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灯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907
颗粒名称: 漳州灯谜
分类号: I277.8
页数: 9
页码: 82-90
摘要: 漳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古城之一,古代民间即有灯谜活动。邀集致仕归里的礼部尚书林士章、监察御史沈汝梁、云南付使方文耀等人及漳码文人雅士在其府第猜谜遣兴。又传石美进士林白石、东美会元陈常夏,也于佳时令节张灯悬谜,欢度良辰。灯谜已成为雅俗共赏益智增趣的一项民间文娱动活。蔡陈二人为姻娅亲。光绪末叶某年,慈禧太后作寿,石码海防分府旗人王某,亦附庸风雅,于其官廨悬谜征射旬日,谜文则征自邑中贤达。柯等受其影响,谜作水平有较大的提高。1981年5月,漳州市灯谜协会正式成立,是国内第
关键词: 灯谜活动 漳州 灯谜

内容


  漳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古城之一,古代民间即有灯谜活动。
  据龙海县榜山乡翠林村郑氏族谱记述谜界耆老传说: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太子太傅郑深道告老还乡,元宵时在石码郑氏祖庙张灯结彩,悬挂灯谜,与父老士绅共庆佳节。邀集致仕归里的礼部尚书林士章、监察御史沈汝梁、云南付使方文耀等人及漳码文人雅士在其府第猜谜遣兴。又传石美进士林白石、东美会元陈常夏,也于佳时令节张灯悬谜,欢度良辰。从至今还在闽南民间传为佳话的《刘国轩猜谜闹公府》①来看,明清之际的漳州城区,灯谜活动已相当兴盛,不仅有文字谜,而且哑谜、物谜等杂类体谜也达到一定的水平。灯谜已成为雅俗共赏益智增趣的一项民间文娱动活。
  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石码祖田厝人、刑部侍郎陈文芳和漳浦县人、文华阁大学士宰相蔡新联袂归里养老。蔡陈二人为姻娅亲。时值中秋,蔡新来访,陈就其颍川别墅(今石码解放东路水产局、城建局即其旧址)粉刷一新,高张灯彩欢迎。间设文虎,并邀请全镇文武官吏、街衢贤达游园览胜,张灯射虎五昼夜,车水马龙,极一时之盛。光绪末叶某年,慈禧太后作寿,石码海防分府旗人王某,亦附庸风雅,于其官廨悬谜征射旬日,谜文则征自邑中贤达。
  清代,诏安谜坛呈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涌现了黄开泰、林壬、马近光、沈坤年、张绳武、张俞等颇负盛名的谜家,使诏安灯谜形成了“扣字严谨、凝练工巧、含浑典雅”的特色,其流韵余风远及八闽与南洋,为海内同道所称誉。清代经学大师、灯谜名家俞樾(曲园)称赞:“闽海谜家黄瑞庵(开泰)为一代奇才。”(据马近光《黄夫子与诏邑谜风》载)。光绪年间诏安举人李汶川在《追忆吾师黄文范先生》(“文范”为黄氏之谥号)一文中云:“瘦坛奉为圭臬,从事商灯之徒殊伙。南闽谜风之盛,谜品之精,诚吾师有以发扬光大之。”
  清末民初,灯谜活动在漳州城区方兴未艾,较为活跃的谜坛人物有杨遂庵、陈主宏、徐飞仙和魏氏祖孙——展诚、汝诚、子绳、子端等。据魏子端老先生回忆:杨、陈及魏之祖父展诚均嗜好灯谜,闻有开猜,不论远近,结伴欣然前往,风雨无阻。他们不但参加猜射,还主持谜场、创作谜条,并留下了一些记载谜条、活动情况及谜友交往的笔记,如杨遂庵则有《遂园集》问世。海澄县较著名的老谜家有潘树人、宋嘉霖、陈运才、蔡应辰、林友椒、郑宝琛、连城珍等人。
  二
