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龙溪农校有两种学制:一种是招收初中毕业生肄业3年;一种是招收小学毕业生肄业5年。在学期间,全部亨受助学金待遇。每人月领10元,交伙食费9元。1952年招生方针面向工农兵开门。所招学生多数是工农和城市贫民子弟,其中一部分还是解放后在剿匪、镇反、土改等各种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积极份子或乡干部,他们都是怀着对共产党的深厚感情有志务农的。1953年秋季招生实行单独招生,提前在普通中学招生前举行。报名学生500多名,我们择优录取德知体兼优的学生50多名,录取率10.5∶1,其中有30多名是青年团员,且绝大部分是工农子弟。举行口试时正副校长亲自主持,以其是否爱念农校,有无一辈子献身农业干农村工作的决心和精神而决定取舍。
新学期开始,学生先集训3天,宣布学校常规和教学计划。在集训中了解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学生要求和具体问题,使学校领导和班主任心中有数,能解决的问题即予解决。严格要求学生一定要团结友爱,遵规守纪。这样,开学后很快能转入正轨按进度要求教学。教师和新生质量问题解决后,学校即狠抓教学质量的提高,以保证农校真正能成为培养合格的中等农业人才的摇篮地。当时,农业课没有课本,农科教师日夜搜集资料、参考书藉,结合实际自编教材,而后集体讨论,边教学边修改补充定稿。一到暑假,则到省农业厅和全省兄弟农校教师共同探讨编写教材,力求切合实际。
为了改进教学,政治课小组教师先集体备课,讲课前先在小组中试讲,听取意见,互相启发帮助,上课时也邀请其他学科教师来听课,政治课教师也去听其它学科的课,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书本理论知识贵在和实践结合。农校重视学生的实验和实习工作。学生经常分批到校办农场观摩实习,边学边教。各个专业每学期都有规定的实习项目和时间要求。有时还到专区农业试验站(今市农科所)或其它农场实习。实习期间教师带队辅导。
学校每学期还发动学生对教师的讲课以及实习带队教师等提意见,,校领导综合正确的意见,对教学好的教师表扬,差的帮助分析原因改进,对态度不端正的也给予适当的批评。
由于教学质量较高,学生基本理论知识扎实,且有一定的田间实践经验。1952、1953、1954等三年毕业生,根据国家需要分配到全省各地及东北、广西等省区工作,绝大多数表现良好,深受好评。1982年,龙溪地区进行技术职称评定时,其中200多位农艺师是当年龙溪农校毕业的。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到农业大学深造,如今有的已成为学者专家,挑起重担子。如1956年毕业生李义珍现任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所长。林阿珉任海南大学校长。不少学生毕业后,担任县科委主任、农业局长、农场场长。有的且担任县委书记、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