院,扩建规范教学楼为县实验幼儿园的园舍,修建面积达848平方米。诏安侨胞在为实现小学“一无两有”、普及小学教育的进程中,对家乡捐资助学还有甲洲、田厝、霞河、田中央、东门、玉楼等小学,加快改善办学条件的实施。
荣获省人民政府银质奖章的漳州市华侨中学校董会,于1958年在原华侨小学附设初中补习班的基础上,获准创办全日制初级中学。校董会魏静霞、康良材、黄长秋、林开德等热心教育事业的侨胞捐资捐物达59.4万元,并在市人民政府拨专款协助下,先后建筑侨光楼、彩云楼等教学楼、教学试验楼和相应的配套校舍与教学设备以及生活设施,为漳州市区实施初中教育,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
漳浦县在华侨捐资助学的史册上,记载着杨纯美先生抗日战争前兴办纯美中学的耀人篇章。1957年至1986年,旅居印尼的漳浦华侨兰彰传、兰天龙等50多人先后捐资31.1万元创办湖西华侨中学,并得到县、镇人民政府的关怀和支持,目前已建成配套校舍面积2402平方米,几年来,侨胞继续捐建学校图书馆楼,扩大开展第二课堂场所,俾受师生赞扬。
1986年建成的漳浦县和坑中学,拥有2545平方米的成套校舍,是华侨兰赞绪先生捐资30.09万元兴建的学校。校舍落成的庆典会上,漳州市和漳浦县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领导干部专程前来向回乡的兰先生表示祝贺并赠送“捐资助学,造福桑梓”的锦旗。
荣获省人民政府授给银质奖章的南靖县曲江华侨中学校董会,是1956年由曲江侨村的侨胞张荣汀、张顺畴、张庆类等人集资兴建的。嗣后,由旅居印尼、泰国、缅甸的张欣宏、张奕聚、张汉书、张彩锦诸多侨胞捐资捐物,先后达30.87万元,兴建崭新校舍面积1867平方米,为山区实施普及初中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
建立在华安县山区仙都侨村的南海华侨中学,是旅居海外的林文图、曾国靖、黄文生、林金声等先生热心家乡教育事业的创举。从1958年林文图捐资创办南海中学,至1986年,复得侨胞捐资赠物支持学校完善设备,捐资赠物总额30.99万元。在县、乡人民政府的关怀和帮助下,建成初具规模的中学校园。校舍按规范设计,建筑有教学区和生活区的适需校舍以及宽敞的体育运动场。已由初级中学发展为全县农村唯有的一所完全中学,受到省人民政府的表彰和奖励。
东山县从50年代起,华侨捐资助学事迹频传。该县礁头、西埔、下湖、岐下、埕英、古港、樟塘、湖尾、前梧、东山一中等中小学,侨胞都先后捐资扩建校舍,充实设备。1987年,南埔华侨谢福忠捐资10万元,资助家乡小学新建教学综合楼,实现“一无两有”。康美华侨林金顺、林合寿等集体捐资30万元,兴建新办的康美初级中学校舍,谱写侨建中学新史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