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职工、干部教育于建国后,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从无到有,由小到大,逐步发展,通过教育有效地提高了全体职工、干部的文化素质。
漳州职工教育开始于1950年由工会主办,在广泛开展职工政治教育的基础上,于1951年正式创立了职工业余文化教育。在办学形式上,除以总工会为主创办一所跨行业的地区性的职工业余学校外,还有部分以行业联合办校,更多的是由工厂、企业单位独立创办职工夜校。由于办学形式灵活,能适应职工生产与生活,因此职工入学人数也逐年增加,1951年由一所职工学校3个班级,在学职工215人,1953年增加到6所职工学校28班级,在学职工1106人,到1959年在学职工增至11689人,约占青壮年职工数35%。在教学内容方面,五十年代期间,职工业余学校主要开办初等教育,先后扫除职工文盲1000多人。同时也开设部分业余中等教育。据1959年统计,职工业余文化学校开设的业余高小、初中、高中和各种中等技术教育的班级人数有5656人,占在学职工总数48.4%。这样的办学规模和结构,从1960到1966年一直保持稳定且略有发展。
漳州干部教育是根据中央和省政府指示,于1950年8月和1955年7月先后创办了地直机关和市直机关(即现在芗城区)两所干部文化学校。1950至1953年间,地直机关于部文化学校,根据当时工农干部迫切需要扫盲和提高文化的要求,一方面组织工农干部补习班,先后组织地、市、县400多名工农干部进行短期脱产学习;另方面又组织部分文化程度偏低的机关干部,利用早、晚时间,进行业余初小、高小的文化学习。由于领导重视,师生共同努力,仅用4年时间基本扫除了机关干部中文盲。由此,从1954和1955年起,地、市两所机关干校开始增办初中、高中,1959年以后又增办大专班,入学的干部从建校初400多人发展到2000多人,为普遍提高漳州机关干部文化水平作出了贡献。
1966年开始的“文革”十年浩劫,对漳州职工、干部教育的摧残是严重的。学校停办,教师解散,建国后17年的教育成果被全盘否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适应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新形势,漳州职工教育于1979年复办,初期着重抓了青年职工的文化、技术补课,同时也恢复创办各种门类的初、中级技术学习班。到1985年已有10199名青工经初中文化统考获得合格,占应补课的青工总数82.35%;另有青工7644人经过学习和考试,也获得了初级技术的考核合格,占应考核青工75.02%。1987年初,为了有计划地培养职工的中等专业人才,经省教委批准,又创办了“漳州职工业余中专”,开设工业企业管理专业二班,招收具有初中毕业的职工79人参加学习。原有工会主办的职工业余学校和各工厂、企业独立创办的职工夜校,仍就坚持以初、高中文化学习为主,同时配合各工厂企业开展岗位培训,每年都保持有2000名职工参加文化、技术学习。
漳州干部文化教育于1981年开始恢复。根据中央关于干部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和干部教育要经常化、正规化、制度化的指示精神,地直机关干部学校在复办时进行重新组建,改办为“漳州业余大学”。原漳州市机关干部文化学校于1985年复办时也改办为“漳州市干部业余中专”。招收对象以干部为主,兼收工厂、企业职工。几年来,这两所干校在大专方面共开设中文、英语、法律、财经、工业民用建筑、高级护理、企业管理和机电等9个专业;在中专方面共开设党政干部基础理论、工业会计、财务会计、文书秘书和工业企业电气化等5个专业。招收大专学员1172人,中专学员448人。从1985年以来,按规定学完专业课程并经考试(部分学科由省统一考试)合格,已有大专的中文、英语、法律、财经等4个专业毕业生669人,为漳州各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培养了一大批中、高级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