  民国七年(1918年),陈炯明奉孙中山之命率粤军入漳,建立“闽南护法区”。翌年(1919年)在漳州南校场召开了闽南护法区运动大会时,灯谜也占了一席位置,猜者甚众。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上已节,石码成立文虎社,成员有潘景澄、黄碧峰、陈长泰、王凤池、郑墨樵等10人。龙门社随之组成,成员有陈林松、黄永年、欧阳坤、蔡松兴、饶文虎等。周末各举行内猜,切磋谜艺。以后每年元旦、春节、上已、蒲节、中秋、国庆等佳节喜庆,都举行对外征射。两社同人约定废止谐声谜格,以便于外地谜友猜射。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前后,厦门黄松云来到漳州社会服务处任干事,通过猜谜,黄结识了柯如瑛、温而理、陈燕贻、张胡山等谜友。他们经常聚会,品评谜作,探讨谜艺。黄所制灯谜,常以古文、古诗词原句作面并加注出处,较典雅古朴。柯等受其影响,谜作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中秋节,文虎社、龙门社联合函邀厦门、海澄、漳州市区谜友赴石码会猜,会期三天,盛况空前。同年“双十节”(或说1946年元旦),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漳州《大刀报》社连续三夜在马坪街(现延安路)举办谜会,由柯如瑛、张胡山主持,奖品由商界捐赠。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漳州崇正中学举行校庆纪念会,函遨厦门、石码、海澄等地谜友参加猜谜游艺。这年中秋节,漳州《闽南新报》社举行庆祝会,石码龙虎二社谜友应邀来漳参与猜谜大会。同年,厦门青年会与厦门图书馆联合举办猜谜大会,石码龙、虎二社选派代表队出席,连连中鹄,获得厦门图书馆馆长、著名谜家李绣伊先生的赞许。
  四十年代初期,漳州谜界突破自守一隅的樊篱,开始了对外谜事交流。抗战胜利后,活动已不局限于一般猜射,部分谜人重视谜艺的探讨,谜作、谜论登上了报刊。据张胡山回忆,当时漳州发行的《儿童报》、《教育周刊》副刊曾开辟《小小谜语》专栏,并约张胡山(笔名珊郎)撰文介绍谜史和谜格。《正人报》也刊登过漳州谜作。
  据厦门前辈谜家李绣伊记述:清代厦门知名谜家王步蟾、周殿修、吕徵、纪作霖、柯荣试曾合编谜集《五加皮》,在漳州出版。另据汕头胡寄云《谜书考》和龙海郑墨樵《龙海县灯谜史话》记载,近代漳州谜人撰写的灯谜专著有:《听秋山房谜稿》(李芝华撰)、《谜海》(潘景澄著)、《锦江谜拾》(郑宝琛作)、《芗城谜萃》(林其馨作)、《墨庐谜话》(郑志贤作)等书。
  纵观建国前漳州谜坛,活动基本上是民间自发的,且多在民间传统节日举办。农历正月间,仅城区谜场多达十来处,元宵灯谜活动曾从初十延至月底。一些店铺商行(如东门接官亭、巷口布店、南门新桥头油行等)也经常举行猜谜活动。诏安县城的元宵猜谜活动更别有风味:出谜者推着搭有灯棚的谜车(辛亥革命后改为谜牌,称“虎头牌”),上端糊着灯虎,里面点着明亮的灯火,外面两侧贴谜笺。谜车沿街而行,每隔不远就稍事停留,围观者甚众。谜笺文字的书写颇为讲究。出谜者以击鼓表示猜中,并且把奖品连同谜笺一起赠送给中鹄者,其形式与潮州汕头如出一辙。
  清末民初漳属的谜人多是文人名士,如杨遂庵于宣统年间中头名秀才,参与编修《龙溪县志》,开拓民乐南词,发起组织诗社。徐飞仙于宣统年间授优贡,为漳州名教师;魏展诚是同治年间的廪生,两人均为“谈何容易”诗章社台柱。黄开泰于道光二十五年登乙己榜进士,任直隶满城知县,致仕后任丹诏书院山长。林壬于光绪三年登丁丑榜进士,任翰林院编修、乙酉山西省乡试正考官。
  三
  建国后,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在各级文化、工会部门领导的重视关怀下,漳州的谜事活动频繁,影响颇大。1952年,有关部门在市区天主教堂举办综合游园活动,设有灯谜专场,石码、长泰谜人专程前来猜射。1956年,市(今芗城区)文化馆开始在中山公园组织节日开猜。1958年后扩大为周末活动,与文娱、曲艺、球赛合称“四果汤”,深受广大群众欢迎,获得上级文化部门领导的嘉奖。文化馆灯谜组十几位成员分头在中山公园和工人俱乐部(今文化宫)主持开猜。谜坛宿将陈燕贻(组长)、柯如瑛、温而理等老当益壮,创作了不少具有时代气息的佳谜。1962年春节,文化馆举办了灯谜擂台赛,12名谜手踊跃参加,除陈、柯、温等老将外,还有方柱中、谢苏年、胡郑辉(时年12岁)等青少年。从1961年至1966年初,文化馆编印了15期《灯谜》。
