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力扫除文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909
颗粒名称: 一、大力扫除文盲
分类号: G720
页数: 3
页码: 92-94
摘要: 1949年9月漳州解放后,根据上级政府指示,即开始在市郊和市区街道创办冬学,利用冬闲季节约三个月左右时间,组织乡村干部、街道积极分子和妇女会员进行政治时事教育和学习文化。1952年随着农村互助合作的发展,城乡各农业合作社和街道主办的冬学都普遍转入常年民校。另方面,为广泛地大规模开展扫盲运动,漳州市开始建立了识字运动委员会,下设扫盲办公室,着手组织扫盲师资训练和开展城乡文化普查,查明原漳州市区和市郊的青壮年总数有28746人,文盲、半文盲有18987人,占青壮年总数66%;其中:工农青壮年数6721人,文盲、半文盲5610人,占工农青壮年数83.5%。确认已达到基本扫除文盲标准,并已全面具备控制再产生新文盲的各项条件。
关键词: 漳州 成人教育 文盲

内容

1949年9月漳州解放后,根据上级政府指示,即开始在市郊和市区街道创办冬学,利用冬闲季节约三个月左右时间,组织乡村干部、街道积极分子和妇女会员进行政治时事教育和学习文化。1952年随着农村互助合作的发展,城乡各农业合作社和街道主办的冬学都普遍转入常年民校。另方面,为广泛地大规模开展扫盲运动,漳州市开始建立了识字运动委员会(后更名为工农教育委员会、成人教育委员会),下设扫盲办公室,着手组织扫盲师资训练和开展城乡文化普查,查明原漳州市区和市郊(当时市郊未扩大,只有前锋、大同、群勇、瑞京、桥南和南星六个行政村)的青壮年总数有28746人,文盲、半文盲有18987人,占青壮年总数66%;其中:工农青壮年数6721人,文盲、半文盲5610人,占工农青壮年数83.5%。
  1953年漳州全面开展群众性扫盲运动,经过广泛宣传发动,从机关、工厂、街道到农村农业社,普遍建立扫盲领导小组,一方面以专职扫盲教师为主,选择三个产联工会,二个街道和一个农业合作社为重点,举办19个速成识字教学法试验班,以集中突击,先占有2000个单字词,然后进行阅读和练习写作,最后使学员能认读1600个以上汉字、能看懂通俗书报和写作普通应用文,以达到初小三年级文化水平为扫盲毕业;另方面在面上以常年民校为基地,深入发动群众,提倡以民教民,能者为师,除普通的班级教学外,还由群众自己创造出许多业余、分散的“包教包学”、“送字上门”、“记工识字”以及“家庭识字小组”等学习形式,从而在城乡涌现出许多“儿子教父亲”、“姐妹同堂学”的动人事迹。由于各单位领导重视,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加上办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因此,从53至57年先后组织14000多人进行扫盲和高小班学习,并扫除文盲4000多人。
  1958年的“大跃进”,漳州扫盲工作在“左”的影响下,曾经一度以大量突击认读,以生字“搬家”为扫盲标准,出现了短期“摘掉文盲帽子”的冒进与浮夸现象,造成了严重地“回生”复盲。这个深刻的教训,在1959年及时纠正,扫盲工作全部转入民校的正常学习,提倡常年办学,推行“铁民校”、“铁工校”评比活动,强调学员巩固率与扫盲毕业率。由此,使扫盲工作又步入稳定发展的时期,至1965年又先后扫除文盲5000多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扫盲工作同其他教育工作一样,遭到严重破坏。虽然在“农业学大寨”的时间里,也曾经创办一批“政治夜校”,但只是为了背诵有关“以粮为纲”、“反修防修”等政治口号,甚至以开会代替教学,完全取消了扫盲的识字学习。
  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扫盲工作又重新列入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从1980年开始,在全面恢复扫盲工作的同时,认真贯彻“一堵、二扫、三提高”的原则(即堵盲、扫盲和巩固提高三项工作并进),并采取了“日校办夜校,一长管两校”的办学措施,把扫除文盲和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同时抓起来,从而保证每年都能扫除上千名文盲。截至1986年,对扩大后市郊的农民青壮年文盲已大部分通过扫盲获得初小以上文化程度。
  总之,经过三十几年的不懈努力,1986年底终于在原漳州市完成了历代不能完成的基本扫除文盲的历史任务。去年,经上级政府和各县派员前来检查验收,对芗城区1986年城乡人口与文化状况核实为:全区少青壮年(十二至四十周岁)有16014人,其中,非文盲(初小毕业以上)有150242人,占少青壮年的93.8%;文盲、半文盲(初小程度和不识字)有9898人,占少青壮年的6.2%。
  确认已达到基本扫除文盲标准,并已全面具备控制再产生新文盲的各项条件。现在,对于遗留的这些文盲、半文盲多数是农村中有孩子拖累或生活负担过重的青壮年妇女,目前只有一部分正在继续扫盲识字,还有大部分有待于今后生活条件的改善而增加学习机会,然后逐个进行识字学习而提高文化。

知识出处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