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校期间,决心以加强领导,团结一致办好农校为己任。经过学习有关文件和调查了解后,放手支持副校长许镇坊的工作,巩固学校已有的基础,充分发挥其办学经验。到校后,为了充实学校各部门人事,增强中层骨干和师资队伍,教务主任陈子义和总务主任兰畏三不动,增派史昭南(厦大毕业、青年团员)和王威萱(厦大毕业、青年团员)分别为教务处和总务处副主任。增设政治辅导处,许镇坊兼主任,和我一起调来的张苏生(党员)、曹淯东(团员)、黄便知(团员)三人为政治辅导员。张苏生兼任学校团总支书记,抓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曹育东兼工会工作和教工团支部书记,抓教职工的政治思想工作。黄便知协助做学生工作,重点抓学校生活管理。梁得胜(部队连长转业,党员)任学校农场场长。各教研组的人事原则上不动,农科由谢成珂(龙岩农校调来的老教师)和刘中柱(协和大学农学院毕业的青年教师、团员)负责。生物组由许鼎钟负责。上述人事安排和副校长研究后,在党团员中酝酿讨论,然后在全校教职员工大会上宣布。我要求教职工要坚守岗位,认真负责,爱护学生,耐心诱导教育;还号召学生自觉尊敬老师,发愤学习,爱护学校,建设学校,共同把农校办好。这些号召获得全校师生员工的一致拥护,落实到行动上。自此校风良好,开创了一个安定团结办好农校的好局面。
这时期的教师,一大部分是原寻源中学接管过来的。大多数是经验丰富的称职老教师,如化学科的林士棱,英语科的陈作述,数学科的黄谢恩,语文科的郑燧,生物科的许鼎钟,体育科的吴汉忠等人,他们对教学都很积极认真。但农业科目的教师,除省里调来陈宇桂、杨国宝、黄景风、金昌康、黄光华等人外,仍不足。我们采取发动教职员推荐的办法解决。只要有人介绍,学历相当,马上派人调查聘请,能上普通课或农业课的都好,来后再进行调整。于是很快地请来何珊珊、王树荃、黄芳远、蔡金炉等一批学有专长的教师。政治课的教师问题,我和许副校长研究,既有现成的政治课本,我们两人都可以兼课,他是暨南大学毕业,我在延安抗日大学学习过,且都有多年革命斗争实践经验,都可胜任。加上张苏生、曹育东、黄便知等政治辅导员也可兼课。这样一来,普通课、农业课和政治课的教师不足问题也就统统解决了。
应该说,五十年代龙溪农校的师资质量是较高的。教师也很积极认真,自编教材,自制教具、集体备课,钻研业务,都取得成绩。许鼎钟的木瓜研究,蒋俊辉的生物切片都成就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