  龙海县政协、工会、银行、卫生部门以及其他集镇,均于新旧节日开展灯谜活动,群众踊跃参加,拥挤街头,直至更深夜阑人群才离散。
  在林仲姚、沈光等前辈指导下,诏安县灯谜蔚然成风,而且与南洋谜界保持联系,如侨居海外的涂渺沧先生就曾数次函寄谜作,为谜坛生色不少。
  “风生白下千林暗,雾塞苍天百卉残”。在“文革”十年浩劫中,灯谜活动首当其冲,备受摧残,被迫中止。谜著、谜作散毁殆尽。
  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漳州灯谜活动恢复。1979年国庆节,组队应遨参加南京举办的全国九市灯谜会猜。1980年元宵,龙溪地区(今漳州市)文化局举办了地区首届灯谜会猜。1981年5月,漳州市灯谜协会正式成立,是国内第一个市级灯谜协会。1983年元月,龙海县灯谜协会成立。目前,全市(含九县一区)的灯谜协会已有10多个:诏安怀恩谜社、漳州师院灯谜协会、漳州糖厂职工灯谜协会、诏安县职工灯谜研究会、南靖县灯谜协会、平和县灯谜协会、漳州市职工灯谜协会、漳州市青少年灯谜协会等。
  近八年来,漳州灯谜协会主办了“一代风流录”谜笺征稿、福建省第五届谜会暨谜史讨论会、“金盏谜会”、征集“玉合风雅”印谜等大型活动。与海内外100多个灯谜社团、数百名谜友保持通讯联系。还应邀参加了10多次全国性谜会,均载誉而归。在蚶江首届侨乡谜会上,勇夺团体亚军,荣获丹东首届全国谜海探骊赛团体银杯,吴龙云、庄荣坤双获“最佳制谜能手”和“最佳猜谜能手”称号;捧回武汉“黄鹤谜会”七项奖和桂林“漓江谜会”八项金奖。在虎将如云、强手林立的青岛“双星杯”全国灯谜大奖赛上,取得市级团体猜射第三名及七本荣誉证书。在1989年4月下旬的蚶江第二届侨乡谜会上,漳州市区队、诏安代表队,分获团体电控竞猜第一、三名(“华联队”、“福联队”为第二、四名),龙海代表队也进入前六名。
  漳州灯谜协会的主要骨干吴龙云、张奕虎、杨炎木、庄荣坤、林智宏、胡郑辉的谜作、论文,在菲律宾《世界日报》、泰国《新中原报》、台湾《谜汇》、上海《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和《文化娱乐》、《智力》等20多种报刊上发表,并入选《中华灯谜研究》、《佳谜欣赏》、《神州谜苑》、《灯谜大观园》、《海内外灯谜精选》、《当代著名谜家风格流派欣赏》等专著。张奕虎的《近代谜史初探》和吴龙云的《谜坛大事记》发表后,在海内外谜界反响热烈。张、吴还被聘为《中华谜语大辞典》编委。
  漳州灯谜协会在市文化、工会部门支持下,在长年坚持周末开猜和节假日活动的同时,注重灯谜创作和谜学理论探讨,在近现代谜史资料收集、研究方面,成果斐然。协会先后翻印了《橐园春灯话》、《评注灯虎辨类》、《春谜大观》、《谜书考》等谜学古籍,征集了蜚声近代谜坛的竹西后社、北平射虎社、俞樾、“谜圣”张起南等图像资料。协会会刊《虎啸》已编印26期,①谜界誉为“谜作精致,谜论严谨且具学术价值,质量一流。.谜史研究,堪称南北第一。”②协会资料室广泛搜集海内外灯谜古籍、书刊400多种2000多册(件),还有谜会的件、奖品、证书、纪念品及谜笺、信件、印章及音像带等。港台和大陆谜界师友吴学平、刘雁云、郑百川、费之雄参观后均交口称赞为“谜坛宝库”。
  1985年5月,著名作家周而复翻阅了《虎啸》后,欣然挥毫为刊名封面题签。1987年春,中国书法协会副会长、山东大学教授王学仲也为谜协牌匾题字。许多人夸奖:“漳州除了水仙花、片仔癀、八宝印泥等名牌产品外,还有灯谜也是特产之一。”部分谜人称漳州为“灯谜之市”。
  此外,漳浦的陈文中、龙海的洪寿仁、华安的方柱中、诏安的郑昆吾、黄钟麟、东山的林长华等,也长期活跃于当代中华谜坛上。
  五
  闽南地区与台湾有着地缘、血缘、方言等自然和历史的联系。据1984年台湾人口普查,当时台湾1800万人口中,祖籍福建的占82.5%,其中祖籍漳州的占35.2%。③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方针的实施,海峡两岸关系日趋缓和,谜艺交流也得以实现。
  1984年元宵,漳州灯谜协会主办了福建省第五届谜会,同时举办“甲子迎春谜展”。其中“港台侨谜馆”展出了台湾、香港、泰国等地出版的谜书和报刊剪样,介绍了灯谜在台湾、海外的简况及华侨回国与谜界交流的情形,引起了参观者的极大兴趣。东山县政协、台胞接待站也在同期主办了“海峡两岸同胞灯谜会猜”,40多名台湾渔民和东山岛上的台胞、台属及各界人士300多人欢聚一堂,张灯射虎。
  1984年5月和10月,漳州谜协代表先后在丹东“全国谜海探骊邀请赛”和合肥“庐州谜会”上发言并撰写论文,指出:“台湾、港澳和海外灯谜是中华谜坛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大有作为的新领域。”④随后,协会主要骨干林智宏、张奕虎、杨炎木通过各种途径,和菲律宾、泰国、新加坡、香港谜家缔结情谊,致力于搜集、研究台湾灯谜,并于《虎啸》第十八至二十六期中开辟专栏连续报道台湾谜坛现状和动态,介绍台湾谜家及谜作。
  1988年5月,经泰华著名老谜家卢山夫先生荐介,台北集思谜社老谜家吴学平先生偕夫人回祖家闽侯探亲时,便专程来漳州谜协访问。双方用闽南话交流了海峡两岸谜坛现状,洽谈甚欢,互相赠送灯谜资料,并合影留念。8月,台北谜坛宿将唐羽先生乘赴厦门参加史学交流之际,访问了漳州谜协并赠送了一批台湾谜刊。吴、唐二先生的来访,开两岸谜人接触之先河。
  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灯谜艺术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和海内外、海峡两岸谜界的交流,在市、区文化局(馆)支持和漳州化学品厂等企业赞助下,已己年元宵节期间(1989年2月19日至21日),“漳州首届中华灯谜艺术节”在芗城区举办。来自台北、台南、高雄及香港的16名谜界先进,和北京、上海、沈阳、南京、深圳等14个省(市、区)35个市(县)的近120名谜友欢聚芗城,共襄盛举。艺术节期间,举办了“中华灯谜资料联展”和谜学、谜艺论文交流,进行了个人笔猜、命题创作和团体电控竞猜,海峡两岸谜友首次同场竞技,切磋谜艺。绍兴队和台南队分获团体总分冠军奖杯,还评选出优秀射手、优秀制谜手各15名,优秀论文6篇。农历正月十四、十五晚上,在中山公园花灯展览区,台湾和大陆谜家轮流登台悬谜开猜,受到了数以千计的灯谜爱好者的热烈欢迎。
  1988年11月以来,先后已有《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羊城晚报》、《解放日报》、《汕头特区报》、《团结报》、《厦门日报》、《福建画报》和台湾《联合报》、《自立晚报》、《自立早报》、菲律宾《世界日报》等30多家报刊及电视台、广播电台,报道了“漳州首届中华灯谜艺术节”活动盛况,并给予高度评价。“漳州首届中华灯谜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开拓了海峡两岸谜学交流的新里程,也掀开了漳州谜史崭新光辉的一页。
  (撰写本文时,参考了龙海郑墨樵、诏安黄钟麟的有关文章并摘引了部分资料,谨此致谢。)
  引文出处:
  ①载《虎啸》第十三期,1982年7月出版,第14—17页。
  ②《全国灯谜信息》总第5期,1989年5月1日出版,第3页。
  ③《津州简史》(初稿)第242页,漳州建州一千三百周年纪念活动筹委会办公室编印,1986年12月出版。
  ④《一个大有作为的新领域》,张奕虎、杨梓章撰,《虎啸》第十八期(1984年10月)、《庐州谜会专辑》(1984年12月)。

知识出处

相关人物

张奕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